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676

分节阅读 67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无泥无沙,最有盐味,一斤十文足钱。”

听了这话,瞎厮铎的脸色一下变得铁青,悄悄拉了拉父亲的衣袖,小声道:“这里卖的上好细盐,一斤十文。这样下去,我们族里盐池出来的盐还有谁买”

先前陕西沿边州军食盐实行入中法,按运送粮草物资道路的远近,各地盐价不同。秦凤路高于鄜延、环庆、泾原诸路,给商人的价钱是每斤十八文。但这是官府给商人的优惠批发价格,招揽商人的,真正的解盐的市价则要三十多文。而从古渭盐池和党项、吐蕃来的青盐,一般售价为每斤十五文,所以秦凤路的居民,实际上大多吃的是走私来的青盐。

为了打击走私,朝廷的做法是按人户强行摊派食盐。如陕西路中部和东部的永兴军和同州、华州等地,强行摊派给人户的食盐价格是近五十文。这件事情的逻辑是这样的,解盐跟走私的青、白盐比没有价格优势,朝廷又要盐利,又要打击走私,单凭经济手段无法做到。强行把食盐摊派下去,你反正有了高价盐了,总不会再买走私盐吧,一举两得。食盐实行强行摊派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税,一种变相的人头税。

沿边的几路,因为作战和安抚战区百姓的需要,不实行食盐摊派,只是严厉打击走私而已。所以秦州的食盐,官价是三十多文,私下里卖的走私盐则基本是十五文。

徐平把盐价定在每斤十文,使党项运过来的走私盐完全无利可图,他们的运费就不止十文了。而附近的古渭周围和叠、宕两州的蕃部私盐,卖十文还是难够赚钱的,但跟三司铺子卖的细盐相比,质量就差了许多,同样失去了竞争力。

上丁族最大的财源就是盐池,与之相比,放牧的牛羊马匹反而不重要了,刚刚还因为听说秦州开始允许蕃部卖马有些开心,此时瞎厮铎心父子心中一片冰冷。

见瞎厮铎心面色铁青,不定就要做出什么事来,他父亲拍拍他的手,低声道:“此事我们回去再商量,这里是秦州城,不要惹出祸事”

张香儿和阿厮铎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他们族里没有盐池,平时对上丁族靠着食盐发财眼热不已,也没少闹矛盾。秦州低价卖上好细盐,他们乐观其成。自己也是要买盐的,三司铺子的做法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见瞎厮铎心父子默默站到一边,张香儿对阿厮铎道:“这上好细盐,才十文钱一斤,这次回去要派人来买几百斤回去,莫要来得晚了。”

阿厮铎道:“几百斤怎么够我们都是族帐众多,最少也要买几千斤甚至几万斤现在秦州城里又让私下卖马,价钱必定比以前好了不少,随便卖几匹就够买盐了。”

张香儿连连称是,与阿厮铎围着卖食盐的地方转来转去。

瞎厮铎心的父亲心里五味杂陈,朝廷赐了儿子姓名他感激不已,只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报答朝廷的恩典,没想到接着就迎来这当头一棒。族里最大的财源就是盐池,普通的族人还好说,盐池再赚钱跟他们也没有关系,但对首领和随着来这些重要族人,这就是断了他们的财源啊。占据着盐池,这钱简直就跟白拣来的一样,放牧多少牛羊才能比得上

第45章 安抚

徐平正与王拱辰闲坐喝茶,商量着今年营田务开垦的土地预计的收成,刘涣急匆匆地找了过来,对徐平道:“经略,刚刚上丁族的首领找到帅府,说是在三司铺子看见我们发卖细盐,价钱极低。这样的价钱,他们族里盐池出来的盐都没有人买了。”

“怎么,难不成他还要秦州帮他向百姓抑配”徐平示意刘涣坐下,“自本朝禁绝了党项沿边的诸处榷场,元昊最重要的财源便就是向本朝私卖青白盐。沿边卖细盐,是为了断绝党项的这项收入,其他几路早就开始了,我们秦州已经是最晚的了。”

