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十国帝王 > 第303节

第303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是一项很大的改动,之前演武院与作院一直是不相干的两个机构。研究兵甲器械改进,是李从璟加给作院的一项职能。而今,并入演武院的就是作院的这部分职能。如此一来,作院就重新回到单纯的兵甲器械制造机构的位置。

研究军事工业、科技,本就是军校职能的一部分,而李从璟就是按照后世军校的标准,来打造演武院的,所以这部分职能理当从作院划分出来,并入演武院。

演武院建在城东,占地五千余亩,其中布局极为广阔。李从璟前来视察的时候,杜千书已经走马上任,出任演武院副院长,实际上履行院长职责。

对演武院,秦王府的一众官吏并不陌生,早在幽州之时,诸人就没少跟演武院打交道。李从璟带秦王府官吏抵达演武院大门前时,杜千书已经等候在门外——除却杜千书本人,倒是并无其他演武院教员、学员相迎,李从璟没打算耽误演武院正常运作。

演武院牌楼外,有石狮两座,高过大汉,显得极为威严。牌楼上“演武院”三个隶书大字是李从璟亲笔题写——原本此事要李嗣源为之,奈何李嗣源并不识字,一手书法恐怕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其中意境。倒是李从璟,毕竟曾苦心孤诣寒窗十载,字哪怕写得不如书法大家,毕竟也拿得出手。

“恭迎秦王殿下。”杜千书上前行礼。

若说杜千书在幽州时,还有几分青涩未褪,经过多年磨砺,此刻看来,却沉稳大气,举手投足间气势雄浑又不失内敛,即便是在人精边地的洛阳,独当一面也是没甚难度。

杜千书在上任前就去秦王府拜会过李从璟,他就职演武院,李从璟对他事先也有过一番“培训”,此刻倒没有多少话需要多言,众人直接走进大门。

进得演武院,门屏处耸立一块大石,上书“汉唐雄风”四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

这四字,却是由李从璟提议,而出自李存审之手。老将军戎马一身,军功独步一代人,早已成为当世将士仰望的存在,无数事迹演化为传说,在军中广为流传。

这四个字,雄浑厚重,杀气凛然,笔画间尽显昂扬奋发之气,又不失儒雅之色,稍知书法的人,便能从这四个字中,体会“汉唐雄风”的真正含义。

过大石,是一矩形巨大广场,广场上没有其他物件,唯一座座丰碑!

每一座丰碑上,都有文字印刻,上面的内容,都是有唐以来的一场场经典战役、一位位旷世名将、一个个不朽传奇。

演武院新生入学,第一件事便是在教员带领下,了解这上面的一个个故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沙场铁血,多少儿郎马革裹尸而还,何为军人,何为荣誉,何为家国,尽在于此。

而凡留名于此的人,将被世世代代后人铭记,同时时时刻刻惕励后来之人。

有字的丰碑,不下百数,却只占据广场丰碑总数的十分之一,这里的绝大部分丰碑,上面并无文字。而有文字的最后一座丰碑,上面记载的,正是李从璟军进西楼、大败契丹,迫使契丹签订城下之盟的事迹。

这意味着,凡能为国而战,为国而胜之将士,皆有可能在此留下姓名、事迹、功勋,从而流芳百世,被无数后来人敬仰、传颂,成为后世楷模!

“凡进演武院之学员,成则为将,不成则为卒,孤要让他们时刻记住,军人,为国征战,是一生使命!他们的血,要为国家而流,而国家也会记住他们!”李从璟曾在演武院落成之后,如是对整个演武院道,“凡将士,士气为先,气乃军之魂,将士有奋发激烈之气,方能舍生忘死,方能争先杀敌,今立军碑,因在于此!”

当年李从璟在淇门练军时,曾绘“魁首”“没鸟”旗,发给诸军,用意在激烈将士苦练技艺。只不过,比起魁首、没鸟之分的方法,如今立军碑的措施,却是要方正持久得多。

演武院建筑不少,分区与后世学院相差不大,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建筑没那般高,顶多三层。但要论气势,却要雄浑大气得多,且风格也不一样,演武院的格局、建筑,处处透露着峥嵘之气。

占地八千多亩的演武院,更多地方没有建筑,被分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校场,方便学员演练各科武艺。

除此之外,演武院还在洛阳城东郊设有万亩模拟实战区。这些地方经过改造,设有城池、河流、山川等地形地势,是真正的用兵之地,可容纳数百人往来征战。对这些地方的运用,就是力求接近实战,来检验学员指挥战役、战斗的能力。军队秋日有都试,演武院同样有。

