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盛世国师 > 第134节

第134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皇帝忍不住把宿谊也揍了一顿,气呼呼的回宫了。

最终皇帝还是担忧宿谊是不是真的会因为封王出现什么不良反应,把爵位定为国公。

至于什么连国师都不要,皇帝就当耳边风了。

祭天什么的,宿谊不去就不去呗。反正宿谊真要祭天祭出什么好歹来,皇帝才真会被吓到。

于是宿谊封赏就这么定下来,与此同时还有一大堆臣子被封赏,易苒也终于封了王,但不就藩,而是继续领着朝中职位干着大臣的活。

至于慕晏,则被一脚踢回了青州,去完成他未尽之事。不过慕晏再去青州的时候,身上爵位高了。至于实职的封赏,谁都知道,等慕晏任期满之后,陛下有好职位给他留着。

而宿谊,则一声不吭的跟着慕晏偷跑了。

当皇帝知道后,不由长叹,儿大不中留啊。

太子暴躁:“父皇!你敢说这不是你允许的!”

“你这小崽子怎么跟你父皇说话的?去跪着!”

第140章

宿谊跟着慕晏回到青州之后, 京中很是迷茫。

现在朝中想要宿谊死的人要么死要么流放, 剩下的都是宿谊的脑残粉。他们本以为宿谊被封国师之后,皇帝陛下理应将其留在京城。待慕晏那个整日霸占着宿天师的混蛋回青州之后,他们就能跟宿天师套近乎了。

谁知道宿谊乐颠颠的跟着慕晏走了,皇帝陛下也不拦着。

群臣激愤,要求皇帝陛下看好国师,国师怎么能不留在京城呢?

太子虽然也不愿意宿谊离开, 但其他人这么一说, 他就不乐意了。于是太子就跟群臣杠上了。

国师本就是世外高人,为了百姓, 才选择了入世。国师已经做出了这种牺牲,我们居然还限制国师的自由,这不是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吗?国师想去哪就去哪, 朝廷顶多担心一下国师的安全,其余的, 就少操心吧。

若是国师想要游历名山大川, 只要肯带上保护他的人, 肯到一个地方就传递消息给他们,他们应该同意。

皇帝表示太子说得对。国师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的。国师不图名不图利,他们受了国师的恩惠, 还要去管人家私事,实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二皇子则直接开嘲讽了,你们是不是真当国师是大臣了?国师就是国师, 不是谁的臣子,也不是谁家圈养的道士,请你们放尊重点。

二皇子那张嘴啊,真是拉仇恨拉的杠杠的。

不过在这父子三人一唱一和之下,群臣也就明白了,这一家父子给宿谊的自由度多高,似乎没打算将其控制起来。

于是一些臣子不以为然,一些臣子则感慨,怪不得宿天师会来帮助这家父子。若换了自己,宿天师这种高人,肯定会想方设法控制起来。

而宿天师既然是高人,难道不会察觉别人的恶意吗?当然会。

所以宿天师选择了当今皇帝。

于是群臣纷纷改变意见,表示给国师自由是对的,咱们不纠结了,所以国师什么时候回来?

皇帝很想说,亲儿子已经跟干儿子在一起了,干儿子什么时候回来亲儿子就什么时候回来,不能拆散人家小两口啊。但皇帝能说吗?当然不能。于是皇帝只能说,看来慕晏这个管家,宿谊还是很满意的。

群臣哭笑不得。

堂堂一州刺史给国师当管家,不知道是羡慕国师,还是羡慕刺史。

果然还是应该羡慕那个刺史吧?

远在青州的慕晏打了个一个大大的喷嚏。

正在抓耳挠腮的宿谊抬头道:“怎么?受了寒?”

慕晏摇摇头:“就是鼻子突然有些痒。你还没想好?”

宿谊把手边书籍一推,道:“能这么快想好吗?我可是在编书啊。别人都一编十几年,我几日就能弄好大纲吗?”

慕晏道:“既然你都知道,何必这么着急?”

宿谊撇嘴。那是因为他本可以这么快编好大纲啊,都是自己太没用了。

宿谊兑换了许多东西,又抽了几次奖。抽了几张废纸之后,居然抽出个特别奖。

宿谊居然抽到了全套义务教育数学课本。

宿谊在跟太子说要推广文教的时候,自己也在想,他所学的东西,可以编成书籍推广,特别是基础科学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

物理和化学可能不那么容易向全民推广,但数学是可以的。甚至是读书人,君子六艺中就有数。

宿谊原本还怕这怕那的,认为假如他拿出来的东西自家人不学习,被其他人学了,华国会反过来落后别人。后来宿谊想通了。如果担心这些,那不就和闭关锁国的大清国一样了?担心别人学会了,所以连自己都不研究了。他以前还骂清朝蠢,结果自己都蠢了。

不过宿谊虽然想通了,但编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知道的东西挺多,但要系统的编写出来,可不容易。

现代知道这些知识的人那么多,能编书的有几个?

宿谊以为要耗费自己很多年的心血,或许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能拿出初步成果。谁知道居然能抽出一套数学课本。

真是天助我也。

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已经抽到,但也不能直接就这么拿出来。宿谊要根据现在的文字和语言,以及风俗习惯,来改编这个课本。

而且大纲也需要调整。义务教育的数学课本,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也算难了。宿谊需要将其中知识分成几个等级,分开编书,然后给不同的人看。

宿谊在独自琢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真不是这块料。也是他苦哈哈的用现在的文字,将九本书的目录誊抄了一份之后,就召集学宫的老师,来一同商量编书的事。

学宫的前身本是墨家一群人聚众研究的地方,后来其他学派的人也跑来了,最后儒学道家不甘示弱,也来了,甚至连佛家的人也要来看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