刘涣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蕃人哪里理会得那么多他们只知道从此周边都会向朝廷买盐,他们自己的盐卖不出去了。少了这一财源,他们族里必然怨气不少,恐出乱子。”

徐平点头:“这倒也是。对于周边蕃部,只要不附党项的,我们还是以抚绥为主。这样吧,我们一起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两全其美。先说好,低价细盐不可能停”

刘涣以经略司判官兼秦陇路招安蕃落使,朝廷的本意是只有他去过青唐,给他这个官职以笼络唃厮啰,所以官职带的是并不存在的秦陇路,而不是秦凤路。但徐平在秦凤路的政策不再是以夷制夷,而是以我为主,变夷为夏,他管的事情也就变了。秦州辖下蕃落的并帐为村,设寨堡之类的事情,现在是刘涣在管。

王拱辰道:“其实在官面上,本朝本就不允许朝廷辖下的地方用蕃落私盐,以前只是抚绥蕃部,睁一眼闭一眼不管他们罢了。运到这里之后,解盐味道寡淡,泥沙也多,百姓才喜欢蕃部的青白盐。现在朝廷革除了这些弊病,有上好的细白盐,谁还会吃蕃部私盐既然本来就是不允许的事情,又何必理会蕃部的人怎么想”

“话是如此说,但蕃部少了盐池这项收入,必然对朝廷心生怨恨。蕃羌爱财,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可能就会生出乱子来。朝廷给他们出路,他们如果不从,叛乱我们去平定是师出有名。否则,就是我们做事不力。不教而诛谓之虐,本朝以仁义治天下,不能那样做。”

徐平一边说着,一边心里合计。大的方略其实他心里有数,但具体到上丁族那里,详细该怎么安排还是要仔细考虑。仁义治天下只是大口号,定下一个这样的原则,如果事事当真这么想就是迂了,徐平还没到那种程度。蕃部的事情,终究是要恩威并重。但怎么做才能既对他们示恩,又给予足够的威慑,就要仔细拿捏。

边境地区爱买青白盐,也并不是因为解盐的质量不好,只是运到这里之后不好。以前让公吏和厢兵运盐,因为路上有损耗,再加上他们偷偷克扣,为了凑够数量,便向里面搀泥沙。离着解州越远,盐里搀的泥沙越多,等到秦州这里,就成了带咸味的泥沙了。徐平改由邮寄司运盐,而且使用木箱密封,断绝了偷盐的事情。运输的过程中又定了合理的损耗,不再把这合理的损失转嫁到运盐的厢军身上,盐的质量就提了上来。现在三司铺子卖的细盐既好又便宜,周围蕃落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获得以前的利益。何况他们的制盐技术本来就比较落后,大宋不利用食盐收人头税了,他们自然比不过。

这是针对党项的经济战争,周围被波及的只能自认倒霉。

刘涣明白了徐平的意思,试着问道:“要不,蕃落的盐由秦州收买,定一个数额如何”

“可以,我们收了他们的盐来,再制成细盐出售,也是一样的。”徐平点头,“不过官府收盐,不可能再按以前他们卖的盐价,官府不能赔钱。要么他们就把盐池献出来,由秦州在那里置盐监,每年抽出一些钱来给他们,或者一次性付钱收买。”

刘涣也觉得这是惟一可行的办法了,问道:“若是官府收买,每年定多少数额一斤多少钱合适收了他们的盐,解盐运到这里的就要少了,不知三司愿不愿意。”

徐平笑道:“三司怎么会不愿意你以为现在一斤细盐十文,还有多少利息可赚吗解州运到这里近千里路,卖的盐价能够运费就算不错,说不定三司还要赔钱进去。至于每年的数额,可以通算一下秦凤路几州的人户,全部收了他们的盐也未尝不可。不过,数额不能定得过高,防止蕃人贪财,把党项的青白盐混在里面卖给我们。最好的办法,还是他们把盐池献出来,朝廷那里立盐监。作为补偿,可以一次性付钱给他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