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675

分节阅读 67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最难的,是两个时代思想的冲突,他得让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书的时候,谭虎突然进来禀报,新任的经略司判官到了。

随着战事越来越多,沿边帅府继续增加人手,徐平帐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编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设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请让石延年来,判官则就让朝廷选派了。

头也没抬,徐平问谭虎:“不知新来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认识吗”

谭虎叉手道:“禀节帅,是前些日子出使青唐的刘屯田。”

“嗯,怎么是他”徐平猛地抬起头来,想了一想,“快请他进来,我在客厅等候。”

刘涣有一个都快被忘掉的身份,他是外戚,而且是出身于整个两宋辈份最高的外戚之家,太祖祖母刘皇后的保州刘家。这份亲戚关系实在太过久远,按照正常的外戚,就应该不算数了。但刘皇后辈份太高,赵宋皇室的所有皇帝都是他的后人,所以直到现在,几任皇帝一直都还是认这一家亲戚。现在派他来,赵祯的态度就非常明显了。

此次出使青唐,刘涣做得非常成功,为国家立下大功,超迁职方员外郎。因为入殿奏对称旨,再迁一资为屯田郎中。官场就是这样,运气来了,升官便跟坐火箭一样。

刘涣进了客厅,向徐平躬身行礼如仪。徐平笑道:“此次帅府增设一名判官,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是你去而复来。短短时间在京城和秦州奔波,一路上你也辛苦了。”

“朝廷正是用人际,些许旅途劳累,又算得了什么。”

见刘涣倒是看得开,徐平忙赐座,让上了茶来。

请了茶,徐平对刘涣道:“前些日子走马承受王守规私会统兵官,我已经上奏朝廷,处分已经下来,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此时京城什么情形,你何以教我”

刘涣想了想,拱手恳切地道:“节帅问起,我便有话直说,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节帅一笑置之便了。这种事情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平道:“以后你我同府共事,正应该坦承相见。”

“王守规密奏节帅在秦凤路变更祖宗法制,怕引起大祸,请朝廷妥善处置。这份奏章圣上并没有秘而不宣,而是交付中书和枢密院共同处置。李相公认为节帅曾经在邕州以一州之地破交趾一国,现在所谓变更军制,不过是当日邕州旧法,并没有什么不妥。陈相公却以为阶级法是本朝军事之本,绝不可以妄动,动则必乱。枢密院王太尉没有主见,对此不置可否,但新任的枢副章相公,却以为陈相公说得有理,应当谨慎行事才对。正是因为如此,朝廷才下宣命让节帅上章说明,再行决定。”

徐平想了一会,突然笑了笑:“在这中间,陈相公和章相公,就真的是因为为了朝廷着想,才反对我在秦凤路做的事就没有动换一换宰执的心思”

刘涣有些犹豫,最后还是道:“下面的话,是下官心里乱猜的,对与不对,节帅听听就好,不必深究。自从节帅离开京城,三司分拆,中书不再像以前一般,轻易不过问三司的事务。中书对三司事事插手,程学士何许人跟中书的冲突不断。在这中间,因为审计司的郑戬多附和李相公的议论,又与陈相公起了冲突。前些日子,陈相公便就与李相公闹得不可开交,从而建言朝廷重新请许国公回朝为相。此时朝廷事多,李相公性子粗疏,不能掌控大局,还是用元老重臣才妥当。这次秦凤路的事情,当与此有关。”

徐平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王曾已经去世,紧随之后蔡齐也去世了,吕夷简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想重新出山了。朝廷的党争,不可能不波及秦州,自己的日子难得安生。以后只能尽量不管朝廷事务,让他们不要牵扯到自己身上。

第43章 赐姓

数日之后,徐平的奏章得到答复,同意他在秦州继续推行自己的政策,但务求谨慎。

王守规还是留了下来,不过又派了一位武臣走马承受,李昭亮的长子李惟贤来。

李家既是将门,也是外戚,是到这个年代为止最成功的外戚将门。其祖李处耘在太宗年间议定的太祖从龙功臣中居首,后一代李继隆又是太宗年间无役不与的重要将领,虽然有君子馆之战的败绩,但总的算起来还是胜仗居多。特别是晚年最后一仗澶州之战,为大宋换来了数十年和平,契丹也从此不敢轻易南下。

因为太宗李皇后牵涉到了太子之争,谋废真宗,真宗登基之后李家受到了牵连。不过在李皇后去世之后,李家又重新得到重用。李昭亮在父亲李继隆去世之后,主动投靠刘太后,李家再次兴旺起来。当刘太后年迈,李昭亮又及时主动离开京城,避过了赵祯继位清算太后时权臣的风波,继续得到赵祯的信任。

以李惟贤的家世,一般不会来当边路走马承受这种容易引起争议的职事,不过赵祯一向重用外戚,他既然把李璋都派来了,再派一个李惟贤来也不算什么。在心里,他还是相信徐平能把秦州的事情处理好,带挚这些外戚带些军功在身上。

得到了朝廷的答复,徐平重新启动了秦州军改,核心还是放在训练、作战、指挥以及后勤等的专业化上。不仅仅是设置专业人员,而且定下规例,编制操典,务求每件事情都有章可循,真正把禁军变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军队。

在禁军进行整训的同时,秦州的经济和政治改革终于开始,三司铺子正式开张。

七月流火,暑气开始渐渐退去,早晚的天气凉了下来。一队蕃人骑着快马,乘着早晨凉爽的天气,到了秦州城外。看见城门前人头涌头,在壕沟外早早便下了马。

一个浓眉大眼的汉子看着秦州城门,对身边的人道:“许多日子不来州城,看起来还是跟以前一样吗,只是人多了一些。”

张香儿笑道:“城门能看出什么来你要里面去,才知道秦州跟以前大大不同了”

几个人一边说着,一边牵着马向城里走去。

到了城门处,几个守城的兵丁看见几人牵着的马甚是神俊,对他们喊道:“兀那几个羌人,你们的马不可以在城里私售,要卖牵到三司的铺子里去,那里有买马的牙人”

张香儿奇道:“自十几年前,不就不许私自卖马了听你的意思,若是我们的马差上一些,还能够在城里卖不成”

兵丁指了指城门旁边,口中道:“帅府新规,不合作战马的,可以在城中售卖,不过只能在三司铺子里的市集那里卖。那里写的有马格,旁边有马样,你们的马一看就是中格能做战马的。似这等马,只能卖与帅府,敢私自售卖的一律治罪”

几个蕃人有点尴尬,官府的布告,除了上面的大红朱印能约略猜出来,上面其他的字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只要有马格马样,并不耽误将来卖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