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黄河生死书 > 第425节

第425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曹有为道,你看我学狗叫行不,汪汪汪。

我说,汪汪你个毛线,距离这么远,他要是能够听到那也怪了。

曹有为道,那你说怎么办吧。

我眉头一皱道,这个格言小精灵比较喜欢说格言,我看咱们在纸上写一些小格言,用石头抛到院子中那房子门口,再在纸条上留下地址,说不定就能吸引格言小精灵出来找我们。

曹有为道,靠谱吗?

我说,靠谱不靠谱,试过才知道。

曹有为道,我不懂你什么格言不格言的,要整你整吧。

我点了点头,从背包摸出大白纸一张,签字笔一支,然后心道,如果写些大路边的格言,不会吸引这家伙的,还是写点他不知道的,比较精品的格言,写些什么呢?

我想了一会,决定挑选儒家经典《大学》第一章里面的话,于是提笔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我刚写到这里,曹有为早等的不耐烦了,推了推我道,你有完没完啊,写那么一长串给鬼看啊,格言不都是短小精悍的吗?

我说,怪我咯,要怪就怪《大学》的作者曾子咯,这家伙将全篇精华都扔在第一章了,还有好多字呢,我这还没写完呢,别打扰我。

曹有为道,你看看,一张纸都快满了,你能写完吗?

李大鬼笑道,就别写完了,格言小精灵既然喜欢格言,给它掐掉一部分,留点悬念,他更会被吸引出来的。

我听了这话,竖起大拇指赞道,真是老奸巨猾,哦不对,不愧是老姜,姜还是老的辣,一语点破,就听你的。

说完这话,我飞快在纸张的末尾,写下了欲知后面格言是啥,请出门右拐,xx行xx棵树下来找。

随后我在地面捡了一块石头包在了纸张中,然后交给曹有为,让他爬到树顶,扔进庄园中的屋子前,并嘱咐他千万别扔在看不见的旮旯里了。

曹有为接过笑道,我当年顽皮的时候,都是摸石头块子打鸟的,准头好的很。

他说完这话,在附近找了一棵树,向上爬去。

第二十章 伊甸精灵(5)

我说,不了解,看的都忘了,记不住,只有偶尔那么一句半句的能记起来。

李大鬼笑道,忘了好,忘了好,忘了才是自己的。

我说,这怎么说的,怎么忘了才是自己的?

李大鬼道,脑袋要是被别人占据了,你怎么能有自己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著作,都是人家自己的思想精华,那不是你的,只有不断的生活,不断的咂摸一些智慧的点,最后才能领会出自己的东西,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

我说,您老说的有那么点意思。

李大鬼道,记不住就记不住,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文字流过你的心田,就一定会在你心田中留下一些看不到摸不到的痕迹,潜移默化中就会积少成多,当使用的时候,就会如黄河决堤,咆哮奔腾!

我说,那也得找到引导它们出来的法子。

李大鬼道,当然,知识在于实践,学而不用,白学!

我说,学习如何学?

李大鬼道,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我说,民间所言,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

李大鬼道,历史上每一个稍微出名点的思想家,基本都是一生学习不停止,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辩证思考,别怕思考犯错,就怕不思考。

我说,听您的意思也读儒家之书了?

李大鬼道,闲在山中坐,唯有以书为友,多多少少也读了那么点。

我说,那您老给解解《大学》第一章的话呗。

李大鬼道,哪里不明白?

我说,比如说,这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有很多争论,有的说亲民是新民,让人苟日新,日日新的意思,还有的说是亲近民众,另外,止于至善有的说是追求至善的境界保持不变,有的说是抵达至善境界。反正是众说纷纭。

李大鬼笑道,古代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是启蒙教育,大学是教人做人的道理。春秋战国之前的大周王朝,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国家管理人才。

既然儒家孔子继承了大周王宫之学,那么儒家学问的最根本就是让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既然有这个目的存在的话,那么这第一句话中的亲民就不是新民,就是实实在在的亲民,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另外,《大学》的目的是教人学习,教人修身,那止于至善,就是让人明白如何达到至善境界的一个进化的动态过程,所以这个止字,应该是和趾相通,即足,引申为抵达,教人如何抵达至善之境界,所以才有下一句的知止而后定,就是说一个人知道了如何抵达至善的境界,意志才能坚定,意志坚定了,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了就能逐渐的拥有金刚不动之心,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安定,这叫处于任何环境都不乱其心,这就是找到自己的根本了,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是近道的基本前提。

只要一个人找到了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那么他就就能细细的考察环境的变化,思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谋划周详,逐渐的就能获得自己的智慧。

一旦一个人拥有智慧,那么他慢慢的就知道,事物有开始有变化有终结,有重要的次要的,做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就会知道先抓什么,后抓什么,什么先生成,什么后生成,就距离得道不远了。

我说,你的解释倒是通俗易懂,跟别人解释的不太一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