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跃马大唐 > 第278节

第278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亨道:“很好,你亲自去他便知道我们的态度了。”

李辅国道:“这是一条路,还有一条路便是靠我们自己了。李林甫不死,便是殿下的心腹大患,这老贼作恶多端,我罗衣门必须有所动作才是。所以我请太子准许奴婢布置宰杀老贼的计划。老贼一死,天下太平。老贼不死,太子便睡不安寝。”

李亨惊道:“你想刺杀李林甫么?”

李辅国道:“太子殿下难道不想老贼死?”

李亨咬牙道:“吃饭也想,睡觉也想,做梦也想,无时无刻不想老贼死。可是老贼就是不死,奈之若何?刺杀他风险甚大,一旦失手便全盘皆输,父皇是绝对不会容忍的。”

李辅国冷声道:“还是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杀了老贼便天下太平。当然需要谨慎行事,决不能露出马脚来。殿下放心,奴婢办事绝不会莽撞冲动,找到合适的机会才会让人出手。总之殿下当没听过这件事便是,一切奴婢暗中去办。”

李亨想了想道:“罢了,鱼死网破便是,你去办,本太子期待惊喜便是。”

李辅国道:“多谢殿下。殿下也不要天天待在少阳院中自怨自艾,越是这时候越是应该四处走动谈笑风生,以示胸襟坦荡,与事无涉才是。越是闷在少阳院里,陛下便越是认为殿下心中有想法,该时时去见见陛下,和平日一样,问个安也好,替陛下捶腿揉肩也好,总之要若无其事,不要引起陛下的猜疑。”

李亨点头道:“好,我照你说的去做。辅国,和你这么一谈,我心中才算敞亮了。真不知我身边若没有你,我该怎么活下去。我若即位之后,便破个例让你统帅百官总领朝政。只有你这样忠心之人替我办事,我才能安枕。”

李辅国躬身叫道:“多谢太子隆恩,太子放心,奴婢一定会辅佐您当上皇帝的,奴婢会竭尽全力替太子谋划,万死不辞。”

……

整个正月里,王源都在密切注意朝廷方面和野牛城两处的消息。朝廷方面,王忠嗣的下场王源早有预见,他的倒台是必然的,因为他同时被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人盯上了,这两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所以王忠嗣是逃不掉的。

听到那个叫魏林的济阳别驾密奏什么王忠嗣的言论的消息,王源放声大笑。这些手段也算是下三滥之极了,抓住敏感的话题进行污蔑造谣是李林甫惯用的手段,这一次又是故技重施了。

让王源唯一觉得还算欣慰的是,王忠嗣倒霉后,他辖下的三大节度使没有落到安禄山的手里。若是再被安禄山攫取一处,安禄山怕是立刻便反了。这是唯一让王源还算高兴的地方。

野牛城其实更牵动王源的心,在攻下野牛城之后的数月时间,野牛城周围都没发现吐蕃人反攻的迹象。但这个正月里,分布于野牛城周边的各处烽燧哨堡已经发现了吐蕃人的探马不下七八次。刘德海已经数次命人回成都禀报王源,担心吐蕃军会对野牛城发动进攻。

王源心急如焚,本该在月半之后赶到野牛城去瞧瞧,但杨国忠从京城写来的一封信将他拖在成都城中。杨国忠在上元之前写来密信,告知王源朝廷不甘石堡城之败,恐要组织起新一轮的对吐蕃人的讨伐,也许将涉及剑南道兵马,提前给王源打个招呼,要王源做好心理准备。

王源对朝廷的举动甚是无语,为何非要去和吐蕃人较劲,吃了这么大的亏还不肯罢休,玄宗也不知怎么想的。难道面子真的那么重要?

