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晋击天下 > 第67节

第67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王导又望了她一眼,欲言又止。

王曦继续柔柔的说道:“元瑾兄长此次挟大破胡虏之威,内掌虎贲和羽林郎,外掌天策军,又与纪家、虞家交好,得五营校尉之二,在京中兵力已与阿父平分秋色。元瑾兄长又为皇叔,深得陛下宠幸,甚至曾与陛下共乘一车,帝宠之极,无人可比。听闻近来陛下凡事皆先与元瑾兄长商议,再问及诸大臣,元瑾兄长之威权有盖过阿父之势……故此阿父甚为不乐。”

王导望着她,苦笑了一笑:“我王家诸女,唯慧君最贤,如此通透,若是男儿身,恐怕深猷亦不及也。”

王曦微微一笑,继续说道:“自三阿父(王敦)自毁前程之后,阿父便只主掌朝廷中枢,藩镇除徐州及江西之外,尽皆落入庾家手中。今元瑾兄长乘势而起,必然削弱我王家之地位,如此看来,元瑾兄长似乎便与王家是敌非友,针锋相对。”

王导用一种奇异的神色望着她,问道:“如此奈何?”

王曦淡淡一笑,道:“对待元瑾兄长,阿父有上中下三策可为之。”

王导眼中的神色变得更加奇异起来,问道:“先试言下策如何?”

“此下策,便是授意赵胤等人借掌控王室六军之便,发动宫廷兵变,威逼天子,废黜元瑾兄长,将羽林郎、羽林骑及天策军尽归阿父麾下,只是……赵胤、路永之流,恐怕在元瑾兄长面前不堪一击,后果便是琅琊王氏遭元瑾兄长和陛下清算,甚至血洗,从此琅琊王氏一蹶不振,恐再无翻身之日。”

王导听王曦这么一说,心头不禁一跳,脸色也变了。

王曦说的话,绝非危言耸听。王室六军的战斗力,别人不知,他王导可是见识过,简直就是乌合之众,被苏峻一击即溃。更加上赵胤、路永之流皆碌碌之辈,怎么可能会是大破羯胡的司马珂的对手。

王导脸色微微发青,问道:“中策又如何?”

“中策,便是不动声色,阳奉阴违,联合百官,封锁政令,令陛下的旨意一旦出了建康宫,便成一纸空文,纵元瑾兄长勇冠三军,亦不能凭屠刀治国。长此以往,陛下便被阿父架空,琅琊王氏依旧是大晋第一高门,威权赫赫,只是……”

王导听到他说中策时,脸色已然变得十分凝重,因为王曦说的中策,正是他所想,所以听到王曦卖关子,忍不住急声追问。

“只是短暂之间,陛下与元瑾兄长必然无可奈何,但长期以往,必引起陛下不满,进而引发君臣相争,恐怕为庾亮所乘……毕竟郗太尉年事已高,再过两年便要致仕了,届时便是阿父独力面对陛下和庾亮两方合力挤兑,恐怕独木难支……”

王导一听,顿时额头汗珠涔涔而下。他之所以能够与庾亮分庭抗礼,离不开借力郗鉴。正如王曦所说,郗鉴再过两年就到了古稀之年,必然致仕,到时他就要两面受敌,内要顶住来自司马衍和司马珂的挤兑,外要抗住庾亮随时率军兵临扬州的压力,如何支撑得住?就算能联合北方士族撑住,又能支撑几时,到时一旦顶不住,便是琅琊王氏被清算之日。

王导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问道:“上策如何?”

“上策便是全力助元瑾兄长和陛下壮大实力,并逐步交出大权,元瑾兄长与陛下皆非险恶之人,必然感激阿父之高风亮节,亦不会亏待琅琊王氏。虽然一旦阿父致仕之后,琅琊王氏必然风光不及当年,但是却可长久平安,不至于一落千丈。”

王曦这一番话,令王导深深的陷入沉思。

话说得是没错,只是,权力这东西,如同甜蜜的毒药,一旦到手,谁愿意就这么轻易的拱手让给别人?王导久掌朝廷大权,一时间还真做不到壮士断腕的激烈。

思虑了许久,王导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道:“且让阿父再想想。”

王曦神色肃然,低声道:“孩儿虽愚钝,却是肺腑之言,还请阿父细细思量。”

王导望着她那睿智而深邃的眼睛,微微叹了一口气,道:“其实,若你能婚配于司马元瑾,阿父便可完全放心了。”

