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34节

第34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隆基冷冷一笑,然而缓缓说道:“父皇身边接触的无非是些至亲之人,刘兄,你目光如炬,难道就瞧不出吗?”

刘幽求思考了一下,然后吃惊道:“啊,莫非是她?殿下,若果真如此,实在不该呀。我们之所以起事,说到底还是殿下与她商议的结果。缘何如今刚刚事变成功,她就翻脸了?”两人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她”即为太平公主。

李隆基叹道:“唉,刘兄,你还是不了解我这位姑姑啊!那日夜战禁宫,天明后我们在安福门上相见,姑姑一脸灿烂,将我夸得如花儿一般。我当时就觉得有些诡异:我们事变前未向她告知,她至少应该轻轻责怪我几句,还算正常。然她攒着劲儿不出一言,此事已然透出生分了。”

刘幽求道:“殿下,此事有些不妙。太平公主深谋远虑,又会笼络朝臣,你应该及时修好才是,不可使裂隙扩大。”

李隆基反问道:“刘兄,你以为如此裂隙可以修好吗?”

“我以为可以。毕竟大乱之后,正该戮力治乱,一家人何必要生分呢?”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刘兄,你看似聪明绝顶,毕竟有糊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看出来吗?姑姑当初让崇简跟随我们的时候,她将我们视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就像她为长辈,我为晚辈,没有什么平等可言的。我们夜战禁宫之后,她实际上成为局外人,所以她全力把父皇推上御座,以此来反客为主。”

“是了。圣上之所以发此诏敕,大约也是听从了太平公主的意见。殿下,我更加不明白了,没有我们夜战禁宫,相王如何能够成为皇帝,为何大功告成之后,圣上不对你这个功臣听之信之,反而要信太平公主呢?”

李隆基又摇摇头,不再言声。

刘幽求忧心忡忡说道:“圣上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是忘却了殿下的天大功劳,这如何可以?殿下,你不可坐以待毙。”

李隆基轻笑了一下,说道:“坐以待毙?刘兄言重了,哪儿有你所说的不堪境遇?”

“哼,这样的事儿多着呢。某人立有大功,别人惧其能耐,遂以高官厚禄将其束之高阁,以制其势,殿下不可不察。”

“嗯,我知道了。刘兄,我在想另外一件事儿。我们交往的这帮人儿,除了你与绍京以外,其余多为武夫身份,或者如崇晔那样玩儿是一把好手,让他们上台面为重臣,实在拿不出手。我想呀,要抓紧把郭元振、姚崇、宋璟、张说、魏知古这些人调入朝中。”

刘幽求有些纳闷,问道:“这些人多为圣上的旧属,自然听从圣上的言语。若圣上一直听信太平公主的主意,这些人若入朝中,太平公主岂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你还是不明白。韦安石为父皇的旧属,现在身居高位,他与我也没有什么亲密关系,然此人有一个特点,你莫非看不出吗?”

“我实在眼拙。”

“此人不攀朋党,不媚上,不唯亲,唯以圣贤之理来衡量事情。那郭元振等一帮人虽多为父皇的旧属,然他们与韦安石大致一样的脾性,所谓‘物以类聚’是也。”

刘幽求明白了,说道:“殿下想让这帮人入主朝廷,形成仁义之风,以革前段乱政之弊。”

李隆基悠悠说道:“是啊,我多读贞观故事,对那时‘君明臣贤’的氛围无比向往。刘兄,我们浴血诛灭韦氏,固然为自身免祸计,然我的心中常怀这样一个梦想,就是朝野再现贞观时代的清明风尚,如此才是天下之幸。”

刘幽求点头赞同。

其实在李隆基貌似冠冕堂皇的话语背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私心:自己除了起事的这帮人之外,再无其他的朝中人脉资源。李隆基深知韦安石这帮人吃够了女人乱政的苦头,他们皆思奉李唐为正朔,竭力想把朝廷恢复到清明为政的局面。若如此,他们肯定不愿意看到强势的太平公主干政,从而走到韦太后时的老路,李隆基想利用这一点成为自己制衡太平公主的手段。毕竟,这帮人多为李旦的旧属,将他们引为朝中重臣,李旦肯定愿意,太平公主也没有戒心,授任过程绝对顺利。

刘幽求这时又想到一个主意,说道:“殿下,该是劝圣上早立太子的时候了。”

李隆基心如电转,答道:“是啊,现在新皇上位,百官也大致稳定,就缺一个太子了。刘兄,你以为胜算如何?”