不过在当前的情势下,若剑南军当真授命参与新一轮的讨伐吐蕃的战争,对王源而言是极为有利的。王源可以光明正大的向朝廷要物资兵器盔甲战马,大发战争之财。还可以趁机提出增加兵额的要求。总之若真的不可避免的要去攻打吐蕃,王源是绝对要利用这个机会打捞一笔的。而且王源也绝不会让剑南军当炮灰,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让剑南军去啃硬骨头的。因为若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吐蕃之战必然是规模比上一次要大,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剑南军都不是主力。

所以王源耐着性子等待着朝廷的消息,好在手头的事情也够忙活的,制造霹雳炮的作坊的规模扩大。位于成都城中各处的用来储粮大仓库也要开始扩建。柳熏直已经从南方产粮之地大批的采购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回来,王源打算在成都城中建起几百座大粮仓用来囤积这些粮食。所以选址,建造,守卫等等方面的事情需要王源亲自过问。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粮食在大唐贱如草芥一般,剑南每年自产的粮食都吃不完,不知道王节度使为何还要从外卖粮。但王源我行我素,强力的推动此事。

年年的大丰收已经让大唐的粮价低到低谷。原本每斗在十五文上下徘徊,产粮之地的粮价低到每斗十三文。一石粮食只需一百三十文便可到手。这已经是大唐历朝以来最低的粮价,正是吃进的最佳时机。王源拨出大笔的资金,大量吃进这些粮食,他希望将成都城中的几百个大型粮仓都装的满满当当的,有朝一日,这些粮食将比金粒还贵。

第582章 再战

实际上,朝廷对吐蕃的第二次讨伐的建议自年前王忠嗣兵败之后便已经被提及了。这一次提及此事的是玄宗。在玄宗看来,石堡城之败是扇在脸上的一记耳光,响亮而火辣。大唐气势汹汹调集重兵去惩罚吐蕃人,结果反被吐蕃人教训了,这简直比吃了吐出来的食物还让人恶心难受。

叱咤风云数十年,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圣君的玄宗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从他即位之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四海升平万方来朝成为宇内第一强国。但这样的丰功伟绩也让玄宗从当年那个英明睿智勤勉谨慎的圣君变成了一个喜欢听溜须拍马喜欢歌功颂德的人。

正因如此,大唐的朝廷之中如今手握大权之人也大多为善于揣测圣意,善于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辈。譬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王忠嗣所言的好大喜功,便是玄宗晚年最大的毛病。膨胀的玄宗接受不了任何一个失败,在他的想象中,大唐天军铁蹄所到之处,所有人都该跪地臣服,否则他便心情不悦,不将之征服决不罢休。

从一代伟人到刚愎自用的晚节不保者大有人在,历史和后世都有例子,倒也不必详述。总而言之,玄宗决意要对吐蕃进行第二次报复,找回丢失的面子,将吐蕃人打过来的耳光更为凶狠的打还回去。

对于玄宗的提议,群臣尽皆默然。陇右军和河西军新败,伤口尚在流血,此时再进行二次讨伐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且朝中此时处于混乱之际,王忠嗣的论罪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此时该想的是平息此败的余波,安定朝廷上下天下军民的心情,而非又进行一次随意的讨伐。

这一次连杨国忠和李林甫都觉得不甚妥当,他们是朝廷的当家人,玄宗可以随意的发出命令,但他们不得不掂量家底以及引发的后果。但玄宗已经下了决定,两人隐晦的反对也被无视。这两人都是聪明人,他们可不会像朝中的一些愣头青一般为了反对陛下的一些命令呼天抢地头破血流,在知道玄宗决心已定时,这两人不约而同的转变了口风,并积极的开始谋划此事。

这也是杨国忠提前写了密信告知王源透露消息的原因。杨国忠心里明白,陇右军和河西军遭受重创,本来讨伐吐蕃他们是最大的主力军,但现在新败之后连补充新兵都来不及便要再次讨伐吐蕃,陇右军和河西军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这第二次的讨伐要想进行,便只能调动剑南军和远在昆仑山之西北的安西军。以玄宗的脾气,第二次的讨伐规模会比第一次更大,所以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杨国忠是绝对不想让剑南军参与讨伐吐蕃的战斗的,王忠嗣这样的人物都在吐蕃人身上栽了跟头,杨国忠担心王源会葬送在吐蕃人的手上。王源可是杨国忠唯一的可以依赖的领军节度使,相较于李林甫有安禄山领三镇节度而言,自己已经寒酸的可怜。若是王源再败于吐蕃之手,那自己可就亏大了。

