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 > 第344章 《致橡树》……

第344章 《致橡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952年,舒婷出生于闽省石码镇,随后,舒婷的母亲带着舒婷兄妹三人来到了闽省厦市,并住在外祖母的家里。1964年,舒婷就读于厦市1号,1969年,舒婷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了一名女知青。”

向来讲诗人。

如果单独讲诗,或许也能理解一二。

但如果没有背景,不了解诗人,那么真的很难完全了解这一些诗的意思。

所以。

舒婷写的诗陈凡暂时先不说,他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舒婷这个人。

所以。

在与群里一众粉丝聊过之后,陈凡便直接在西湖边上再次开了直播。

与往常一样。

陈凡刚开直播,无数粉丝便纷纷进入了陈凡直播间。

并且。

他们直接就问起了一个令他们有一些疑惑的问题。

“凡哥,什么是上山下乡,又什么是女知青?”

“这都不懂?”

陈凡正要说……

随后却是明白。

是了。

明朝之后前世就与这个世界不一样了。

所以这一世,也有不少与前世不一样。

特别是对于现代来说。

他们不知道上山下乡,不知道知青太正常了。

不过这倒是一个比较有兴趣的话题。

陈凡解释说道:“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女知青就是女性知识青年。不过,这个知识青年并不代表他们一定有着非常高深的学问。在那个时代,整个国家普遍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很多人小学没毕业,读了初中的都受很不错。要是读了个高中,基本上和现在本科差不多。”

“只是那个时候,上头经济发展的并不是很好,很多留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无法就业,也没有合适的岗位给他们提供。于是,上头便提议,到农村去,并且认为,农村有更为广阔的舞台。至此,上山下乡就成为了知青的标志。城市里大量的知青,他们便随着上头的建议,去往了全国各地的农村。”

说完。

陈凡又补充了一句:“这个,我说的并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只是虽然陈凡这样说。

但陈凡提到的知青与上山下乡,却是让一众粉丝无比的激动。

“上山下乡,啧啧,这个提议好。”

“知青,哈哈哈,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词汇,很喜欢知青这个称号。”

“我也很喜欢,比那些什么知识分子,公知什么的好听多了。”

要说现在。

对于文化人的称呼,现在都有一些变味。

可是。

知青这个称号一出,却是让大家好像重新认识了这一些群体。

他们是受教育更高的知识群体。

他们是爱国有为的青年。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了知青。

只是。

当大家对于知青这个称呼无比感兴趣时。

不少人对于陈凡提到的知青所在的背景,也变得更为感兴趣起来了。

“感觉凡哥所说的那个年代和我们有一些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虽然凡哥讲得简单,但知青,上山下乡……如果真的有这些事,那一定会是大事件,可是,我们却不知道。”

“凡哥不是说了吗,这并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正因为不是我们所在的世界,我才更感兴趣啊。”

不少人虽然并不知道陈凡所说的那个世界到底是哪个世界。

但是。

脑海里面只是想上一想,他们便感觉无比的激动。

他们一下子有一种前往那个世界的充动。

就像玄幻小说描写到激动处,他们也很想到玄幻世界里走一走。

不。

陈凡所说的世界比之玄幻世界更为的让他们激动。

毕竟他们知道。

玄幻世界太玄幻了,他是假的。

可是。

陈凡所描绘的世界,哪怕只是透露出一点点,但却那么的真实。

“凡哥,能跟我们再讲讲知青吗?”

