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跃马大唐 > 第295节

第295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无论如何,墨脱城应该算是剑南大军这路攻杀而来碰到的最难啃的骨头。自开战以来,王源连下牦牛城和律賁城,横扫了东南大片地域,所向披靡。但也只有在墨脱城前耗费的时间更长,而且自己也在墨脱城受了伤。并且,虽然攻下了墨脱城,但歼敌之数只有万余人,剑南军的损失倒有近四千,战果其实很一般。

不过对于王源和剑南军众将士而言,所有人都明白拿下墨脱城的战略意义大于实际的战果。墨脱城西北百余里便是匹播城了。那是靠近吐蕃都城逻些城的一座大型城池,可以将他理解为是逻些城的拱卫之城。拿下了墨脱城,剑南军对于逻些城的威胁便已经变得无限大,而匹播城中的吐蕃大军便再也无法动弹,他们只能呆在逻些城之东,拱卫吐蕃都城的东大门。

剑南军并未急于离开墨脱城西进,而是留在墨脱城休整。因为大军需要补充给养,等待后勤运送粮草物资的兵马前来补充。粮草、马料、箭支等消耗之物均已经快要告罄,王源可不愿打无准备之仗。而且王源的伤也需要调养,那一箭几乎穿透了他的肩窝,还好没有伤及骨头。事后虽及时治疗调养,但也够王源喝一壶的。

王源知道这年头受伤后最大的危险是什么。这年头可没什么青霉素红霉素之类的药物,也没有任何可见奇效的消炎片。带兵打仗久了,王源也明白军中伤病最大的杀手便是伤口发炎造成感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刀箭之伤,都可能酿成致命的后果。军中的金疮药以及军医的草药中固然有消炎杀菌的成分,但效果毕竟不佳。王源可不想因为中一箭而被炎症和感染杀死。

好在在阿萝的细心服侍下,公孙兰也用自己制作的药物给王源治疗,五六日后,王源的伤口逐渐开始结疤。为了加快王源伤口的愈合,柳钧每日带人去山里抓捕野物,听军医说炖猪蹄对外伤的愈合极为有用,柳钧几乎每天都要去山里射杀一只野猪回来。不过猪蹄吃的王源直犯恶心,一干将领倒是从中得了好处,香喷喷的烤野猪肉吃了不少,大饱了一番口福。

五月十一,等待已久的大军的补给终于抵达墨脱城。这些从剑南运来的物资可谓跨越了千山万水。很多物资都是从成都始发,抵达姚州之后再从姚州到律賁城再一路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送来,可谓艰辛无比。押运粮草物资的数千蛮兵和数千剑南军也一个个累得灰头土脸,这一路上为了能及时运达物资,他们着实吃了不少的苦头。

数十万支箭弥补了箭支的消耗。近两百车的粮草也能让五万大军支撑到下一次粮草的运达。除此之外,王源特意交代的五车重要的物资也随行运达。那是两千颗霹雳弹。按照王源的要求,成都的军工厂正日夜连轴转生产着这些霹雳弹,这一批两千枚霹雳弹正是在大军出发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造出来的。按照王源的命令,这两千枚霹雳弹也尽数被送达军中。

王源喜出望外,有了这两千枚霹雳弹,加上军中尚存的六百多枚霹雳弹,自己便有了和吐蕃主力大军交战的本钱。想想一下,这两千六百枚霹雳弹若是在尽数在一座城池中炸响,那该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见识过霹雳弹威力的宋建功等人见到这么多的霹雳弹被运来,也都喜笑颜开摩拳擦掌。

随着粮草物资抵达的还有些王源的私人物品,那是家中的妻妾们送来的一些吃穿之物。李欣儿代表兰心蕙和青云儿紫云儿等妻妾写来了一封信。内容无非是告知家中妻女情形,让王源不要担心家中之事,一切如常云云。信中特意告诉王源,大小姐舜华已经能在人的看护下蹒跚而行了。信上说某一日大小姐忽然冒出了一句“爹爹”,让人很是意外。

王源读完信后沉默了许久,心情很是复杂。自己错过了大小姐的成长岁月,甚至连她第一次叫自己都没听到。将来还不知要错过多少她的成长,不免甚是遗憾。但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他不得不如陀螺般的旋转,永远也不能停。一停下,便有不知什么样的灾难发生。为了妻女能够幸福平安的成长,这些遗憾也只能让它成为遗憾了。