但这一切都是难以避免的,杨国忠明白,这一次剑南军是绝对要出兵的,所以他才写了密信通知王源,让王源做好心理准备。

正月底,王忠嗣的案子了结之后,第二次讨伐吐蕃的事情终于正式提上日程。在经过数日的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了第二次讨伐吐蕃的方案和日程。

这一次玄宗下定决心要让吐蕃人领教大唐的天威,他下令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安西军以及所辖的土著兵马七万兵马为西路军,从昆仑山以西的大勃律国进入吐蕃西境,从西面对吐蕃发动进攻。临时从朔方军中调派一万人马归于河西陇右联军,以哥舒翰为帅,李光弼为副,整合两军近五万大军为北路军。北路军的目的便是再一次攻击扎陵湖和鄂陵湖一带。而王源的剑南军则为东路军,调拨山南西道和黔中道两道中仅有的一万兵马归于王源所辖,以六万大军自东往西攻击吐蕃国。

这一次是真正的大手笔,三路兵马近二十万人,大有踏平吐蕃人的势头。玄宗自己都为这个计划而沾沾自喜,但他却不知道,这近二十万兵马的出征将会耗费国库中的多少财物。这两次讨伐吐蕃之战几乎要耗空了大唐的国库。

朝廷的圣旨于二月初十抵达成都,王源早已等的心情焦躁之极。野牛城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已经有兵马在野牛城西南八十里外的牦牛河畔的牦牛城集结。敌军的探马出没于野牛城左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甚至烽燧唐军守卫已经和吐蕃人的斥候小队有过数次的小规模遭遇战,这一切都预示着吐蕃人将会对野牛城发动进攻。而王源却无法赶去野牛城坐镇,只能在成都等待圣旨,这怎不叫王源心情焦躁之极。

节度使衙门大堂中,刚刚抵达的宣旨内侍来不及歇息便展圣旨宣读,王源率剑南道文武官员跪地倾听。

“王源并剑南道一干官员听旨,年前石堡城之战失利,王忠嗣领军不力辜负圣恩,朕实愤怒不已。但与王忠嗣大败而归丧我大唐国威相比,剑南节度使王源率军奇袭野牛城一举得手,大大打击了吐蕃宵小气焰,此战之胜弥足珍贵,也给朕些许慰藉。然石堡城兵败之后,吐蕃宵小之国举国欢庆气焰嚣张之极,着实令我大唐臣民愤懑不已。故朕决定对吐蕃国再行兵事。特遣安西军、河西陇右二军以及剑南军组成三路讨伐大军讨伐吐蕃。特旨任命王源为东路军主帅,会同山南西道和黔中道一万兵马东进攻击…………”

圣旨宣读完毕,王源高呼万岁起身接旨,将圣旨恭敬放好后回头对内侍笑道:“辛苦辛苦了,从京城来此宣旨是个苦差事,请上座喝茶,稍后略备薄宴用过之后,便请上差去馆驿休息。”

那内侍笑眯眯的道:“我这算是轻巧差事呢,还有两位传旨之人远赴安西之地给高仙芝将军传旨,那才叫苦呢。”

“都辛苦,都辛苦,请上差落座,来人,还不上茶么?”王源高声叫道,婢女捧着茶盘上来,将热腾腾的茶水奉上。

“上差喝些热茶,喘口气儿。”王源道。

“不忙,陛下还有东西赏赐给王节度使呢。”传旨内侍道。

王源一愣,但见那内侍招招手,随行之人捧了一只锦盒过来放在桌案上。

传旨内侍笑道:“王节度使,请打开吧。”

王源笑道:“陛下赏赐了何物?”

传旨内侍道:“打开便知道了。”

王源上前小心的打来锦盒,一开盒盖顿时满眼生辉,盒子里端端正正摆着一顶紫金冠,上边嵌着七八颗烁烁生辉的鸽蛋大的珍珠,正中间一颗红色的宝珠微微颤动。

王源惊讶道:“这是……”

内侍呵呵笑道:“这是紫金冠,是陛下特意赏赐于你的。陛下说了,今年你年满二十岁,正是弱冠之年。你不在京城,陛下不能为你行弱冠之礼,便赏赐了你这顶紫金冠,也算是替你行弱冠之礼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