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十国帝王 > 第506节

第506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王不器和戚同文不知何时已经站在杨悫身旁,夕阳西下,朱门前三人的背影很长。

杨悫缓缓开口,“方才太子殿下提到,秦朝有种工艺叫作‘流水线生产’,王兄可知是何物?”

王不器道:“早先也听殿下提过,只知道这种工艺是将一个物什分为许多组件,先行分开制造,然后组合在一起,能大大提高物什制作的速度。”

杨悫眼神深邃,他面对大街,面对那座写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门屏,像是看到了历史,又看到了未来,“殿下说,诸多汉文明之精髓,先贤曾知,而时人不知,此言诚不为虚也!”

顿了顿,杨悫继续道:“听闻演武院里有个去处,名为‘军备研制院’,造了一种物什叫作‘炸药’,开山碎石如碎鸡蛋?”

王不器面色有些不见深浅,“此事为秘辛,我不好多言,也知晓得不甚清楚,但的确有这个物什。”

杨悫沉默下来,不知在想些甚么。

戚同文忽然道:“殿下方才说,演武院只是对军事有益,研究的新东西有限,而学院则是包罗万象,若有成果,当有益于万事万物。这话,究竟是何意思?”

杨悫忽而一笑,“这还不明白?殿下已然说了:继承、发掘先贤遗留之财富,加以总结归纳,而后推陈出新,就能具备推动历史进程的力量。别的我不知道,演武院改进铠甲、弓弩,已然颇有成效,能助大军征伐,这却是做不得假的。”

王不器颔首道:“殿下又说:历史有其本来面目,也有其本来规则,容不得任意涂抹。若要改变历史,则要先了解历史,再以精细手腕,医治其器官,方是全面改良历史、全面推动历史之方法,而绝非凭空造些火药那般简单。好比医人,单单强壮其手指亦或其它部位,医治出来的只能是个怪物,而绝非一个健壮的人。学院的使命,就是全面研究社会,而后一点点推动社会之进步,让大唐这个巨人更强,健壮的走得更快更远。”

说完,王不器眉头紧皱,“说来惭愧,这番话,我也不是很能理解。”

戚同文沉声道:“此言精髓,大抵在推陈出新四个字——也许,我也未能完全理解殿下的意思。殿下总说,国家强盛的秘诀,不在未来,就在历史中,就在眼前,就是汉文明……”

他苦笑一声,“此言真是精深。”

杨悫忽然道:“然则有一事却是明了的。”

王不器连忙问:“何事?”

杨悫目光明亮,“学院,海纳百川,兼有百家百工,朝廷治百家百工,必会引起天下思想之变化。”

戚同文颔首道:“从古至今,治学治国理念,先是周礼王道,再是法家耕战,后是汉武独尊儒术,随后是南北玄学,到了本朝,复归为以儒学为主——每逢天下大乱,治学治国理念必然变化,而后君臣士子,必然得出新的结果。此番,又会是怎样的结果?”

杨悫目露深思之色,“太子殿下的意思,好似不是倚重某一家,而是发展百家百工。但观其言行,好似又不排斥儒家正统,朝廷如今律法严明,又颇有些儒法并重的意思……”

王不器目光炯炯,“然则无论是哪一家,都不是历史上的哪一家,必是经过改变后的新面貌。”顿了顿,他又道:“诸多学说,在汉朝时已有百家合流的迹象,千百年来,百家学问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各自改良了。”

杨悫点头道:“不错,历史在变化,就算只沿用一家学问,也必定会发生相应变化,以适应新的情况的。”

他虽然不知赵宋时儒家演变成了程朱理学,但这番话,却是深得其意。

王不器看向夕阳下学院前的洛阳,停顿了半晌后道:“太子殿下的心思,我大概知晓一些,他看重经世致用,又注重心性道德,既注重继承传统,又注重推陈出新……然则无论如何,朝廷如今兴办学院,并重百家百工,都会引起天下思想的改变。”

杨悫笑容复杂,“谁说不是?别人姑且不说,就是杨某,对朝廷建立学院,不重儒家正统,不顾士农工商之别,不顾先贤教诲,兼顾百家百工的做法,就是有意见的。”

王不器笑道:“你这是小家子气!”

杨悫冷哼一声,却也并没有反驳。

戚同文忽然又道:“思想的碰撞与改变,必定会影响天下万事万物,影响江山社稷与历史未来!”

杨悫长叹一声,“而一切,都是从学院开始的啊!”

王不器点点头,“未来不可知,但你我皆处在风暴中心,却是不得不投身这场风暴了!”

杨悫嘿然一笑,“天下正在改变,能亲眼见证这个改变,能投身其中出一份力,不正是我辈读书人的使命?”

王不器道:“那就且走且看!”

戚同文道:“生于当世,能与太子殿下共谋天下,何其幸也!”

杨悫、王不器相视一眼,都是肃然颔首,眼中竟流露出一分神圣的色彩来。

……

回到东宫,天色已近日暮,李从璟先是跟家人吃了饭,而后又跟李政呆了半晌,之后就到东书房处理事务,杂务处理完,见时辰不早,便没有再去读书,踱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到了豆娘的院子。

去岁,豆娘成为太子妃一员,虽然不像任婉如一样是正妃,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称为太子妃,但也非同小可,李从璟的“后宫”虽然不大,但不是正妃的也绝不仅止豆娘、孟小花两人,在众人之中,豆娘的地位可不是寻常人等可比的。

已为人妇的豆娘少了几分羞怯,多了几分韵味,但清纯依旧如昨日,在伺候李从璟宽衣的时候,问起学院的事,李从璟便多说了一句,“学院现在招收的学生都是官宦子弟,这是无奈,也是给天下士子作榜样,日后寒门子弟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等到洛阳学院办好,各州也要随即跟上来,形成层次递进的体系。”

官吏合流本身对贡举制度就是一种冲击,学院更是如此,往后贡举制度会不会提前退出历史舞台李从璟还不敢轻言论断,但地位绝不会那般重了,因为它不再是士子的唯一进身之阶。

随着学院的建立,很多东西都会变,小到影响士子个人命运和贡举制度,大到改变国家面貌、历史进程、社会思想,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学院、产生变革,影响全世界的未来都不是痴人说梦,李从璟现在不能预见未来的种种可能,但他至少知道,办学院是没错的,只要这点有把握,再多问题他也能够解决。

学院“开学典礼”的时候,李从璟陪着李嗣源亲自到场,场面隆重而且浩大。

先前整顿吏治的时候,李嗣源用新政得力官员,给大唐官场换血,那么在李从璟这里,未来他将用学院学生,来给大唐官场进行第二次换血。

后者的意义,远非前者可以比拟。

那绝不仅仅是对官场的换血,那是给大唐王朝带来全新的潮流。

历史,将从这里改变。

这条路,李从璟会一直走下去。

第809章 士子风流有金戈,大唐雄威终复振

光阴流转,转眼到了春帷放榜的日子。

洛阳长宁坊,因坊内多格调高雅的茶楼酒肆,故而平日里每多士子官员。

春风细雨,还有些未散尽的凉意,茶肆阁楼上,苏逢吉、苏禹珪、张一楼相对而坐,轻声交谈。旁边跪坐的茶博士是个姿容清雅的女子,轻衣薄衫,气质清新,如雨后的青青小草,不见尘埃,一举一动都有清丽脱俗之气。

“今岁贡举榜单你们可曾看了?”苏逢吉忽然问苏禹珪与张一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