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晋击天下 > 第103节

第103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王导下葬时,司马衍赐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自东晋中兴以来,没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司马衍又派使持节、太常谢裒追谥王导“文献”,以太牢礼祭祀。

总体来说,王导的去世,可谓极尽哀荣。

小皇帝对王导的葬礼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安定了北方士族之心。

司马珂吊唁王导的祭文,也被众士族所传颂,被当做是祭文的经典之作。而司马珂一向被视为司马衍的代言人,近一年来,司马珂跟南方士族走得极近,北方士族盛传皇帝要打压北方士族,扶持南方士族,司马珂对王导这份情真意挚的祭文也算是对北方士族的一点心理安慰。

但是,王导的去世,造成了权力的真空,不可避免的引起朝廷权力的变更。

王导的爵位被长子王悦所承袭,但是王导以丞相职位领司徒之职,这个位置不可或缺。毕竟司徒之职,是九品中正制的最高核心。

经过各方的讨论,最终以司空何充迁为司徒,而尚书令陆玩晋升为司空,五兵尚书蔡谟迁为尚书令。

这样一来,南方士族总算在三公之中,占了一席之地,对整个南方士族来说,是一件极受鼓舞的事情。而对北方士族来说,司徒这个核心的位置还在己方手里,也不算太吃亏。

………………

司马珂对王导的祭文,再一次增加了郗鉴的好感,京口之北府兵的交接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司马珂给京口提供了十万斤的土豆种,在天策军的指导下,北府兵开垦了三百多亩的荒地,种上土豆,并在初冬来临时收获了三百多万斤土豆。

收获之时,整个京口为之震动。土豆不但解决了数万北府兵的口粮问题,也解决了数十万的家眷们的肚子问题。

郗鉴趁机派人对司马珂进行宣传和造势,很快,整个京口的军民都知道,大晋第一美公子、宗室、左将军、历阳县公司马珂,为京口带来了仙豆粮种,虽然大部分人并未与其谋面,却将其视若神明。

趁着土豆的影响力,郗鉴向朝廷荐举,请加司马珂为徐州刺史。京口属晋陵郡,而晋陵郡属南徐州,而京口也是南徐州的治所。

这样一来,司马珂便可以南徐州刺史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坐镇京口,在京口军民之间混个脸熟,为此后的兵权交接做好铺垫。

郗鉴的荐举,很快便得到了司徒何充和司空陆玩的认可,随后司马衍便顺理成章的在司马珂那一长串头衔之后,加了徐州刺史四个字。

公元336年腊月。

司马珂以徐州刺史的身份,前往京口巡视。

在郗鉴的操作之下,晋陵郡城的南门外,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军民夹道相迎,等候新的徐州刺史的大驾光临,迎接的人群从城门外一直延伸到了城中心。

众人既想看看那带来仙豆粮种的是怎么样的神仙,想看看这个能单手举七百斤大鼎的勇将到底是怎样的三头六臂,更想看看传说之中的大晋第一美公子到底有多美。

当司马珂在百余名羽林骑的簇拥之下出现在南门之前,整个南门顿时欢呼声雷动。

那个胯骑骏马,俊美得如同如仙如神的少年,以其绝世姿容彻底征服了京口的军民。

少年封公,俊美如神仙,曾以少击多大败胡虏,能单手举六百斤的大鼎,加上宗室这个尊贵的身份,在这个魏晋风流的年代,简直就是各种完美的buff加于一身,一出场便俘获了京口军民的心。

然而,就在司马珂坐镇京口,准备接手京口之兵时,一场狂风暴雨也即将在东晋掀起。

第165章 强弩重甲

司马珂加徐州刺史的消息,传到了武昌郡,随后庾亮立即派人前往打探虚实,很快便得知了郗鉴的用意。

庾亮气得差点没把案几拍碎,在征西将军府暴跳如雷,见啥摔啥。

京口之兵,庾家可是虎视眈眈已久,毕竟郗鉴只有不到两年便要致仕了。在庾亮看来,那便是他碗里的肉,势在必得。谁知道郗鉴居然要拱手让给司马珂,叫庾亮如何不怒。

庾亮想起当年西阳王司马羕临死之前说的话,“孤若身死,汝亦灭族”,这句话或许当时只是司马羕的一时气话,但是随着司马珂的逐步强大,却令庾亮逐渐心中不安起来。

这一年多,司马珂崛起得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议。一旦再被其接手了京口之兵,便足以与庾家分庭抗礼,这是庾亮最不想看到的。

更何况,司马珂手握重兵,又是宗室之身,若是按此势头下去,更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以庾亮的小人之心,一旦司马珂发动着政变,其又是宗室,很快便会被南北士族所接受,届时作为司马珂的世仇的庾家,更是处于极为不利之地。就算司马珂不发动政变,但是其才十六岁,熬都能熬死庾家五兄弟,而庾家的第二代必然也遭到清算。

庾亮不再犹豫,他要在司马珂正式接手京口之兵前,要将这件事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对于他来说,是该图穷匕见的时候了。

于是,他立即召集诸将,四个弟弟除了远在会稽的庾冰之外,庾怿、庾翼和庾条也在征召之列。他以北伐之名,让各兵镇的诸将征募兵马,准备起事。

…………

公元337年春,建康和京口一带已经全面推广种植土豆,并逐渐向整个南徐州和扬州以东地带推广,而红薯也逐渐推广开来。

司马珂身兼左将军和徐州刺史两职,在京口和建康城两地来回跑,毕竟相距才一百多里地,半个月在建康城,半个月在京口。

建康城的兵马是他的根本所在,而京口之兵是未来强化自己力量的希望,两者都不能放。不过他回建康城,更多的只是对天策军和羽林骑予以监督、检查和指导,重心还是放在京口。

虽然说郗鉴已经给他在造势,而且因为土豆的推广,京口军民对他印象也极其不错,但是要顺利接手一只以流民为主的重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虎躯一震,四方来投这种事情,只存在意淫之中。

好在郗鉴对司马珂的好感度已爆棚,决意将京口之兵托付,没有半点保留。每次巡营,郗鉴都要带着司马珂在身边,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其逐步熟悉各军的状况。甚至,一些重大的军事会议,也会邀请司马珂参加。

众北府兵将士心中其实已然明白,老太尉今年已六十八岁多,不到两年就要致仕,未来接手京口的必然是左将军司马珂。

…………

建康城,天策军大营。

校场边上,司马珂勒马而立,正在观看众将士的训练,荀蕤轻轻的策马而来,递给司马珂一杆大戟。

司马珂原有的兵器是朴刀,但是朴刀终究长度有限。后因纪睦送了司马珂一本武经《单手十八挑》,司马珂对其招式极为感兴趣,便令人造了一杆大戟。

这戟身用的是马槊的杆做的,所谓马槊杆,便是用最上等的拓木,削成篾片,与桐油、葛布、麻绳和生漆粘合制成,做一杆马槊杆需要三年以上,而且一次制作十杆最多成功两三杆。这样的槊杆,轻巧、坚固而充满韧性,不但刀砍不坏,而且很难折断。

司马珂不喜欢马槊,故截取的马槊杆加上戟头和纂尾,以做大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