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唐玄宗 > 第33节

第33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百官闻言,不禁轻轻唏嘘,人群中顿时涌出一阵“嗡嗡”声。

太平公主又道:“这道诏书写得甚好,不错,这个天下本来就是相王的。奈何相王生性恬淡,不以世事萦怀,所以虽有天下,犹让于人。如此诏书已发三道,相王一直不许。没奈何,我妇道人家只好来到前台,要为天下人谋此福祉。诸位,今日皇帝欲以此位让给叔父,你们以为如何?”

李重茂看到自己的这位厉害姑姑长篇大论,不敢吭一声,其瘦弱的身躯缩坐在阔大的御座里。

刘幽求此时站立前排,当即跨前一步跪倒,朗声奏道:“如今国家多难,正需明君励精图治。皇帝明白事理,非常仁孝,其追随尧、舜之风,决然将皇位让给叔父相王,此天幸也。相王领此重任,臣愿意鞠躬尽瘁,尽心辅佐。”

百官见此情景,知道此为大势所趋,遂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唯剩下一个相王李旦矗立当地。

群臣言语杂乱,然可清晰辨出他们皆拥护李旦为皇帝。

太平公主脸上绽开微笑,伸手挥了一下,然后说道:“既如此,大家请起,我们就奉相王为帝吧。”言讫,太平公主走下御台,走至李旦面前牵其手曰:“四哥,走吧,你可升御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李旦此时半推半就,任太平公主牵着其手走至御座前。

太平公主惊奇地发现,李重茂此时依然瘫坐在御座,没有乖觉地离去。她有些恼火,轻轻去掉李旦之手,然后抓起李重茂的衣领,将之提溜起来,说道:“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你可到台下向相王朝拜。”

李重茂身躯瘦小,所以太平公主可以轻易将之提起。李重茂及地的时候未曾站稳,一个趔趄伏于地下,前列的群臣可以看到,这个少年的眼中竟然噙满了清泪。

太平公主再复转身,轻轻牵过李旦之手,轻轻说道:“四哥,事不宜迟,快坐上吧。”她将李旦迎入御座后,侧脸唤了一声:“黄门官,过来。”

黄门官小心地走过来,太平公主随后退下御台混入人群中。

百官在黄门官的导引下向李旦叩拜,李旦在二十六年前曾经当过皇帝,这一次终于摆脱了母亲威权的阴影,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帝。

按照大唐礼制,新皇帝践祚时需有一套相对繁复的礼仪。李旦这日在太平公主主持下,身着亲王之服升于御座之上,接受群臣叩拜后当即登基,如此简单的仪式倒深合李旦简约的脾性。

太平公主力促李旦即皇帝位,在朝堂之上将少帝李重茂提溜下御座,如此行为让朝臣观之恍若隔世,似乎那个果敢杀伐决断的则天皇后又回来了,心中就对太平公主生出了不少畏惧。其中一些善于趋炎附势之人立刻打定主意,今后要想法向太平公主靠拢,如此方能长保富贵。

李旦坐上御座接受群臣的朝拜,其耳听久违的“万岁”声音,心里得到了无尽的满足。他斜眼瞧了一眼身着翟衣的太平公主,心想关键之时还要靠至亲之人,若无妹子力助,自己怎能轻易登上御座?那一时刻,他心中溢满了对太平公主的感激之情,反把儿子李隆基浴血奋战才是自己能登上大宝的根本原因忘得一干二净。

朝会结束,李旦留下太平公主,两人并肩入侧殿密谈。

两人坐定后,李旦先向太平公主表达了感激之情:“妹子,我今日能够顺利地升上御座,皆为你的功劳。你虽为女身,其魄力和决断能力不让须眉,比我强多了。”

太平公主道:“大事当前,不可犹豫彷徨,如此方能成大事。四哥,你今日很好嘛,群臣没有一人出声反对,看来你能上位,实为众望所归。”

“嗯,眼下百废待兴,我尚无头绪。妹子,你能力超卓,人言你大有母亲之风,你要不吝帮我啊。”

“这还用说吗?四哥,如今韦氏被诛,我们从此就没有了祸胎。天下之大,仅你我兄妹二人最为至亲,我帮你,其实就是帮我自己呀。”

“嗯,你说得对。我现在刚登上皇位,你以为我们应该先办些什么事儿?”

“当前最紧要者莫非人事,譬如军中一定要有至亲之人掌控,朝中也要选出一些心向我们且有能耐办事的人占据要位。”

“军中?三郎现在管得挺好,何必再动?”

太平公主没有接言,她先是瞧了一眼哥哥的神色和眼光,可以看出那是一片至诚。她于是叹了一口气,问道:“四哥,你以为三郎如何?”

