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十国帝王 > 第221节

第221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除此之外,李从璟发动舆论攻势,通过宣扬“护边击贼”“报仇雪恨”等思想,成功煽动了边地儿郎们保家卫国,誓与契丹斗争到底的情绪。

总而言之,李从璟在“人力”这块下的功夫,都是在为日后大战开启做的一些准备,虽然现下不可能立即组织起军队来,但却打下了足够的铺垫,到时候战端一开,再要补充兵员、战力,有了这些基础,就要容易得多。

莫离自打回到幽州后,领别驾之职,在事实上成为李从璟的副手,对卢龙军政各项事务,总领其责。同样是在同光三年上半年,王朴整顿吏治颇有成效,他以卢龙各地案件为突破口,通过审查各种案件,揭露官吏不法行为,从而为整顿吏治打开突破口。

相比之其他事,整顿吏治向来得罪人、不讨好,有远利,但也有近忧,本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王朴虽然有李从璟的老虎皮,但在具体行事过程中,却还是碰到了不少麻烦,很多官员抱团抵触。

出乎李从璟意料的是,在这个时候,费高章和张一楼站了出来,前者以其在卢龙文官中的崇高威望,毫不留情打压不法官吏反弹,后者则是自请为王朴副手,亲自冲锋陷阵,奋战在第一线。因有以他两人为首的官吏集团的支持,李从璟整顿卢龙吏治的事情,竟然开展的颇为顺利。

也正是因为整顿吏治,让卢龙吏治一夜清明,边地数十万百姓中的大多数,被李从璟赐以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再经此事,从此尽皆附心,也是由此,李从璟一句“护边击贼,匹夫有责”,让无数边地儿郎,甘愿自发组织起来打熬身体,以备来日征战。

时光悠忽之间过了半载,边境局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骤然变得紧张。

这一切的源头,在于耶律阿保机调回已经取得不小战果的西征大军。这个消息最先告知李从璟的,不是西楼的军情处眼线,也不是潜入西线草原的探子,而是鞑靼部图巴克汗。

鞑靼部如今“借居”在金山南麓,是契丹西征大军兵锋堪堪触及的地方,在契丹大军从西线撤军的时候,对其日夜监视的鞑靼部,最先得知了这个消息,图巴克汗当即令人给李从璟送来信件,告知他这一事情始末。

当然,随之而来还有阿狸寄来的相思书。

对风韵成熟的阿狸,李从璟这些日子以来还是颇为挂念的,二人没少通信,诉说情意。

图巴克汗在书信末尾写道:“以李将军先前之推断,耶律阿保机从西线撤军,完全有可能是为其东征渤海国作准备,而李将军之谋划,又尽在渤海国之战,我族希望之所系,亦在于此矣。往后我部如何行动,请李将军告之,鞑靼部必定倾力配合。”

对此,李从璟给图巴克汗回信,让他不要着急,且耐心等待,厉兵秣马,联合其他势力,一旦时机成熟,便令其东行,与其合力进攻契丹本土。

而在李嗣源给李从璟的来信中,所提及的朝堂风云变幻,亦让李从璟精神一振。据李嗣源所言,近些时日来,之前一直杳无信讯的伐蜀之战,现今又为一些核心大臣重新提出,据说李存勖更是召见郭崇韬,来商议此事。只是到底结果如何,大唐是否出兵,何日出兵,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大唐朝廷对伐蜀之事重新布局,而契丹国在辽东战场上的行动,则又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辽东契丹大军,连日来忽然大动作不断,调兵遣将,以合围之势,猛扑辽东南部重镇都里镇,并且以大军横攻破泊汋城与都里镇之间的防线,将一支精锐大军布置于此,阻绝了泊汋城与都里镇的联系。

辽东局势骤变,坐镇渤海国朝中的大明安,不得不派出李四平,带领数位大将赶赴辽东战场,应对辽东局势。

就在各方局势千钧一发之际,从草原腹地传来的一个消息,却让李从璟皱了眉头,这个消息,给李从璟带来了不小麻烦,让他一时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应对此事。

李从璟叫来莫离、卫道、王朴、杜千书并桃夭夭,将来自草原腹地的书信给他们几人看,说道:“当初黄头、臭泊两部反叛契丹,掀起动乱时,我正在西楼,闻听此事初觉振奋,后又为其可惜,叹其起事不当时,未能为我所用。后耶律倍镇压黄头、臭泊两部成功,我对此事差几心灰意冷。不料木哥华横空出世,竟然逃脱耶律倍之追杀,还为我军情处锐士寻得,我遂请木哥华至幽州,厚之相待。去年自云州返回后,木哥华请求入草原,重掌黄头残部,并意联合其他部落,在必要时机给予契丹雷霆一击。”

“在木哥华临行时,我曾反复叮嘱,让其小心谨慎,凡事不可操之过急,万不能为契丹所察觉,选择盟友时要慎之又慎。不料,在此番要紧关头,木哥华联络的一个部落,暗地里将他的行踪、谋划密保给耶律阿保机,其行由是暴露。如今,耶律阿保机已派遣人手前往黄头部领地,木哥华处境危急,其所谋之事,恐怕已经不能成矣!”

