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黄河生死书 > 第370节

第370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就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天性奔放的一种和谐状态。

和谐状态是什么?

是生物和谐相处,个性奔放的状态。

比如我是一只鸡,那么我就要进行我的使命,叫破黎明。

我是一头牛,那么我就要努力为人民服务。

我是一只母鸭,那么我就要努力下蛋。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物天性都是不同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形态都是不同的,自己玩耍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的样子却差不多呢?

为什么在神话传说中人类最初是一起快乐工作一起修建通天塔并拥有着共同语言但是最后却被分开了?

这神话里面有着怎样的隐喻?

我认为,这神话的隐喻是神在考验我们人类的共同感情基础,那就是人人相爱,当我们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真正的大融合在了一起,我们每个人就都成了神!

那个时候,或许诸神将从天降哦,或许将带领地球文明融入宇宙文明的怀抱哦!

自私自利的人类文明是不会被宇宙文明接纳的!

我们一定要抛去成见,互助互爱。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天才,从来没有什么高人一等,从来都没有什么你牛逼我不牛逼。

每个人之所以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无非自己的兴趣关注点不一样,有人爱着科技,于是走向了科学道路,有人爱音乐,于是走向了音乐道路,有人喜欢与暗黑事件斗智斗勇,于是走向了暗访记者的道路,有人喜欢创造财富,于是走向了经商的道路……

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天性是不同的,但是将天性发展到极致走的道路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来自于个体的知识积累和思想的升华。

我们的思想来自哪里?

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

第二,学校教育

第三,社会氛围

第四,个人阅读

父母行为会影响着个体,随后走向学校教育,这种教育如果不是由源到流的一种大视野教育一定会局限个体思维的发展。

随后个体进入社会,满眼见到的是一些自私自利苦苦钻营的人,每天听到的就是兄弟啊,咱们一起想法挣钱才是正办,文化是虚的。每天听到的就是所谓金钱成功的打鸡血似的成功学洗脑。然后我们个体慢慢的被一种匪夷所思的气息染成了某一种难看的颜色,掉入这种氛围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逃离出来的,是不可能真正释放个人天性的。

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才能真正的找到天性,发展个性,解放思想。

天性与道相通,道以人为本。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物理化学地理这种研究“物”的学问之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在研究人。

无非研究人的思想形成,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优点,人的群体行为,人的从众行为,人的潜意识等等。

所谓的思想政治,社会学无非是在研究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而已。

总而言之,我们人类的学问,在道的方面上概括的话,就是两个方面,研究人,研究物。

所谓知物在于知本,即这物是由什么可被确定的物质构成的,这种物品在人类世界发生着什么作用,这种物品在过去时代对应着什么,在未来时代又会演变成什么等等。

所谓知人在于知性,即找到自己的天性,释放自己的个性。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个性。

性,左边心字旁右边一个生,即心生。

生什么?

生出一股热情,一股力量,一股关爱,一股执著,一份慈悲,一双视众生皆平等的法眼,一双看穿天下邪恶的光明之眼等等等……

当你生出这一个个世间的光明力量之时,你就真正的找到了自己,随后你体内充满了巨大的能量,似乎胸中有了一个小宇宙,这就是天性奔放的状态。

佛家有云,见性成佛,指的就是让你找到你内在的天性。

释迦牟尼就是真正找到了那个内在的自己,关爱众生的自己,才真正的燃烧自己,释放出了巨大的精神魅力,从而收揽了世界精神地图的一部分。

再比如,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其实也是指的性。

就是要让你找到你内心的那个自己,拥有了良知的自己,知道了使命的自己,然后行动起来,这才是知行合一,和我之前所说的言思行合一也差不了多少。

道家是让人找自然之性,这个自然之性不是让你跑进大山里去寻找,而是找到自己自然奔放盛开的天性。

老子本人所具备的潇洒的自然之性,不过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天性而已,所以我们发现他就活的怪自然,怪逍遥。

孔子这家伙找来找去,觉得自己还是扎根世俗,拯救世人比较好玩,于是有什么伦理之性,这个性也不过是他找到的属于他自己的天性。

《中庸》天命章,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意思就是当你找到你自己真正天性之后,将这天性辉煌盛开,开出个小花朵,然后你这个人就与道相通了,与道通,你也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知道了自己的使命,也就会一眼看穿自己的未来道路,也就知道了自己所谓的一生命运,这才是真正的知天命!

如果你仔细发现的话,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很多哲学家、文艺家,思想家、在分享经验的时候,说来说去,最后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性!

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天性的方式和道路虽然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扎根现实生活,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最终找到自己内在的天性,知天性之后,必然生热情生慈悲之情生关爱之情,天性与情相通,是为性情,此情才是真正的情,才是大情,才是利于万物,利于人人的情。

我认为,这个世界的物质建设和文化发展,就要始终围绕物为人用,人为天性所驱,这个中心,才能加快速度进入大同社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