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一世富贵 > 分节阅读 72

分节阅读 7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天神佛扯上关系了。这个时代最喜欢这些神神怪怪的事情,再加上徐平开封府本地出身,京城百姓天生就多一分亲近,说的好像天上哪位大仙嘭地落下来一般。

换罢衣服,徐平觉得轻松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下来。今年天热得早,多穿一层衣服谁受得了尤其是从赐袍的时候开始,一众新科进士就没了读书人的仪态,你争我抢,拥挤不堪,对身体实在是一场折磨。

到了厅里,酒宴已经摆好,屋里的都是至亲好友,林文思和李用和段老院子陪着徐正夫妇,李璋在一边招呼。院子里离厅近的是街坊四邻,再向外有就连徐家也不知是什么人了,都是来蹭吃蹭喝的。

在主席上敬过一圈酒,由李璋陪着,徐平一桌一桌敬过去。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显得平易近人,给邻居留个好印象,有说不完的好处。

这一圈喝完,徐平觉得有些头晕,再喝不下了,便由李璋陪着回了自己小院。在院子里的梧桐树底下坐下,秀秀点碗热茶过来,徐平喝过才好了一些。

李璋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不无感慨地说:“还是读书好,哥哥这一下高中,抵得上多少人辛苦一辈子过些日子授官,必然在徐伯父之上,外放出去,不做个大州通判,也是上县的正任知县,从此出人头地了”

徐平笑着摇了摇头:“别说我阿爹,他那个官谁都知道怎么回事,不过多身官袍罢了。每个月的俸禄还不够塞牙缝的,刘小乙都不愿去领。至于我吗,穿上这身官袍也不知好事还是坏事,谁知道外放到哪里要是远了,又照顾不到爹娘,又赚不到钱,有什么好处”

李璋叹口气:“哥哥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你不知道小官的苦处,就像我阿爹,天天忙里忙外,京城里面高官如云,到处受气每月领的那点禄米,也就是饿不着肚子罢了要想升上一级,那是千难万难,哪里比得上进士,又不用守缺,又超资迁转,用不了几年就出头。”

按照规矩,正榜进士不需要等缺,一授官都是实职,直接上任。当然同出身的没这个待遇,与诸科一样授不到京官,只是选人,没有实缺,与其他选人一样得乖乖地等出缺才有得官当。守缺是很坑人的事情,只有本职俸禄,收入微薄,而迁转则又看的是差遣年限,运气不好实任三年守缺五年,升不上两三级人就老得走不动路了。

徐平笑着对李璋说:“你这么看重这个进士出身,不妨也去考一个。”

李璋自己就笑起来:“哥哥说得好轻松,以为谁都与你一样吗安安心心读上两三年书就能高中我自小看见那些子曰诗云就头能,没这个造化。还是安心等我阿爹一切顺利,再迁转几次,得个恩荫出身吧。”

宋朝冗官最滥的其实不是科举,而是恩荫,不大的官就可以给儿子挣个出身,这条出路对李璋才是比较实在。

说到李用和,徐平便问李璋:“对了,你阿爹不是也要换官吗不知会是什么差事,千万不要外任,我不在家里,还指望你帮我照顾爹娘呢。”

李璋道:“这回可不如你的意,我阿爹下一任是要到考城县做巡检。不过那里离京城不远,我不随着去上任,你不用担心。”

考城就是后世的民权,仍属开封府,离的不远,徐平松了一口气。他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一旦被差到天涯海角去,只能靠李家照应。

两个兄弟坐在树下,看着西天的漫天霞光,毫无目的地闲谈,说些从前的趣事,憧憬着未来,好像回到了从前的少年时光。

有了官身,不仅仅是荣耀,在这个时代也有了推卸不掉的责任。这个时代比不得后世,游宦生涯并不容易,背井离乡,抛妻弃子,只有自己才知道其中的苦。宋朝很多地方都不允许带家属上任,也不允许在当官的地方娶妻生子置办产业,是真正的游子。徐平对进士身份又渴望又抗拒也有这个原因,朝廷给你无上荣耀,这一辈子也要卖给大宋朝廷了,完全不由自己作主。