补给物资抵达,王源下达命令次日大军开拔往西北逼近匹播城。就在第二天的上午,全军正忙乱的开始准备离开墨脱城的时候,另一拨人却从西边的山道上抵达了墨脱城。

这一群人居然是从京城而来传旨的队伍,一名传旨内侍带着十几名随从千辛万苦的从京城赶到。攻下律賁城后,王源立刻派了快马进京报捷,告知朝廷剑南军的进攻路线和战果。一个月后,朝廷终于有了回音了。

王源立刻带人迎接传旨内侍,那内侍累得连马背都坐不稳,王源命人将他们让进城里,传旨内侍喝了一大瓢水,这才喘息着叫道:“请接旨吧。”

王源率领众将跪倒接旨,那内侍取出圣旨一通朗读,圣旨的内容乏善可陈,无非是嘉奖赞许之语。看的出来,玄宗对于剑南军的战果很是满意,对军中将士也做了许多的许诺,表示凯旋之后一一嘉奖云云。但王源听了半天没听到什么实际的内容。王源最希望听到的其实是圣旨中朝廷对于这次讨伐吐蕃的最终的态度和底线,但现在看来,玄宗好像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圣旨上也丝毫没有任何的指示。

接旨谢恩之后,那内侍拉着王源到一旁,从怀里摸出了一封信来交给王源道:“这是杨左相托咱家给王节度使的信,咱家亲手交给你了也就放心了。”

王源忙拱手道谢,他知道这封信中才会有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朝廷关于这场战役的态度杨国忠必会在这封信中告诉自己。于是忙命任引了传旨内侍去休息,命人好好的照顾他们,自己回到住处拆开那封信细细的研读。

“王老弟台鉴,闻你连夺两城之捷,本相喜不自禁。捷报报之陛下之后,陛下也高兴的夜不能寐。陛下连称你是我大唐良将,对你赞不绝口。本相也沾了你的光,蒙陛下隆恩赏赐了一顿丰盛的御宴。老弟回京之时,本相还你这个人情,也请你吃一顿便是。”

王源面露微笑,他能想象出玄宗和杨国忠高兴的样子。玄宗的高兴是发自肺腑,杨国忠的高兴是因为自己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他,他需要自己的成功作为他在朝中的底气。但无论如何,这两人的高兴不是虚假的。

“但是老弟,有件事我却不得不说你几句。你随同送捷公文写给我的信我看了不下十遍,对你信中的一些言语我却不敢苟同。你希望朝廷在恰当之时同吐蕃议和的建议,本相却无法为你向陛下进言。你恐怕尚不清楚整个战局的战况,那么本相便将各路兵马的战况跟你说一说。在我写下这封信的时候,西路高仙芝的安西军已经拿下了吐蕃西境的穹隆银城,距离逻些城只有三百余里。北路河西军和陇右军也斩获大胜,五万兵马大破八万吐蕃北境主力大军,已经拿下了石堡城正往南挺进。老弟啊,不只是你的剑南军取得大捷,其余两路兵马也都取得了大胜。现如今整个站局对我大唐极为有利,三路大军正朝吐蕃都城逻些城逼近,正如陛下而言,这是灭吐蕃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你要本相向朝廷提出和吐蕃议和之事?这岂非是在陛下的头上浇一瓢冷水么?”

王源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是他第一次获悉其他两军兵马的战况。自大战开始以来,三路兵马因为相隔遥远,各自为战,根本无从得知对方的消息。现在终于知道了原来西路军和北路军也取得了大胜。这本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但不知为何,王源却感觉到了一丝隐忧。

王源皱皱眉,继续读信。

“如今占据我大唐全面占优,此时提出什么议和之议本相认为是荒唐的。陛下已经给其他两路兵马下达了直捣逻些城之令,当此之时你也该全力进军逼近吐蕃都城。本相跟你说白了,本相不希望在灭吐蕃之战的战役中你落了下风。现在的形势很明朗,西路军、北路军和你的剑南军,谁先攻下逻些城,谁便是最大的功臣。高仙芝和哥舒翰李光弼他们正在全力抢此首功,你却还在想着如何同吐蕃议和,你说叫本相说你什么好?简而言之,以前同南诏国议和是良策,现在同吐蕃议和是蠢行,本相希望你摒弃这些想法,全力进攻逻些城。本相希望你第一个攻下逻些城,那样于你于我都有极大的裨益。多言不赘,老弟是聪明人,应该无需本相多费口舌。”