“下次找个机会再跟大家好好讲讲。”

陈凡摇了摇头。

虽然陈凡也很愿意讲这么一段故事。

但真要开讲,那不得又是好几天的事情。

而且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陈凡以后有时间必需花重点介绍。

“我们还是回到舒婷。年轻的舒婷也响应了上头的号召,前往了农村。舒婷前往的那个农村,叫做太拔公社。这个公社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属于地地道道的山区,当地主要种植烟叶、小米椒、茶叶、柚子,自然条件比较差。舒婷跟着社员们顶着烈日垒梯田,双手经常磨出血泡。她与村里的姐妹起早贪黑上山采茶,还要提防毒蛇毒虫攻击,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十分辛苦。与舒婷一起来插队的同学,回到宿舍经常累得哭鼻子。”

虽然号称知青。

但其实当时的舒婷并不大,只有17岁,相当于高中生。

其他些知青,大都与舒婷的年纪也差不多。

“只是农村虽然广阔,但也并不见得就那么精彩。刚开始一些知青来到农村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也就变得无聊起来。特别是与城市比起来,农村什么也没有,想买点东西吃个夜宵都不可能。于是,休息的时候,很多青青便会聚在一起要么闲聊,要么打扑克。这当然是正常的社交活动,可是舒婷却喜欢看书,她搜集当地一切能找到的图书,在灯光下读唐诗,宋词,她还分门别类抄了好几本优秀诗歌。诗歌读多了,舒婷也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她在纸上写道:哥哥吹笛子,爸爸爱喝茶,妈妈在葡萄架下养鸡鸭……虽然她的笔触还很稚嫩,但在文学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后来,她创作的《船》《致大海》等诗歌,被人谱上曲子,在插队青年中流传开来。”

“舒婷在农村的知青生涯只有3年,虽然3年的时间不算长,虽然这三年也没有给舒婷带来什么财富,同样看起来舒婷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在这三年的知青生涯里面,却在心志上对于舒婷是一个很好的磨炼。所以,后来舒婷很多的一些诗,都受这三年知青岁月的影响。”

舒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十本书也写不完的大时代。

虽然陈凡只是了了数语。

但陈凡所说的舒婷,以及她背后所处的时代,却是处处吸引着众人。

哪怕陈凡所说的故事极其的简单,没有一丝精彩,以及高潮处。

但众人亦是听得津津有味。

“三年之后,舒婷回到了城市。不过,虽然舒婷身为知识青年。但城市里太多知识青年了,并且,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也并不是很高,舒婷回到城市之后也没有太好的单位。而且,舒婷所谓的知青,他只是比农村大部分人读书多一些,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

所以,回到城市之后的舒婷做了很多的活。像挡车工,水泥工,炉前工,后来还去了灯炮厂担当了一名焊锡工。因为这一些工作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也大多是流水作业,但舒婷没有太多的抱怨,她就在流水线上工作了8年时间。后来,她还以《流水线》为名,写了一首诗。”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在我们头顶,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应该来说,初开始写诗的舒婷水平并不见得怎么样。或者说,有的时候,诗人也不见得首首作品都是经典。所以,这首诗应该没有太多的人记住。如果你知道舒婷当了8年流水线工人,或许你会有一些印像。不过,虽然初开始舒婷的诗没有太多的关注度。但舒婷因为对于文学的爱好,她却一直没有放弃。”

“再后来,舒婷认识了圈内的一众诗人。一次,在与诗歌界的友人一场谈话当中。舒婷的一位前辈谈到了对于爱情的观点,他说自己看过很多漂亮的女人,但这一些女孩却没什么才气,笨得很。也有一些有才气的女孩,但却不漂亮。还有一些即漂亮又有才气的,那脾气就大得很,无法接受。

这位舒婷的前辈感慨,要找一位十全十美的女孩真的太难了。舒婷听了这翻话感觉有一些不舒服,她觉得自己这位前辈有一些大男子主义,虽然这看起来无可厚非,很多的男人都有大男子主义,但舒婷却认为爱情面前,男女应该平等。只是到底这人是她的前辈,她也没有怎么过多的反驳。但回到家,舒婷便一口气创作了一首诗作《橡树》,后来发表时,改名为《致橡树》……”

关于爱情。

应该是几千年人都在述说的主题。

与之同时。

无数的诗篇,故事,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同样也是如此。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