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 第201节

第201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然,韩家在参场人缘不错,林启越跟韩立民处的也还行。

林启越有意结交,旁边再有韩立民、历秉卓帮腔,许世彦也不好太拿把,好像自己有点儿能耐就多了不起似的。

于是大家伙儿坐下来,喝着茶水嗑着瓜子,随便闲聊。

说着说着熟络了,林启越少不得就谈起关于参地综合利用的一些事情来,主要是征询许世彦的意见。

要说别的,许世彦懂得少,要说是跟人参有关,还真是没几个能跟他比的,毕竟他还有前世的记忆和经验呢。

这个参场,别管是国营还是地方,主要都是种参,所以别看一参场都是工人,干的也是老农民的活。

但是参场只种人参不种地,工人领工资,不挣工分,福利待遇也好。

八六年开始,县属几个参场都开始实行家庭农场生产责任制。

总场把各年生人参划成小份,承包到家庭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产品交总场,由总场核算。

九七年,一参场改制,成立了抚松东方参业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筹集了资金两千七百万,使一参场的产业达到最辉煌时期。

应该说,从八六年到两千年,是一参场发展最好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一参场的职工都有钱,日子过得好。

一参场的姑娘外嫁的少,要是东岗镇这头的姑娘能嫁去一参场,亲戚朋友都跟着高兴。

有一年,一参场搞场庆,各种农用三轮、汽车、摩托,绕着东岗半圈儿,那时候是真的红火。

两千年往后,一参场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败。

工人只能向外发展,自寻出路。

没过几年,一参场就这么黄了,连一参场的加工厂,都便宜卖出去了。

后来赶上省里直接成立池西区,专门搞旅游开发。

一参场那些职工都有退休,房子拆迁都换了楼还得了钱,反正日子过得也都挺好。

第二百六十八章 技术顾问

之前跟历诚容说什么综合开发利用,确实是许世彦的一个想法。

当时就是随口一说,其实具体实施起来,方方面面要遇到的问题很多。

许世彦也没想到,历诚容这孩子当真了,也不知道他咋想的,还写了材料递到林书记那儿。

如今林书记问起来,许世彦也不好再装着不懂,就只能说说他的看法。

除了之前跟历诚容说的那些,许世彦还提出了几点。

一个是人参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还有一个是人参产品的品牌效应。

“林哥,你就说,咱长白山的红参,比高丽参差么?

不差吧?那为什么,咱的人参就卖不过人家高丽参?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把名堂打出去了,都知道高丽参。

咱现在,多数就是粗加工,没有精加工,做不出主打产品来。

没有能立得住叫得响的产品,你说咱的棒槌能比得过人家么?”

“咱现在的加工方式,不论红货白货,都是最粗放低端的加工。

咱种出来的棒槌,让外国,尤其是南棒和东夷的客商收走了。

人家呢?人家收过去,提取人参皂甙、制作保健品、制作化妆品。

他们从咱这低价收走原料,精加工之后再销往各地,价钱不知道翻了多少番。

为啥咱就不能自己加工呢?凭啥咱就放着钱不挣,让人家把钱挣走了?”

这话,许世彦憋在心里两辈子,今天终于说出来了。

哪怕是到了他重生那时候,东岗地区,不,应该说抚松地区,大部分的人参,依旧是粗放加工后就直接上市场出售。

被外地客商买走,再卖到国外,或者,直接卖给国内几个大型药业。

本地能做深加工精加工的,太少了,钱都让别人给挣走了。

参农拼死把命的在地里忙活,挣的全都是辛苦钱。

“哎呀,你看看,我就说,应该找老弟好好唠一唠吧。

这些话,不光是咱们应该听,县里那些领导更应该听听。”

林启越听到这里,激动的拍了下桌子,那桌上的茶杯都跟着弹了下,杯子里的茶水溅出来一些。

“许老弟,我瞅着你是个人才,人才难得啊。

你想不想来一参场?你要是想来,我现在就能拍板儿,聘你过来当技术顾问。你看咋样?”

林启越对许世彦说的,参地综合利用、人参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都特别感兴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