刘幽求明白李隆基所指,遂答道:“我以为应有八成的把握。殿下,你若认为可行,明日朝会之时,我就率先提出。”

李隆基沉吟道:“你来提出?只怕有些不妥吧。外人皆知你是我的人,所谓瓜田李下,这样岂不是有了痕迹了吗?”

刘幽求反问道:“我若不率先提出,又有谁来说呢?”

李隆基陷入沉思,他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儿,由此可以看到李隆基的朝中人脉资源实在窘迫!没奈何,也只好由刘幽求赤膊上阵了。他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斟酌好言语,千万不能授人以柄。唉,其实你一出言,别人定会以为我新立大功,以此为恃指使你出面。没奈何,只好任别人随便去想吧。”

刘幽求在朝会时提出立储之事,由此激起了轩然大波。

太平公主现在有拥立之功,其入宫之时更加气势逼人,可以直入直出,无人拦阻。

李旦看到妹子前来,心中大为高兴,说道:“我正想着你呢,你若不来,我还要派人去唤你。”

太平公主笑道:“这里非相王府那样好登门,四哥固然下旨让我可以直入直出,毕竟来一趟要费周折。四哥,你这数日在宫内还好吗?”

“有什么好?唉,我早就说过不愿当这皇帝,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不说,还要处置那么多的烦心事儿。我那相王府与宫内相比虽小,然在那里住惯了,觉得处处都很亲切,不像这里,处处都透出陌生。”

太平公主心想四哥还是老样子,许是他在漫长的岁月里果然修持好了心性,以致现在当了皇帝感觉不适应,遂劝道:“四哥不该有此心思,前段时候我们皆岌岌可危,如今大祸已然消弥,天降大任于你,此为你推卸不开的职责。四哥,你要打起精神。”

“嗯,你今后要多入宫,我们一番谈说,就可轻松许多。”

“我也不能入宫太多,有些好事之人若见我频繁入宫,弄不好又会鼓动言官,弹劾我妄自干政,如此我就吃罪不起了。”

李旦道:“不妨。你我兄妹至亲,谁敢来妄言?”

太平公主笑道:“对了,如此方为皇帝的气派,我瞧着欢喜。”

李旦道:“我今日想见你,缘于今日朝会之时提到了立储之事。韦公当时说道,立储事大,让我与勋戚及重臣多加商议。你正好来,我想听听你的主意。”

太平公主点头说道:“不错,应该抓紧立储了。此位若空置太久,定会引起世人的无端妄议,我意马上要办。”

“嗯,那就抓紧办吧。妹子,你属意他们几个兄弟哪一个人呀?”

太平公主正色道:“四哥如此问话太古怪,储位之立有朝廷制度和祖宗规矩,岂是我随便属意哪一个人?自古以来,为绝祸乱,向以嫡长者为储。四哥家中,嫡长者难道还有第二个人吗?”

“哦,你也想立大郎为储。”

“非是我想,规矩如此。四哥若不想多事,为何不这么办呢?”

李旦叹了一口气,说道:“我难道不知这个规矩么?只是三郎刚刚立下大功,一些人在我耳边说要立贤者为储,如此让我犯了踌躇。”

太平公主展颜一笑,说道:“四哥呀,你现在当了皇帝,怎么还是犹豫的性子?天下世事纷纭,看似头绪繁乱,然其中不过一个‘理’字。就拿储位来说,你若立贤为储,就是破坏了自古以来的圣贤道理,有何颜面对天下人说理呢?”

“然三郎确实功劳很大,若立大郎为储,就有些愧对三郎。”

“你此为妇人之仁!三郎确实功劳很大,然你没有仔细想过他为何取得这些功劳。他若不是你的儿子,不是我的侄儿,他如何能一呼百应呢?说到底,别人看到三郎的背后是我们,他方能起事成功。四哥,你不要以为我在强词夺理,京城中如三郎这样的年轻人很多,为何只有三郎能够起事成功呢?”

李旦还是想不通,觉得妹子在这里说歪理儿。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自己还有其他儿子,妹子也有几个儿子,他们为何就不能如三郎那样奋起自救呢?

太平公主明白哥哥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理儿,遂又说道:“三郎为我们的晚辈,他做什么与我们亲手去做没有什么两样,那么不让他做什么,他也只有听从。”太平公主此话,显露出蛮横的态度。不过为儿女者以孝道为先,太平公主此话也不为过。

李旦不想为此事多伤脑筋,遂说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事让我再想想,总而言之,须以稳妥为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