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827

分节阅读 82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偏,事情还是要由其他人去做。

契丹在压力太大,议和的事情不能由萧贯之和刘六符作主,他们两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作主。耶律敌烈和王惟吉要从王庭得到确切的底线,王公大臣们要商量出个结果,他们才能出发,现在还没有丰州。人没有来,富弼和张茂实只能在云内州等着。

这些日子,由范仲淹带着富弼和张茂实两人,商量议和的具体细节。依澶州誓约,和约要包括宣布友好不再交战,岁币的数量和如何交割,疆界如何划定,以后各守疆界不得相互侵犯,不容纳对方的逃犯,边境地区的军事对等部署,以及最后如何宣誓。这是誓约要写的内容,还有不明文写出来,双方要达成默契的。比如两国关系,大宋为兄,契丹为弟,澶州誓约并没有写明,但双方来往是按照这个辈分来的。以及使节往来的礼仪,两国贸易如何安排,公文怎么交流,各自对应的衙门。细到公文的格式,互相称呼,都要确定。

以后双方对峙,这些越明确越好,指望着混水摸鱼让对方疲于应对是不现实的。模糊地带越大,则传递的信号越不明确,很容易导致有力无处使。

比如明确双方军事部署,无非是各自的防御设施,边境的城池等从此如旧,不得以任何借口挖沟、栽树、筑城。各自在边境地区布置多少兵力,驻哪些地域,都会有不成文的默契。这样明确,才好操作。以宋朝现在的国力,在整个边境布置约五十万兵力,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而契丹要维持这样的兵力,则会大大消耗它的国力。稳定下来,在前线稍后的地域作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或者举行军事演习,就能让对方举国忙乱。

徐平前世怎么也听说过冷战时美苏是怎么对峙的,无非有样学样。互为对手,双方的交流就格外密切,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一边是使节来往不绝,一边是各自严加防范,对方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严加注意,作出应对。四十年的和平,双方有了经验,各方面都有章可循。契丹以前处于攻势,对峙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没有经验,徐平会教会他们的。

如果契丹对于宋朝在边境的军事压力不敏感,宋朝自可以对他周边的势力下手,比如大草原上以阻卜为主的部落,比如东北的女真人,甚至高丽。闹上几次,契丹自然就会知道,和平靠一纸誓约是不够的,那张纸只是双方用来扯皮的,真正的和平要靠实力。

不议和,没有誓约不行,双方隔膜,反而除了真正开打没有压迫对方的手段。有了誓约就认为从此天下太平更加不行,实力变了,双方的关系自然就会变。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太祖已经说过一次了,军力强大起来,足以压倒契丹时自然还会有人说。

没有办法,一山难容二虎,哪怕是一公一母都不行。历史上宋朝和契丹一百余年的和平,终究是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当,谁也打不起,谁也灭不了谁的基础上的。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和平必然就不会存在,不管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宋朝没有收回以幽云十六州为主的农耕地区,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和平对峙只是双方能接受的斗争手段。便如冷战时美苏都不会放弃欧洲,又打不起仗,那就只能冷战。

正因为是互为敌国的和平,才一切都要明确定好,容不得模糊地带。真正的兄弟之邦不需要分得如此清楚,大家自己人,一切都好说。此次谈判任务艰巨,不是说一句停战不打就可以,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什么都要定下来。

雪越下越大,几步之外就看不清人影。

徐平直起身来,对那边的烧肉的谭虎和萧胡睹道:“雪下得大了,把炉灶和肉搬进亭子里来吧。驸马,今日好雪,一起来饮一杯酒。”

兵士把用具和肉招进来,萧胡睹随在谭虎身后,进了凉亭,使劲跺了跺脚,对徐平叉手:“谢过都护真是好雪,近几年都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雪”

说完,萧胡睹便就看着炉边温的酒,明显是馋了。

徐平笑道:“天气寒令,驸马且饮一杯酒,去去寒气。这是我家里酿的,京城有些名气。”

兵士上来斟了酒,萧胡睹接住,对徐平道:“都护家里酿的酒甘冽醇厚,又有力气,在契丹也是大大有名在下闻名已久,没想到今日有福气,终于到了嘴中。”

一边说着,一边接了斟满的酒杯,举起来一饮而尽。闭目品味了一会,才道:“真真是好酒活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饮过这等好酒,好福气。”

说完,萧胡睹交还酒杯,道:“可惜,可惜,等到回去,再喝不到如此好酒了”

徐平微笑:“驸马不需担心,以后两国兄弟之邦,从此交好,酒在契丹依然能够喝到。”

第321章 两万匹马

正在与萧胡睹说话的功夫,范仲淹、富弼和张茂实一起走了进来,向徐平见礼。

各人落座,徐平对萧胡睹道:“驸马,我们要议朝廷事务,你在这里有些不妥当。带两瓶酒,与谭虎一起到那边小阁里喝,如何”

作为战俘,萧胡睹还是有这种自觉,由兵士取了两瓶好酒,谢过徐平,与谭虎一起到远处的小阁子里去了。他确实爱徐平带来的家里酿的酒,有酒喝,一切就都懒得管。

萧胡睹离去,徐平对范仲淹道:“经略此来,不知有何事相商”

范仲淹拱手道:“都护,我们今天议到以岁币换马,有些事情不能决断,请都护指点。”

此事徐平已经报过朝廷,赵祯和两府原则上同意。只是一再叮嘱,马的数量要仔细核算,不要让契丹觉得大宋在难为他们,也不要吃亏。

不要吃亏这四个字大有玄机,什么叫吃亏,什么叫不吃亏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马分数等,马价各地不同,要什么等级的马,依照哪里的价格,都有说法。

一般的军马都是分五等,河北路的价格就是二十二贯到二十八贯,而河东路则是十四贯到十八贯,一匹马就差近十贯。这还是与契丹交界的地区,开封府的马价还要再加上几贯。而现在宋军战马的最大来源地西北,等级分得更细,一共二十三等,价钱从最低八贯到最高三十五贯。而最好的蕃落贡马,也分三等,一般的二十五贯到七十五贯,御马则是六十贯到一百一十贯。至于西域产马最盛的高昌国,好马一匹值一匹绢而已。西北的马价最低,而最上等的价格比其他地方高出一截,是因为天下好马均出于西北,别的地方没有达到那里高等级的马匹。徐平现在骑的马,便就是在西北值约五十贯的绝好之马。

这还是宋朝境内的价格,契丹的价格还要再砍掉近一半,怎么算是吃亏不吃亏就跟绢在宋朝的价钱跟契丹境内差数倍一样,马匹也是如此,这还是这几年群牧司出的合格马匹多了的结果。有这个价差在,马匹数量就有很多种算法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