“他很好嘛。这一次若不是他出面起事,韦氏也许就很快革命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境遇实在堪忧啊。”

“四哥说得对,三郎的功劳很大。不过此子起事,事先不向我们透出一点信儿,他的主意实在拿捏得结实。四哥,有句话叫做疏不间亲,然三郎如此深不可测,他心中所思什么,我们一无所知。我以为,我们以后要给他安上缰绳,防止他乱蹦乱跳,如此可免他惹出事端。”

李旦的性格恬淡,他常常拿这种标准来衡量调教儿子们。除了李隆基以外,其他几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性格特点,让李旦感到大为满意,唯对李隆基放心不下,其每每训斥儿子的时候,训斥对象多为李隆基。现在太平公主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李旦深以为然,当即点头赞同,说道:“不错,此子脾性既深沉又飞扬,实难把握,我们今后要注意规范其行为。妹子,我看三郎最听你的话,你要多操点心呀。”

太平公主冷笑道:“四哥,三郎听我的话?你错了,此子只信自己,其心性实在坚定得很。嗯,我们不要扯远了,还回到军中之事上来说。”

“好呀,你意如何呢?”

“三郎现在掌控军中实权,他起事后京中局面复杂,他这样做是唯一正途。然今儿四哥当了皇帝,百官皆拥戴,那么军中实权必须由四哥亲自掌控。”

李旦有些不明白,现在三郎掌控军中,实与自己掌控无异,太平公主为何还要说如此不妥呢?

太平公主十分了解这个哥哥的脾性,他与三哥李显的相同之处,即是不愿在琐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所以日常处事都相对简单;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李显的思虑为一团糊涂,根本就理不出头绪来,而李旦只是因为生性恬淡,所以不愿去想去思,他若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件事儿,还是相当睿智的。所以太平公主在这个哥哥面前,还是能把握分寸的。她往往轻轻一点某事,似不着痕迹,李旦过一会儿就能理出头绪。

李旦见妹妹不再吭声,也就不再紧紧追问。他眯起眼睛在那里静思,太平公主见状也不去干扰,场面一时变得很安静。

李旦显然有了主意,他微微一笑说道:“好呀,就按你说的办。我待会儿叫来韦公商议一下,就让大郎他们一同掌控军中,你那大郎只有一个亲王的爵位,也让他随大郎他们一起去历练吧。”

太平公主微笑不语。

李旦又说道:“我刚才想了想,你此次拥立的功劳很大,如何赏你呢?你现在的尊号为镇国太平公主,似无法再加。这样吧,我再增加你的食邑,达到万户如何?”

太平公主并不推辞,笑道:“谢四哥赏。我呀,不图虚名,不慕虚荣,嘿嘿,当一个富家婆即足矣。”

第二日,李旦当上皇帝后下发了第一道诏命。其罢李隆基所兼知的内外闲厩和押左右万骑,授其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另授长子李成器为左右大将军、次子李成义为右卫大将军、四子李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五子李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薛崇简为右千牛卫将军。

如此一道诏书,轻轻地把李隆基所掌控的军中实权拿下。李隆基做梦也不会想到,父皇如此办,却是缘于姑姑太平公主的主意。

春风得意的李隆基没有感受到巨大的危机正在袭来,此后的太子之位设立,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寒意阵阵。

刘幽求现任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凭借事变之夜的功劳,他一跃从默默无名的县尉之身升为宰相之职。刘幽求在那些日子里,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味道,其在朝堂之上,有时甚至越过中书令韦安石之前奏事,许多官员私下里颇有微言。

这日李旦升殿,刘幽求又率先奏事,其执笏奏道:“陛下即位以来,百官勤勉办事,朝务日渐规范,天下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关头。臣以为,陛下大位稳固,百官秩位分明,唯缺一名储君。请陛下为天下计,早立储君,以孚天下人之望。”

刘幽求的话说完,李旦感觉平稳,神色中没有异样,向座下问道:“刘卿所言甚是,国有储君可保江山稳固,众卿以为呢?”

群臣见刘幽求主动提出设立太子,脸上神色虽平静,然内心里滋味杂陈。刘幽求作为李隆基的亲信人物,此次铲除韦氏立有大功,现在这样说,其心中太子人选定是李隆基无异。

萧至忠作为太平公主的亲信人物,这些日子与太平公主说话颇多,对太平公主的心思大致了解,知其不愿李隆基的势力渐强,他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能让刘幽求的想法得逞。萧至忠之所以有恃无恐,缘于他找到了可以击败刘幽求的一项利器。

事儿其实非常简单,按照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古制,李隆基既非李旦的正妻刘氏所生,兄弟排行又为第三,那么符合这一标准的唯李成器莫属。

李旦将目光投向韦安石,问道:“韦卿,你以为呢?”

韦安石当然明白刘幽求说话的意思,作为一名三朝老臣,韦安石马上窥知其中的关键。他心里明白,太子当然应该设立,关键是应该立谁。按照嫡长制的惯例,当然应该立李成器,然李隆基立有大功,并兼智谋过人,他甘于屈于李成器之下吗?若李隆基不甘心,久必为乱,那么对国家极为不利。其实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即是立长还是立贤。从韦安石的内心来说,他虽对刘幽求等李隆基手下近来的飞扬跋扈不满,然仍倾心于让李隆基来当太子。看到皇帝发问,韦安石心中斟酌了一番徐徐说道:“陛下,储位之立关系重大,臣以为大乱之后,早立太子可以进一步稳固大势,亟需立之。”

李旦点点头,又问萧至忠道:“萧卿,你以为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