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73

分节阅读 7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沿续唐风,宋人的很多诗还是能唱,所谓着调子唱诗,不同的调子用于不同的场合。看着是同一首诗,不同的调子却会代表不同的含义,有时候要加虚字和声,有时候要叠唱,不懂的人只会闹笑话。了解了此时的风俗,徐平对于抄后世的诗词早已没了兴趣,不懂就是不懂,强行凑上去只会让人笑话。

常见的曲子,“杨柳枝”、“渭城曲”用来送别,“小秦王”、“破阵乐”是凯歌,“竹枝”、“采莲子”用于歌舞,“步虚词”、“上清乐”是道乐,“凉州”、“抛球乐”、“三台”用于酒宴,“瑞鹧鸪”祝寿,“木兰令”却是挽歌。

把曲子抽掉,这些都是合乎格律的律诗绝句,后人只当诗来看,其实本来是歌词,而且用于特定场合。不明白这一点,傻乎乎地上去吟一首流传后世的名诗,肯定会被人笑破肚子,典型的不学无术。

徐平满肚子的后世出名的诗词,也只能用在书信上,也好显现自己有着满腹诗书,聚会场合的急才却是应付不来。

第35章 活字

第二天三月二十五,诸科唱名。徐平一大早先把林文思送到东华门外,直等到他进了宫门才骑马离开。

这一天新科进士到贡院拜先圣孔子,及颜渊、孟子,各有固定礼仪,极其繁琐。一切忙完,已是午后,徐平急急忙忙赶回东华门外。

诸科的人数比进士多得多,达六百多人,徐平在东华门外直等到天将近傍晚,才看见林文思随着人流出来,满脸喜色。

徐平急忙迎上去贺喜。

林文思笑呵呵地说:“今年侥幸,以三传第六人及第。”

徐平自然要再恭维几句。诸科也与进士一样分及第和同出身,待遇上自然也有很多不同,同出身基本只能出任摄官,并没有真正进入官员行列。诸科之中只有九经可以与进士一较长短,第一人依照进士甲科授官,其他的待遇基本等同于最下等的同进士出身,还要吏部关试,作为选人守缺。

其实诸科里即使地位最高的九经与进士还是有很大差别,进士的政治路线是州县亲民官,中央各部门的官职,九经则主要在教育线上,最后大多都是进国子监教书。比如此时名高望重的孙奭,就是九经第一人出身,虽然也进了翰林,职事官却是判国子监。

徐平进士一等,与三传第六人的林文思政治前途已是天壤之别。不过这是自己的授业恩师,又是老丈人,不敢有丝毫怠慢。

诸科唱名的场面与进士完全不能比,东华门外连个看热闹的都没有,只有一群新及第的举子吵吵嚷嚷,呼朋引伴去庆祝。

这种待遇自然也没有进士的期集等一系列仪式,林文思与熟识的新及第同年说些互相恭维的话,便与徐平一起骑马回到家里。

有徐家的资助,林文思一家也不用再把房子出租出去谋生,早已收了回来,作为自己在京城里的居所。

到了家里,庆祝筵席已经在后院里摆好,没有外人,不过是徐正夫妇和李用和父子,连段老院子都没来。昨天为徐平庆祝已经热闹过了,今天就显得有些冷清。好在徐平是林文思独生女儿的女婿,两家就是一家,林文思只有打心底里的高兴,并没有什么不适。

林家没有女人上酒席的时候,林素娘指挥着苏儿和秀秀收拾好了,便与张三娘躲进屋里,也有几个菜,一壶酒,几个女人关起门来高兴。

喝过三巡,徐正便对林文思道:“亲家,如今你和大郎都功业已就,两个孩子的婚事的可不能再拖了。我听说这一两个月朝廷就会授官,一旦授官,就不能在京城里久呆,不知是也不是”

林文思点头:“不错,依往年规矩,都是要求五月上任,朝廷立得有时限,不允许拖延。这样吧,这两天看看日子,让两个孩子下月成亲好了。”

徐正连连道好。今天还没出门,张三娘就跟他说了无数遍,一定要与林文思把徐平和林素娘成亲的日子定下来,不然今天就不要进家门了。

徐正完成任务,心情大好,连连与众人喝了几杯。

李璋坐在徐平身边,向他举杯:“哥哥,常说人生两大喜事,一是金榜题名时,再一个洞房花烛夜,你如今一下占全了”

徐平与林素娘经常相见,早已说起过婚事,也没了矫情劲,举杯与李璋喝了三杯,对他道:“你也年龄不小,以后常出去转转,看上了哪家姑娘便跟爹娘说一声,下个聘礼把人定下来。”

众人一起大笑。

此时没有后世全靠媒婆一张嘴的规矩,东京城里流行男女相亲,差不多的人家都是要男女相互看中了才会定亲。当然风俗渐渐奢靡,家里女孩长得漂亮的难免狮子大开口,要上一大笔聘礼,有点卖女儿的意思。此风渐长,京城里的人家便常有生男不如生女的慨叹。徐平的前世说是恋爱自由,彩礼也一样打着跟头往上涨,并不比此时好到哪里,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

秀秀和苏儿两个小丫头屋里层外两边跑,端酒上菜,不一会就知道下个月徐平和林素娘就要完婚了,两张快嘴迅速就把消息传到屋里。张三娘日盼夜盼的就是两年事,一是徐平中个进士有出息,二就是早早把林素娘娶进门里生一一男半女。听见林文思应了口,大喜过往,礼物早就在怀里揣着,金钗子金镯子之类立即就给林素娘戴了起来。

这一顿酒席直吃到夜深,徐正吃得烂醉,全靠徐平扶到牛车上。张三娘心情正好,才没有骂丈夫丢人现眼。

此后的几天都是新科进士集会,不过不再强求每人都去,只是相熟对上脾气的小规模饮宴。徐平推说要忙着编同年小录,只是去应酬了几次,其他时间便就窝在家里。

四月初三,朝廷再次殿试,赐特奏名进士和诸科,都是同出身和试衔,纯粹收买人心给个安慰罢了。这是宋朝特有的规矩,举人多次参与过省试殿试都没有过,到了一定年龄便赐给一个出身,不管成绩好坏了。这规矩自太祖时候就有,后来越来越滥。特奏名制度反应了宋朝科举的最初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招揽人才,追求野无遗贤更是说着好听,其实就是不让有能力的士人流落民间,成为引发动乱的不稳定因素。事实上太祖时候进士不但取人很少,授的官也很小,完全不成为一股势力。直到太宗上台,由于种种原因,才刻意扶植这么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压制元老重臣,才开成以后的局面。

徐平自然不会关心这种事,只是与身边的葛闳、嵇颖和赵諴几个同年随口讨论了几句,便依然专心编同年小录。

这三个都是本年进士里最爱读书的,葛闳字子实,与赵諴赵希平两个都是泉州进士,跟嵇颖一样都视书如命,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收集各种书籍。此时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比较发达,书籍之普及不是前世能比的。但雕版印刷刻版不易,小众书籍还都是靠手抄传播,三个人常常因为买不到一些小从书而遗憾。偶然到徐平这里,见他用一套活字编排同年小录便眼睛发亮,从此就赖在徐平家里,赶也赶不走了。

徐平也并没有把新编玉篇上的字全部制完,只是一套常用字,加上一些重字也已经近万枚,价格不菲。就是再大方,徐平也不可能把这一套字送给三人,正好抓他们来做苦力,帮着自己排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