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都市雷电掌控者 > 分节阅读 432

分节阅读 43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斯密会说“如果竞争是自由的,个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从亚当斯密开始,在欧罗巴诸国经济学层面,这种优胜劣汰,便成为不但为己而且为人的名正言顺,理所当然的事情。成为欧罗巴诸国运转一种根本的规则和道理。

虽然说,欧罗巴诸国的经济理论,接连更改和修订了许多次,但是,其根本仍旧不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富豪们虽然并不是一毛不拔。但是,对于穷困之人,却只会以慈善的名义,授之以鱼。而不会将自家吃饭的饭碗拱手相让。

这种理论得到收敛,还是因为一战和二战,对于人类的伤害太大。在战争之中,这种肆无忌惮,毫无节制的理论,恶果丛生。数以亿计的人类,在这两次大战之中死去。

辜鸿铭没有经历二战。但是,也正是在一战之中的经历,让辜鸿铭的理论在欧罗巴诸国畅行无阻,大兴于世

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基督教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这种礼,是超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些观念之上的,是摒弃强权威压的一种存在。是辜鸿铭在春秋大义之中,所叙述的内核。

这种儒道所称的礼,看似虚无缥缈,但其实道理完全可以见于细微之处。当日辜鸿铭协助张之洞筹办铸币厂时,曾与许多欧罗巴人打过交道。

在一次宴会中,便有人问道:“辜先生,贵国的孔孟之道,究竟有什么用处有什么好处”

辜鸿铭道:“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今天大家都象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其实,辜鸿铭所说的,就是华夏的儒道文脉,如何积数千年之功,将大量的无意义的无序竞争,转化为一种合则两利、减少无谓损耗秩序的大智慧

华夏人的儒学,其实是探讨的人类社群在没有了外敌的情况下,如何有序的维持内部竞争。

大世而今,如今的人,早已经见惯了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已经不再相信什么万世不易之法。所以,一些适应于古旧时代的儒道典籍,便被世人抛弃。

可华夏儒道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在这些物质变动表象之下,趋于永恒的东西。一种万世不易之法。一种与物理定律相同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定律。

正文 第九百四十四章 大世而今

华夏的儒生,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辜鸿铭所求的大道。

当年,甲午战争,华夏战败。东瀛的伊藤博文到华夏搜集相关情报,并主持事务,与张之洞和辜鸿铭有过接触。伊藤博文挟海战胜利之威,调笑辜鸿铭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辜鸿铭怼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直接被怼了一脸的血。当日清廷上下,还曾拿这个段子宽慰自己这个伊藤博文,终究不识我华夏礼教的厉害

虽然说,这种追求有些虚无缥缈。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却又是成功的。如今,以欧罗巴诸国的数学、统计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得出的理论,与华夏儒道文脉的一些基本概念,竟有惊人的相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华夏的儒道文脉,将一个人的需求和任务,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虽然表述的方向和角度有所不同,但层次区分却极为相似。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如今风靡天下,甚至成了许多行业都奉行的基本理论支撑。

而华夏儒道文脉对于人需求和任务的基本划分,却被渐渐遗忘。虽然说,华夏儒道文脉的这种对于人需求和任务的基本划分,确实有些太过抽象。

但是,华夏的后人也不可忘,这个与现代心理学根基相似的理论,是华夏人于数千年前便有的学术成就

虽然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以现代的统计学、各种调查,各种数据,各种片段的现象,为基础的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

心理学中门派众多,弗洛伊德、格式塔、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师所提出的理论,虽然百花齐放,但终究没有一个同一的体系,可以将这些大师的理论纳入其中。

也就是说,心理学的体系,其实并没有确立。现代人对人、人际关系和道德的研究,只是处于起始阶段。倒是华夏的儒道文脉,已经把人研究了几千年

对于人性的理解,深刻的让人心惊。其中有些著作,堪称经典,比如说度人经、厚黑学、焚书、藏书等等。

许多人在看历朝演义故事的时候,都觉得华夏曾经的汉唐,曾经的两宋,曾经的元明清,对外太软弱了一些。武将少有用武之地,而且还有莫名其妙被冤死的。倒是文臣,经常打着议和的旗号,苟且偷生。安享富贵。偶尔还会投敌。

真真是好不要脸,怒发冲冠

但是,除去那些真的如秦桧一般变节的存在。演义小说中的所言,其实并不太可信。古代华夏的文臣,远远没有软弱到那种程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