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648

分节阅读 648(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脑壳疼,对众臣道:“党项已反,如何应对,众卿可各抒己见。”

御史中丞孔道辅捧笏道:“延州知州郭劝,遇事不明,致使鄜延路拖延党项谋反的军情不报,压了两个月之久。此事责在郭劝,当下诏切责,降职别用”

赵祯想了一想,道:“前两年郭劝曾为元昊官告使,到党项的时候,元昊私下送他钱一百万,郭劝却而不受。再者郭劝为官一向清廉公正,直言敢谏,此次失职,当是一时无心失查之过。可落其天章阁待制之职,移往内地州军任职。”

李迪领旨,中书照此办理。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郭劝在延州连出昏招,致使党项叛宋的时候朝廷非常被动,他的责任最大。但这真的是他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其间并没有私下的小心思,以前官声又一直很好,重责并不合适。落他的天章阁待制之职已经是很重的处罚了,从侍从一下子降到庶官,最少相当于连降个十级八级。

虽然已经在朝中任职多年了,徐平对此次事情的发生,发生之后的处理还是觉得相当陌生,甚对觉得有些可笑。这真地不是一两个官员的问题,而是整个制度的系统性问题。

明明知道西北党项不稳,将来非常可能反叛,为什么没有做出针对性的预案为什么没有针对性地收集情报如果做好了预案,发生了什么都有章可循,就不会出现这么可笑的事情。军国大事,竟然就靠一个知州个人的判断。

“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熟议。”正是郭劝奏章里的这一句“然尚称臣”,让朝廷上下都以为党项没反。元昊骄横狂妄,内外皆知,在国书里有不恭敬的话并不让人意外,看了郭劝的奏章,朝廷上下也只是以为如此而已。哪里能够想到,元昊这次不是不恭敬,而是真地反了。看了国书,见了使节,竟然还看不出来党项是要造反,郭劝的书不知道读到哪里去了,真是让人无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事情要做预案,一旦触发了警报点,预案就会自动启动。事情按部就班,什么应该开始做,什么应该停下来,一切都井井有条,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判断。科学是系统性的处理事情,是有条理,而不是靠着哪个聪明人的灵机一动。灵机一动是做事情的时候的小聪明,但在科学决断中是大忌,是靠不住的。因人成事不可靠,偏偏这个年代就是因人成事。

徐平在三司并不仅仅是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同时也在推行这些管理方法,革除掉以前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陋习。可惜这种做事方法没有被枢密院学到,他们这种管理方法,就决定了这种事情的发生。不发生这件事,也要在别的事情上坏事。

正是意识到这是系统性的制度缺陷,徐平并没有兴趣在处罚个别官员上纠结。前世读历史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想如果一件悲剧发生的时候换一个人,历史会不会有不同。合适的位置用合适的人,确实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人力有穷尽,你永远不能保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他适合的位置。实际上你无法防止发生什么,但却可以保证发生什么,这是系统性有条理的做事方法可以做到的。徐平要改变世界的,正是做事的方法。

第326章 惟有一战

众大臣落座,不再纠缠责任归属,反正这次黑锅枢密院已经是背定了。

经过商议,移知环州赵振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赵振是宿将,又在西北多年,熟悉边情,有他在环庆路,当保那里平安无事。

延州在前线,而且党项历年从这里入贡,对那里的地理人情极其熟悉,必须有重臣坐镇。商量了好久,才决定调广南西路都转运使范雍北上到延州,接替郭劝。又移原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到鄜延路,出任鄜延路副都部署,主管那里的军事。移原永兴军路兵马钤辖卢守勤到鄜延路,以代替失职的李渭。

户部副使张存升天章阁待制,出任陕西路都转运使,代替任满的李昭述。西北战事一起,陕西路必设帅司,转运使司的职权将大多被夺。此时的陕西路转运使,实际上相当于战时的随军转运使,主要负责钱粮筹措和运输,不再是平时的漕宪之职。张存作为三司副使,主管户部司,业务熟悉,可以有效地向前线调运物资。户部副使一职则由原户部判官明镐接任,此时正是新政的紧要关头,三司的官员不好出现大规模地变动。

又进保顺军节度留后唃厮罗为保顺军节度使,并赐其彩绢一千匹,角茶一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命其邀击党项后背,以牵制元昊的兵力。

宋和党项的经济联系暂时全部中断,沿边所有互市的地方悉数关闭。宋和党项的经济往来,贸易货物对宋无关紧要,对党项来说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关闭双方贸易,算是对党项的经济制裁,见效虽然慢,影响却非常深远。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白天又发生了地震,赵祯疲惫地道:“今天议事便就先到这里吧,把党项反叛的消息晓谕群臣,让他们上书各抒己见。明天你们都好好考虑一番,到了后日再在崇政殿里集议。除了刚才说的,为防党项进犯,该如何调遣军队,边地军州如何部署,都要想到了。特别是禁军如何向陕西路调动,如何管辖,要拿出主意。”

李迪带众臣谢恩告退,一起出了崇政殿。

事情太过突然,特别是被延州耽误了两个月,边境军情未知,大家也不能针对性地提出什么意见。不过经过了枢密院的讲述,众臣知道党项虽反,但军事上并没有异动,用边将的话说,就是元昊还并没有做好军事准备,一时并不会发生大的战事。

此时枢密院的信用已经破产,他们姑妄说之,大家也就姑妄听之,都不敢当真。此时元昊的使节还在路上,预计要到年后才到京城,刚好贺正旦。由此判断,陕西路短时期应该还打不起来。虽然说兵不厌诈,但党项实际上是部族联盟,元昊再是奸诈,也不敢拿着有实力的部族首领高官的生命开玩笑。而且元昊称帝自立,心中还是存了幻想,万一大宋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呢,借着这个政治资本,他可以进行内部力量的整合。

出了大内,徐平回到三司衙门看了看并没有特别事情,便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里。

几年前就说元昊要反,现在元昊真地反了,自己该如何应对,徐平一时有些茫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