莫离看完书信,将其递给卫道,听了李从璟这话,说道:“木哥华谋划败露,当务之急,该是先撤出草原,以保全自身为紧要,至于其他事,可来日再图。”

“问起恰在于此。”李从璟道,“随他北行的军情处主事,是三统领之一的李荣,在察觉此事后,李荣就数劝木哥华,务必赶在契丹大军到来之前离开草原,然而木哥华不甘心长久谋划一败涂地,逗留不走,不知其是犹豫不决,还是意欲跟契丹鱼死网破。”

“木哥华不归?”杜千书皱眉,“如此说来,此事严重了。不知木哥华,是否知道军帅对契丹之谋?”

“不尽知,但他在幽州多时,也不会一点都不知晓,至少该知道我在厉兵秣马。”李从璟眉头微蹙。

卫道放下书信,肃然道:“如此一来,若是木哥华被契丹所俘,则我等之谋划,极有可能被耶律阿保机得知。”

李从璟颔首道:“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地方。”

王朴目光闪动,说道:“要破此局,当弃此子。”

莫离点头同意,“唯有让木哥华闭嘴,才能避免耶律阿保机得知我等之谋划。”

桃夭夭目中杀机一闪,“杀。”

第354章 万事俱备东风起,终是离人盼归人(一)

哥华既然行踪已经暴露,且有被耶律阿保机俘虏的危险,那么为了保证李从璟的谋划不被契丹所察觉,从而引起耶律阿保机的怀疑,为日后行动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让木哥华永远闭嘴无疑是最保险的选择。

虽说木哥华不可能知道李从璟的全盘谋划,但他本身就是个引子,若让耶律阿保机知道李从璟有趁他东征渤海国而击之的打算,说不得后面耶律阿保机会做出怎样的应对来。而李从璟虽然局布得不小,但能用的棋子却不多,本身也与契丹实力差距甚大,容不得有太多意外。

桃夭夭话说完,又面向李从璟补充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话姑且不言,此番北上,木哥华有你相助,又兼我军情处锐士辅佐,却仍旧深陷险境,功败垂成,其人一看便知不是个能成事的人。如今面对不利局势,又不知进退,可见其不仅才能不足,心性亦是欠佳。这样的人,便是我等此番冒险去救了,付出的代价也绝对会大过收获,得不偿失。”

莫离、王朴、卫道、杜千书等人闻言,皆颔首称是,对李从璟道:“事已至此,局面无法挽回,前事不可改变,不使之后遭受更大损失,才是当务之急,请军帅决断。”

李从璟是个果决的性子,说他杀伐果断也不为过,这件事发展成当下面貌,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事实上,在接到书信的那一刻,他心中就已有了决断,如今听得众人意见一致,便道:“传令李荣,杀木哥华,收好尾,即刻南归。”

木哥华毕竟关系到李从璟的大计,是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环,与其他环节都有关联,如今这一环节出了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其危害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赐死木哥华,李从璟同样需要对其他相关环节甚至是整个布局做出调整。

不过棋下得大了,难免会有差错,何况是本身就是莫大变数的人,问题来了解决便是。当下,李从璟和众人对此事涉及的其他环节,做了一些研讨和布局改变。

这件事议定之后,便暂时告一段落,李从璟抛出今天召集诸人的第二个议题。

“辽东战事突变,契丹骤然大起援军予之,攻势一时极为猛烈,渤海国军队节节败退,都里镇周边城池中的渤海国军队被一扫而空,都里镇如今已成孤城。前日大明安派遣李四平领援军赶至辽东,历经数次大战,仍旧没能击退契丹包围都里镇的大军,都里镇之围至今未解。辽东局势危急,你等有何看法,都且说来。”李从璟将辽东形势最新进展,告之众人,并询问应对之策。

在谋划对策之前,莫离先沉吟道:“李四平不是平庸之辈,颇有才干,是大明安麾下第一智谋之士,我在渤海、辽东时,与他颇有交情,对其尚算了解。此番他既然带了援军赶到辽东,按理说不应该数战而未得寸进,一分功劳都没有。不知他到辽东后,是如何应对眼下局势的?”

“李四平领援军至辽东后,先是令精锐大军长驱直入,猛击合围都里镇的契丹军后背。”李从璟道。

莫离颔首道:“援军骤至,的确应以雷霆之势,以力破敌,不给对方应对、防御之机。李四平此举不错。战果如何?”

“渤海国军队连续猛攻三日,未能突破契丹防线。”李从璟看着莫离道。

莫离有些吃惊,“契丹军久战成疲,渤海国军队驰援首战,锐气正盛之时,竟然连战三日未能破敌?”

李从璟肃然点头。

莫离寻思片刻,又问:“之后如何?”

“渤海军初战不克,战事陷入焦灼,然因李四平牵制了大批契丹军,致使其对都里镇攻势减弱,都里镇幸能得撑一时。”李从璟道。

“便纵能得撑一时,围攻都里镇的契丹军仍旧数倍于都里镇中的渤海军,若不解围,都里镇城破只是早晚之事。”莫离对渤海军的战力了如指掌,他对辽东战事的判断,自然很有权威性。事实上,渤海军目下能挡住契丹军进攻,还是得益于他们经过了一年多的战场磨练。自古沙场出精兵,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从璟继续往下说道:“仅四日后,李四平使了一出妙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