第34章 期集

与李璋闲聊一会,看看太阳即将下山,徐平站起身来,叹了口气:“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却也是个折腾的日子。你出去陪着长辈们再喝两杯酒,我得去参加同年的集会了。读书人重脸面,这事马虎不得。”

殿试之后还有三件大事,从今天就开始的新科进士期集,约莫一个月之后的琼林宴,然后就是授官。期集是新科进士联络感情的场合,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同登一榜就是缘分。

出来向长辈告辞,林文思看了徐平一眼,犹豫一下,终于没说什么。

徐平知道林文思的意思,此时天已将黑,责备他出去的太晚了。不过今日徐平进士及第,林文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说他而已。

按照常规,状元王尧臣自皇城东面御道转上御街,一路到大相国寺,游街便就结束。在其他地方喝了两杯的新科进士应该在相国寺迎接状元,开始他们这一期同年的期集,选出各种职事官,开始第一次饮宴。

徐平回家这一趟时间过长,必然错过了期集开头最热闹的时候,也是给大家留下第一印象的时候,对以后的交往会有不好的影响。

林文思却不知道徐平这是刻意为之,就是为了淡化与这一帮同年的关系。

有着前世的记忆,徐平对北宋士大夫的朋党之争印象极为深刻,就是一千年后这也是热门话题,身处其中怎么可能不明哲保身朋党是一个大漩涡,潮水起来可能一下就站上潮头,退去一下就落到谷底,完全身不由己。

而北宋朋党之争正是起于科举同年。太祖时候一科进士很少,成不了气候,并不防范科比朋党。到了太宗朝,录取人数骤然增多,加上太宗刻意扶持新科进士打压权贵旧臣,同年进士互相援引,终于掀起滔天巨浪。

自太平兴国二年吕蒙正一榜科举朋党初现端倪,至太平兴国三年胡旦一榜公然结党,出现半夜三更这个成语,掀起无数风波。再到太平兴国五年冠准龙虎榜人才济济,三榜进士你争我夺,一直厮杀到真宗晚年。他们结党之后把持朝政,甚至参与到新皇继位,让以后的帝王深以为戒,即使嘴上不说,对同一榜进士的任用也会刻意分开。同年里有韩琦、文彦博、包拯等这些大人物,徐平但凡为自己以后着想,就不会与他们走得太近,逼免引起皇帝猜疑。

冠准一榜之后,朋党的同年属性有所淡化,开始向着同样政治观点的人结党转变,但同榜进士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团结在他身边的大多都是天圣五年和天圣八年的进士,更不用说仁宗之后英宗上台,韩琦和文彦博同年结党的影子依稀可见。

徐平只想在这个太平年代富贵一生,自然是离这些事情越远越好,不想加进任何一党去搅风搅雨。

才气过人目无余子的胡旦志大才疏,一生都醉心于结党钻营,结果以状元之身,官最大不过是知制诰,多次被夺官免职,此时年迈,双眼已盲,窝在襄州著书立说。虽然依然孜孜不倦地想着各种办法想回到京城,可惜连此时的刘太后都不知道他生平干了什么事了,只能以著书的名义向朝廷一次又一次地伸手要钱,用一部又一部的大部头著作来给自己儿子换个卑微出身,可悲又可叹。徐平看在眼里,怎能不引以为戒

作为本科探花郎,徐平可不会忘了那两榜最著名的两位探花郎的生平。太平兴国五年的探花郎是冠准,才气过人,勇于任事,但也刚愎自用,毫不避讳,大权独揽。他深受太宗真宗两朝皇帝信赖器重,最后却老死岭南。太平兴国三年的探花郎是冯拯,冠准一辈子都鄙视他,没有能力,没有主见,东摇西摆,但也左右逢源。结果是冯拯最后入相,富贵终生。张知白正是因为冯拯去世,宰相出缺才当上了次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