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845

分节阅读 84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官提出来施行,必须是以朝廷的命令,主要是中书的敕令行下来,而不能自作主张。哪怕从头到尾中书就是签个名,盖个印,这个好处也是来自于朝廷。这条政治原则,是为了保证地方的向心力,不破坏大一统的政治结构。

所以万民伞之类官员要当心,一个不小心,不但不会受到奖励,还有可能受到严重的处罚。违反政治原则,比违反制度更加严重,就此被打入另册也有可能。徐平离开邕州百姓雨夜相送,这是百姓和他的事,朝廷并不会因此奖励升迁。如果他拿着这件事,回京之后作为自己治理地方的功劳,反而会被别人抓住把柄。

公天下,大一统,地方官在郡县,朝廷查的是治理成绩,百姓的态度不太重要。这个职位本来就要待朝廷受怨的,百姓口中的名声好了,朝廷就要查是你做得好,还是以朝廷职责市私恩。万民伞之类对官员绝对加成,是封建残余,是有家天下的意识形态在内。

由意识形态而延伸出来的这些禁忌,在政权内部就是政治原则,在政权外部就是政治正确。官员要有政治意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除了法律制度,还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正确在约束他们。不以政治原则来要求,就不在官的范围内,是吏了。

官员不适任被贬被免不只是做错了事,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说,有的时候是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原则不清楚,缺乏政治敏感性。犯了这一条,比做错了事还严重,受到的惩罚也更重。欧阳修因朋党被重贬,便是违反了政治原则。

政权的独立意志越坚定,意识形态越强,对官员的政治立场要求就越严厉,违反政治原则受到的处罚就更重。征民间贤士,给官不做的,很多人是淡泊名利,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想受到政治纪律的约束。以为古代只有忠心不忠心,被不被人赏识,做官不用讲政治就想当然了,是把古代都当成家天下和私天下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会有不同的政治。

政权内的官员要讲政治,吏不需要讲政治,即吏无义,这是官与吏的区别之一。

不涉及上层建筑,不足以称为变法。有的变法触到了意识形态,有的变法只是及于政治结构和一部分政治原则的调整,这是广度和烈度的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完全被推倒重来,可以称为革命。有时是别人革政权的命,政权横下一条心,也有可能革自己的命。

政权有独立的人格,而临危机时,必然也就会有自救的行动。当自求必须要触动到最深层的意识形态时,便就天下大变,进行自我革命了。延伸来说,中原王朝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王朝更替,广义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又一次自救,一次又一次自我革命。

不眠不休,终于理通顺了,一起发出来吧。觉得这些章节枯燥的的读者,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有一本很多读者看的书,我很珍惜,对于书中主角的行事,总觉得要理出有道理的内在逻辑来。这些内容,不写这本书,没有书中的主角,我根本不可能去想,去做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事。有了这个主角,让他正确的做事,只好做这些了。主角拜相了,我只能尽我的力量,让他真正的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宰相。如果世界上真地有穿越,我想到了最后,我也会成为主角这样一个人吧。能力或者有限,事情做的有好有坏,但人有这样的机会,怎么能够不做正确的事呢

第20章 税赋何所出

“天下之政,非钱粮不行。武不可用于内,仁义不可求于细民,欲以解天下之危,钱粮为大。朝廷之钱粮,有禁椎之得,有盐铁之入,而根本在于税赋也。”

“或曰,今朝廷盐铁之入广收,税赋不似先前重也,何云根本在于税赋者”

“臣言,盐铁之入,禁榷所得,以供朝廷之用耳。征税赋于天下,朝廷之用而外,显朝之义也。朝廷之义显于平苦之民,故朝廷之偏,在于平苦之民也。”

“显朝廷大义,是故朝廷税赋不征于平苦之民。凡天下百姓力耕所得,力佣之值,朝廷不税不赋。朝廷之税赋,当征于势力之家,税赋本于产而非本于人也。”

“或曰,以是说之,农赋不当征耶”

“臣言,乡间税赋本于田,田为产,非征之于人也。田之税赋之外,别不他征,此税赋本于产,示朝廷于平苦之民之偏也。城镇之税赋,一本于此,力雇之值不征也。”

此处指对资产征税,不对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征税,本于政治立场。

“或于狡猾之徒,自雇自佣,高其雇值以避税者,官查之可也。天下公司,计账之人隶之朝廷,不使私雇,此以查之也。明查之,绳律者,虽有法外之徒,不为大害。”

记到这里,吴育见徐平停了下来,终于出了一口气。这样长篇大论的君臣之对,于起居官真是个苦差事。不但是要记,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吴育一心二用,着实辛苦。

见徐平喝了口茶,坐下歇息,吴育上前道:“宰相有暇,可否下官一时这惑”

徐平道:“但讲无妨。春卿盛名负天下,我有解之不明者,莫笑我。”

吴育忙行礼不敢,道:“宰相讲天下事,必本于二三论之,何也”

徐平道:“这却有本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生焉。天下事二三论之,以皆道化之二三也。上古之时民无争,一也。生有余,有不劳而获者,有劳而不得者,天下之民由一而生二焉。二必争,是故有朝廷。势力之家、平苦之民、朝廷,三也。三而生万物,天下之事,莫不由此三来者。是故治国理政,必本二三之论。”

为什么把前世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进化,改为了原始大同、现今之世和未来大同之世三个阶段,是因为解释这个历史规律的哲学基础变了。共产主义把历史划分为那样几个阶段,哲学基础是矛盾论和辨证法之否定之否定。徐平做三段划分,是把哲学基础改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生万物,即把阶级斗争理论彻底地中国化。

他前世是把否定之否定作为当然正确讲述的,在这个基础上,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学,评价就只剩下了有辨证法的正确思想,但很朴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