第623章 隐忧

看完了这封信,王源终于明白了朝廷对于这次讨伐吐蕃的态度。也许一开始只是为了报石堡城失败的一箭之仇。玄宗的面子上过不去,这才兴师动众的派三路大军讨伐吐蕃。玄宗一开始一定不会抱着就此灭了吐蕃的想法的,但当三路大军捷报频传之时,玄宗的心态便发生了变化,他可能认为在有生之年能够灭了吐蕃的宏愿已经不远,所以才有这样的想法。

王源陷入沉思之中。三路大军捷报频传当然是好事。甚至若能这一次真的灭了吐蕃,成就大唐伟业,王源也乐见此事发生。然而,理智告诉王源,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吐蕃人一开始便并没有在周围的城池囤积大量的兵马,牦牛城中只有一万,律賁城中常备的兵马也有三万余,上月攻击律賁城时,城中守军也不过四万人。而这墨脱城虽然有三万多兵马拒守,但其实几乎有一半是从律賁城败退的兵马。也就是说,吐蕃人的兵马数量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多。而这便是隐忧所在。

众所知周,吐蕃国在关键时候的募兵能力极强。开元年间的青海湖之战,吐蕃国前前后后调动了近四十万的兵力参战,由此可见一斑。而如今,大唐三路大军凶猛攻击,吐蕃国岂会不全力募兵拒敌。如果以四十万兵力而言。应该能分出十五万左右的兵马同时应付三路大唐大军。但事实上王源这一路攻击而来遇到的兵马总数也不过六万余。那么问题来了,东路还有八九万兵马在何处?答案不言自明。吐蕃人收缩防守,将主力大军摆在了逻些城的周边。

这么做的坏处便是,周围的城池或者会被唐军攻占下来,但这么做的好处便是,首先可确保都城极其左近繁华地区的安全。对吐蕃国而言,核心地区便是逻些城周边的地带,百姓聚集于此,物产也集中于此。而周边的外围地区都是些戈壁沙漠雪山峡谷,居住的人都很少。若以长久而论,这些地方的得失于战略意义上或许受损,但在实际实力上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且,随着唐军的渗入,唐军的后勤补给和兵力也逐渐的消耗,若唐军及时撤退便罢,若是当真有多余的想法,那么在逻些城周边的战斗才是真正吐蕃人发力的时候。

以剑南军为例,王源率军出征时有剑南军的五万大军,加上南诏国的一万蛮兵,再加上赣南西道拼凑的一万兵马,兵力达七万之众。而现在,王源所能用于作战的兵力仅仅只剩下了五万人。这五万人还包括了近六千轻伤的士兵,勉强能够随军作战的。

同理,虽然杨国忠的信上没具体说明,王源也还是能对其他两路兵马的概况做出大致的估计。北路河西陇右两军总数只有六万人出征,说在石堡城大破八万吐蕃北境主力,以六万对八万,就算胜了恐怕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以最好的预测来估算,这六万人估计也就剩下四万能战之兵,那已经算是胜的非常漂亮了。而吐蕃的八万人如果损失了一半,那便算是一场彻底的大败。西路军恐怕情形更为糟糕,安西军所攻击的路线更远,要先攻下大勃律国,之后才能向着吐蕃国攻击。这一路足有八九百里之遥,在高原荒野上和吐蕃人作战,其艰苦可想而知。如此远的距离,补给肯定是跟不上了,兵力的损耗也一定巨大。相比较而言,倒是自己的剑南军的状况要比他们好的多。

如今杨国忠说,西路军和北路军都已经被玄宗下旨挺进逻些城,他们的兵力已经大大的不足,再加上补给线的遥不可及。外加上逻些城周围的吐蕃重兵集结,这一切都将是一个极为险恶的局势。如此冒然挺进逻些城周边地区,恐要遭受灭顶之灾。这才是王源所担心的。

对敌作战,你若将对手看的太愚蠢,那便是你自己的愚蠢。王源一向在战事上小心谨慎,做到事无巨细丝毫不漏。能智取的绝不硬拼,能算计的绝不偷懒。吐蕃人也许确实在军法军阵和计谋上有所不如,但他们绝非是傻子。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脑子,吐蕃士兵的战斗力也并不比大唐兵马差。况且这还是在他们的国度进行战斗。

王源并不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战局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推演战事的进程也是一名为将者必须要掌握的本事。长安城中的那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也并不在战局之内,做出错误的判断也情有可原。但作为领军征战的将帅,如果也一样的错误估计形势的话,迎接他的只能是一败涂地,身死名裂了。