“依殿下之意,作院并入演武院的部分,改称‘军备研制处’。因‘军备研制处’涉及火药、重弓、重弩以及重型器械研制,所以单独设在学院东部,与主体建筑隔开,以免‘军备研制处’试验武器时误伤学员。”

杜千书一边说着,一边将李从璟引向“军备研制处”。

第493章 天成新政初现世,厉兵秣马看天下(二)

军备研究处的人向来都是一副疯子般的模样,披头散发者有之,衣衫污秽者有之,脸花如菜者有之,作为这个时代最特异的机构,李从璟不可避免让他们的工作最为纠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然而,李从璟固执的认为,科研资深人士就该是这番模样。

军备大致可分为五类,刀枪、铠甲、弓弩、马匹与城池攻守器械。

有唐一代,冶铁技术得到改善,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得这一时期的铁制战刀更加锋锐,横刀、马槊等的运用已经达到一个高峰,要突破非是易事。

铠甲被称为国之重器,汉时玄甲,魏晋具装铠,在此时都被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所替代,明光铠等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得到提升,工艺也算冠绝一时。

铠甲因装备骑兵、步兵不同而有所差别。南北朝时,因马镫的日趋成熟和大量使用,使得骑兵由汉时的轻骑兵向重骑兵发展,人马皆以重甲防护。然因唐军主要对手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但凡征战,多以长途出击为主,因是唐军虽也有重骑兵的存在,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到了黄巢之乱后,藩镇争雄,多以重骑兵为杀招。然则中原多年内耗,使得重骑兵愈发难以组建,当前的骑兵,无论是庄宗的从马直,李嗣源的左射军,亦或是君子都,都是轻骑兵。

轻骑兵对铠甲的需求比之重骑兵,要低不少,骑士虽说甲胄完全,然则裙甲、膀甲都缩短不少,而战马更是只护前胸和脸部,为弥补防御性,骑兵另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甲片。

“铠甲之改善,要从锻造工艺上着手,变热锻为冷锻,若能得此突变,则铠甲不仅重量更轻,而且防御力更强。”李从璟在对军备研制处提意见时,如此说道,“当然,制造起来也会更加麻烦,但这却正是尔等用武之地。”

李从璟说的冷锻甲,最早为西夏人掌握,一副甲胄甲片多达三千片往上,重量却能下降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防御力提升更大,同一时期,哪怕是宋朝引以为傲的步人甲,也难与其争锋,绝对是铠甲技艺的高峰。

“若能得冷锻甲,孤将在军中重组陌刀大阵!”最后,李从璟如是说道,“一旦如此,来日之陌刀阵,威力必定更胜以往。”

唐朝之后,影响力突出的陌刀阵不复现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威力堪称空前绝后,让人不能不神往,史说其阵“进如光墙,人马俱碎,守如城壁,陌刀如墙”,作用可类比后世坦克一二。

军备研究处的两位老人,徐半仙、刘老实在听闻李从璟“冷锻”的说法后,先是惊愕,而后面露疑惑道:“冶铁之法,高热铁软,方能改变形状,若是铁冷,便是形状已定,这却如何再行锻造?”

这倒是问住了李从璟,他后世那点可怜的物理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哪里还记得个中细节,能知道冷锻这回事已是难得了,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沉吟了好半晌,李从璟道:“冷锻,就是对物料在回复热度以下进行的锻造,铜、铁、铝在寻常热度下的锻造成型,即是冷锻……”

说了半天,也自觉没说透彻,于是道:“具体如何,得需要诸位大匠琢磨,孤见识有限,只能以此抛砖引玉,望诸位能不负朝廷厚望。一旦冷锻之法成,则大唐铠甲当独步天下,此为青史留名之功勋。”

既然说不清楚,只能以大义和名利作为诱惑,让他们自个儿去想办法了。

徐半仙、刘老实一听能青史留名,张大了嘴巴,那一向是士子的专利,现在他们也能如此,岂能不心动非常,当下也顾不得再问什么,连连点头作出保证。

李从璟微笑点头,表示很满意。

刀枪、铠甲说完,再说弓弩。

除却旅臂短弩这些小弩,大型弩具一般都是抛射,秦汉时中国弩便已独步天下,缺点是射速低,因此军中一般都是弓、弩皆有。

唐军中的弩一般有四种,射程三百步之伏远弩,射程二百三十步之臂张弩,射程二百步之角弓弩,射程百六十步之单弓弩。至于旅臂短弩,射程百步左右,短小易携带,使用快捷,多为斥候装备。

除此之外,便是车弩,又称床弩。车弩十二石,以抽转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矢道七条,居中矢道置一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置三支略小箭矢,诸箭齐发时,“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绝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