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晋击天下 > 第100节

第100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等待土豆和红薯成熟之际,司马珂继续抓紧士兵的训练,尤其是对羽林骑和天策军的训练;同时对年轻将领的培养也没松懈下来,尤其是几个新晋的年轻军司马。

到了农历五月份,第一批土豆终于成熟了,在众军士的精耕细作之下,三亩地足足产了三万多斤。

望着那一堆堆如山的土豆,众将士惊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想不到此物居然能产量如此之高。

司马珂让每个参与的将士拿了一个土豆去烤着吃,又将众将士震惊了一次。

不过三万多斤土豆,尽可供再种一百多亩地,司马珂暂时并未公开,打算等到第二波大丰收之后再公告于天下。

他将众将士将土豆小心的窖藏起来,待一个月之后再播种。同时又派出千名辅兵,在乐游苑军营附近的鸡笼山和覆舟山脚下开拓出了一百多亩适合种植土豆的地。

就在土豆丰收之后的一个月,司马珂后园的红薯叶丰收了,足足产了一千多斤的红薯。

司马珂带着陈金等人将红薯收获,晾晒,窖藏,准备等半个月之后再播种。

与此同时,三万多斤的土豆,也陆陆续续的种了下去,整个鸡笼山和覆舟山脚下,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土豆种植地,令那些负重行军训练的将士们,路过时,都忍不住要看一眼。

第160章 兴国安邦之物

公元336年,咸康二年。

慕容皝的弟弟慕容仁占据辽东后,与慕容皝抗争多年,慕容皝屡次出兵击讨,均未奏功。这年正月,慕容皝接纳司马高翊建议,自率弟弟慕容评等自昌黎踏冰三百余里,直逼平郭进攻慕容仁。慕容仁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兵败而死,至此,辽东全境复入慕容皝统辖之下。

同年六月,慕容皝击败辽西段氏和宇文氏。

鲜卑索头部大人郁鞠率部众三万人降附后赵,赵即拜郁鞠等十三人为亲赵王,将其部众散居于冀、青等六州之境。

后赵这边,石虎大兴百役,在襄国建成太武殿,在邺城建成东西二宫。太武殿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此殿穷极工巧,极尽奢华。又在显阳殿后建造九座殿,选民女充实其中,服珠被绮者多达万余人,教宫人占星气,马步射,置女太史,杂伎工巧,游宴自随。又派张弥将洛阳城内钟鐻、九龙、翁仲、铜驼、飞廉等迁往邺城。同时在邺南建飞桥,用功甚巨,但竟未成。

这一年后赵境内大旱,粮食欠收,米价暴涨,粟二斗竟值黄金一斤,而石虎用兵不息,大役迭兴,后赵百姓如处水火。

这一年,东晋广州刺史邓岳派遣督护王随等攻打击夜郎(今贵州关岭)、兴古(今砚山)诸郡,皆克之,东晋朝廷即加邓岳督宁州军事。

这一年,东晋左将军司马珂在鸡笼山一带种植土豆,接连获得丰收。

这一年,东晋小皇帝大婚,娶京兆杜氏之女杜陵阳为皇后。

………………

公元336年,建康的秋,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秦淮河畔的建康城,依旧繁华如梦,纵落叶缤纷,纵秋风瑟瑟,风流繁华,不减一分。

夕阳西下,脂粉流香的秦淮河,却渐次变得明艳起来。那是河上大大小小的花船画舫,都悬起了五颜六彩的灯,缤纷的灯光照映在黯黑的水波里,逗起七彩的明漪。

在这个薄暮与明漪交织的梦幻世界,听着那悠然间歇的桨声,丝竹声、姑娘们黄莺般的笑声,谁能不生出一段七彩的遐思?

对于司马珂来说,这便是一个真正的金秋。

红薯地里已经产出了三万斤的红薯,而一百多亩土豆地,居然产出了一百多万斤的土豆!

…………

一道密诏,自禁宫之内发出,直奔京口而去。

三天之后,郗鉴亲自带着一群幕僚和亲兵,来到了建康城,在丞相王导府上住下。

次日一大早,何充便到王导府上,前来看望郗鉴。虽然都位列三公,但何充是王导的亲外甥,郗鉴又是王导的亲家,算起来郗鉴便是何充的长辈,年纪也大许多,又难得进京一趟,自然是要登门拜访。

除了拜访之外,三人又聚在一起讨论了这次天子召见的事情。

这是天子即位以来,第三次召集三公议事,上一次还要追溯到苏峻之乱刚刚被平定之时。

到底是什么样的重大事情,会让天子如此郑重其事?

“据说,此事与元瑾有关,莫非是庾亮那边又有什么举动?”何充疑惑的问道。

“中书监未闻此事!”王导摇头道。

三人没头没脑的讨论了一番,各种猜测,又相继被推翻,只能等待。因为天子召见的时间,是在午时。

三人猜测不出司马衍召见的用意,闲聊一阵便不可避免的将话题转移到了司马珂的身上。

“诸位以为司马元瑾如何?”郗鉴问道。

郗鉴这话,其实只是在进一步了解一下王导和何充的意见而已。他上次已经接到王导对司马珂赞誉有加的密信,又知道司马珂入京初期便是何充一手带起来的。但是,京口大营,四万重兵,整个东晋的精兵所在,不只是关系到郗家的命运和北方士族的命运,还关系到整个东晋朝廷的命运,郗鉴虽然已经做出了决定,还是想从同样位列三公的何充与王导这里得到一些更多的信息,来增加托付京口给司马珂的信心。

王导悠悠的叹了一口气,感触颇深,道:“元瑾初入京师之时,不过闻名全城的风流美公子;陛下欲组建羽林骑,我只当其少年热血,又颇有几分勇力,匹夫之勇耳;其又能做佳肴,美酒,更显露其风流本色,我只当其作名士风流;直至其两次历阳大捷,尽显名将之姿,尤其是其当日誓死请战,决意渡江坚守历阳,更显其少年热血豪情,我才深感,元瑾乃难得的栋梁之才;而此次赵胤叛乱,又尽显其心思缜密,运筹帷幄之能,事后,并未因此而骄纵无礼,举止有度,合乎礼仪,彰显其心胸之宽广;前番太尉弹劾,其又毅然奔赴京口,亲见太尉,又显其不卑不亢,无所畏惧……元瑾,不可限量也!”

郗鉴点了点头,眼中的神色更亮了,又望向何充。

何充只用了十六个字来概括:“翩翩君子,风华绝代,人中龙凤,晋之脊梁!”

郗鉴点了点头,又隐隐露出忧色,问道:“宗室之子,如此强势,若有一日,功高震主,则又如何?”

两人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沉默了一阵。

何充率先打破了静寂,缓声道:“元瑾年前曾跟我详谈过,其志在北伐,光复河山,拳拳之心,烈烈之意,令人敬仰,太尉不必忧心。”

王导神色淡然,苦笑道:“就算真有那一日,其也终究是宗室,名正言顺,不至于产生大乱。当今之势,乱象纷呈,只要其利国利民,亦不致天下大乱即可,有些事情,太尉还是看淡点……”

郗鉴微微颌首,不再继续问下去,眼中露出了坚定的神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