目前的局势,王源觉得有必要马上提醒另外两路兵马小心在意,万不能轻躁冒进。所谓的夺首功之争在王源看来就是个笑话。杨国忠对局势不明,所以才说出那些话来,对王源而言,他的这些话王源一个字也没进到心里去。吐蕃国若是这么容易便被灭了,那他还如何存于世数百年之久?雄主李世民在位时坐拥雄兵百万,但都需要用和亲之策安抚吐蕃,仅凭这三路二十万兵便想灭国,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王源思虑片刻,立刻提笔写下两份书信,选了精明的士兵去送信。这封书信是写给高仙芝和哥舒翰的。按照杨国忠的信件时间来计算,此刻这两路兵马应该已经抵近逻些城西边和北边不远处了。这已经在能够联系的范围之内。王源相信派出的送信士兵会在四五天时间内将这两封信送达两位大帅手中。但愿到那时还没有出什么纰漏。

大军即刻整顿开拔,王源觉得不能再耽搁,必须立刻率军抵达匹播城下。如果此时再慢慢吞吞,则很有可能匹播城中的兵马会抽调协同其他吐蕃兵马对靠近的另外两路大军进行围杀。而自己必须要给予匹播城最大的压力。之前的一些预测在如今的形势下已经未必准确,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才成。

在墨脱城中王源只留守了一千兵马驻扎。王源要保证更多的兵力开赴匹播城。虽然王源本来想多留些兵马驻扎于此,因为这里既作为补给的中转,也是一条绝佳的后路。如果在匹播城战事不利,王源起码还可以退回墨脱城。以墨脱城的地势拒守,当可自保无虞。但现在,王源不得不冒险只用一千兵马驻守此处。这里所需要担心的情形便是墨脱城败军的返头来攻。那些败退兵马有很大一部分被赶到了山林里,王源不希望待大军开拔后,这些家伙又跑来夺回了墨脱城。所以,王源给了这留守的一千兵马足够的箭支和粮食,严令他们必须将这座隘城守住。

五日后,大军从群山中走出,直奔远方那两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而去。那两座雪山便是地标,匹播城便在雪山之北。墨脱之后,地势越来越宽阔,但海拔却陡然升高。匹播城的海拔高度在三千五百米左右,也就是说在短短一百余里的距离内,剑南军兵马要承受从海拔九百到三千五百米的落差。

王源虽然急于进军,但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所以只能放缓行军速度,让人马都有适应海拔高度的时间。就这样,一百多里的距离行了足足七日。当看到雪山北麓绵延数里之长的大城匹播城时,已经是第八日的午后了。

匹播城乃吐蕃第二大城,很久以前是吐蕃的都城,后来吐蕃国都城西迁逻些,这里作为逻些城东边的屯兵重镇,成为了逻些城的拱卫之城。这里便是吐蕃国兵力最为强劲,所辖兵马众多的神川都所在之地。

当剑南军的如云的旌旗从地平线上缓缓升上来的时候。神川都大将军额那儿古正站在城头凝视着这只击穿了吐蕃东境的兵马。在他的身后,匹播城内的十座军营中几乎爆满,近十万大军屯集于此。

第624章 散心

剑南大军并未靠匹播城太近,而是在距离城外七里之遥的广阔原野上扎下了营盘。这个距离显然不是一只准备攻城的兵马应该驻扎的距离,若是要准备攻城,起码要将大营推进至城下五里之内。实际上王源也确实没打算攻击匹播城。

一来大军需要大量的时间休整,海拔高度的急遽增加给剑南军士兵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全军近三成兵马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高原反应,高原稀薄的氧气让他们浑身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很多人都反应呼吸困难,像是在叼着一根吸管吸气一般的不畅快。士兵们的行动稍微剧烈都喘息不已,行动也变得迟缓若老人。这种情形下是绝对不能轻举妄动的,好在这种高原反应绝大多数会在身体机能得到适应之后消失,所需要的只是时间罢了。

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王源希望自己送出去的那两封信能得到回应。他迫切需要和其他两路兵马取得联系,得知他们的位置,最好是能够统一行动的步调,商议出如何应对目前局势的最佳办法。

算算日子,送出的信件已经过去了七八日,应该已经送达两路大军的手中。回信也就是在这三四日之中,但王源心中却焦急万分。因为他此刻对其他两路兵马的状况一无所知,对他们领军将领的想法一无所知。那两封信的内容其实是规劝两军谨慎行动不要冒进,因为目前三路人马看似汹汹而至,但其实已经进入了吐蕃国最核心的区域,遭遇的是吐蕃国最主力的兵马。如果任何一只兵马发生不测,另外两支兵马也讲要承受更为巨大的压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