王曦脸色微微一红,低下了头。

……

会稽郡

一群群携家带口的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乡镇和县城,接受赈灾米粮。

依照何充所定,因旱灾颗粒无收的佃农,每个成人免费补给米五斛,六岁至十二岁免费补给三斛,五岁以下的孩童补给两斛。超过这个数的,需要向官府借;尚有资产但缺粮者,需向官府借粮,打了欠条,待来年秋收后无息偿还。

赈灾固然重要,但是仅限于接济灾民,那些未受灾的以及并非粮绝待毙者,自然不在接济的范围之内。即便是真正的赤贫灾民,接济也是要有限度的,否则每人五斛发下去,会不会因此养就一批闲人懒汉出来也难说。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规定,实际操作起来难免会有差池,但是何充的原则宁愿是被百姓占便宜,也不能饿死一个百姓。

具体的赈灾工作,由左民尚书部和度支尚书主导,地方官员协助,羽林骑负责维持秩序,又派出御史稽查是否有贪墨现象,一旦发现有贪污灾粮属实者,立诛无赦。

余姚县。

城外排了二十多个赈灾点,一溜的粥棚排开,粥锅里正冒着腾腾的热气,老远就飘来一阵米香味儿,大队大队的灾民正在排队领粥。虽然肚子里是空的,但是毕竟有了盼头,所以灾民们虽然大多气色不太好,可是瞅着还精神,。

锅里的粥放了不少米,很浓,喝上一碗顶个半天不在话下。只是人限一碗,喝得太多怕撑坏了胃,反为不美。

在粥棚之后,一袋袋的米粮堆积如山,仍有马车不断的来回穿梭,拉来米粮,卸粮的汉子们忙得热火朝天。

喝完粥填饱肚子的灾民们,开始排队领粮和路上充饥的面饼,还有水。十几个官吏正在忙忙碌碌的安排发粮、登记等事宜,周边又有数名羽林骑以及地方军马在维持秩序,防止哄抢。

灾民们的脸上充满激动和喜悦的神色,又带点惴惴不安,说话都不敢大声,只是不时的小声议论着。

领到了粮的百姓,喜极而泣,不知是谁带头的,一个个把粮扛出来之后,停在空地,便举家往建康城一线的方向,整整齐齐的磕几个响头,哭声喊着“谢陛下恩典”云云,这才举家扛着米粮离去。

一驾华丽的马车停在四五十步外,四周十数名鲜衣怒马的羽林骑护卫在旁,车帘被掀开,司马珂和何充并排而坐,默默的望着面前这热闹的一幕,感慨万千。

在这个时代,要想国力强盛,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惜很多世家豪门不懂,一味压榨百姓,关键时候也不给活路。饿死了百姓,不但少了人口红利,还容易发生民变,历朝历代之民变,莫不是因为百姓饿得活不下去了,如黄巾、黄巢、闯王……

第106章 画像

宣城,治所宛陵城。

管事陈金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昔日原主司马珂尚未入京的时候,司马家虽然有田有粮亦有钱,却几乎鲜有大户人家来访。因为司马珂家当时已被朝廷贬为庶族,庶族身份本身就低士族一等,加之其又跟当时威权赫赫的庾家有隙,就算不计较其门户之高低,那些大小的士族也怕惹上麻烦,自然无人来访。

所以退隐宣城六年来,司马珂原主稀少与人来往,平常接触的大都是宅子里的僮仆使者婢女之类的下人。唯一算得有身份的便是他的堂舅,其算是庶族的中等人家,也读书识字,颇有学问,司马珂的表字也是他取的。

府上大半的僮仆使者都在钟山被庾亮所派的死士杀得精光,宣城的宅子里也就只剩下十几个照看宅子的僮仆和婢女,以及代为掌管司马珂家在宣城家产的堂舅在此暂住。

昔日时,陈金以司马珂家管事出门,在普通的百姓面前或许还能威风几分,但是在那些地方上的豪门大户家的管事面前,举止便是谦卑不已,似乎要低人三分。

然而,这次陈金回宣城,却是以大晋宗室、龙骧将军、历阳县侯府上管事的身份,其牛车之后,还跟着十余名鲜衣怒马的羽林骑,其中包括羽林骑都尉周琦,可谓威风凛凛。不过周琦等人,并未以本来的身份出现,这毕竟是帮司马珂办私事,全部换的常服,对外声称也是司马珂家的护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