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动漫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67节

第167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又仔细看了下,发现了几个熟人有谭子礼、龚鸣凤、王主事等。其他的人有年轻有年老的,其中就有一位将近六旬,看起来很面生,看着他花白的头发,顾青云认为如果不是他的成绩特别好,官职高的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录取的,毕竟长途跋涉很耗人的精力,再加上还要出考题,除非是在京城主持乡试,那就没问题。

只是京城乡试的主考官要求更高。

“我听说三年前的那批副考官,有人的差事还没结束就有旨意下达,直接外放去外省做学政。”顾青云告诉张修远,不过他自身是不乐意外放的。

张修远微微皱眉,没说话。

顾青云一笑,如今方子茗在杭州做得不错,和上下的关系搞得好,他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方面,等熟悉情况后,就先从诉讼方面着手,剥丝抽茧,解决了几件旧案,在知府衙门算是站住脚。

没过多久,监考的人来了,顾青云看了下,有一个熟人,是翰林院的吴学士另两个是吏部和礼部的官员。

此次考差是由吏部、礼部、翰林院共同举办的,礼部审查考试资格,翰林院出题,吏部派遣官员。

大家回自己的位置做好,等待试卷下发,一边还微微转动脑袋四处打量,颇感新奇。毕竟,他们已离开考场好长时间了,但只要一坐在这里,紧张感就立即涌上心头。

顾青云同样如此,不知为何,他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有点快。

难道是太激动了?还是很怀念?他说不清楚,他看了眼左右,大家的情绪似乎也有点不对劲。比如右边的谭子礼,脊背挺得直直的,整个人流露出昂然的斗志,就是太直了,下巴扬起来,有点不自然。而左边的龚凤鸣,一脸的苦大仇深。

不再看他们,为了转移注意力,顾青云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清水倒入砚台,手持墨条开始慢慢地磨墨。

不久,再看一眼考场,发现大家都是同样的动作,都在磨墨,动作还颇为齐整。

等了一会儿,试卷下发到他这里了。

顾青云忙停止动作,先看试题。

考试时间只有一天,试题不多,只有四书五经各出一道经义题、还有策论、律法、算学、杂文和诗赋,也是各出一道。

这些题型都是乡试要考的,算是考察一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生疏。

顾青云快速看完两道经义题目,还好,经过复习和指导过大儿子的功课,不算陌生。

律法和杂文,都曾在衙门中耳濡目染过,尤其是杂文,有翰林院和户部的锻炼,让他一看到题目就能一挥而就,完全难不倒他。

类似的杂文都不知道写过多少次了。

算学,这是送分题。花费了六七年时间专心研究算学,还出版了两本书,顾青云的算学知识掌握得极为扎实,加上这道题自己第二册的书上有例题,稍微改改数据就成了。于是二话不说,他直接就能把答案写在纸上。

等做完这几道题,再一一誊抄完毕后,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午饭很简单,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骨汤,三个鸡蛋馒头,和以前考殿试时差不多,还是一样的简单和乏味。不过唯一比贡士们好一点的是,他们把热水换成了大骨汤,算是有一点点荤腥味。

这点好意却被大家给无视了,这里的人至少阔别考场三年以上,一般是六年,顾青云自己就是八年,平时在家大伙儿吃的食物不说是山珍海味,起码肉菜是不少的,当然不会觉得感动。

顾青云没在意,这些年来,他家是没缺过肉食,可相对而言,过得还算是较为简朴的。他们家每个月的租金进账和付给下人的月钱、他们家自己的花费几乎是持平的,很少有结余。没办法,家里人多,孩子们处于生长期,偶尔一次头疼受寒,花费就会多起来,小时候的顾永辰还穿过哥哥的旧衣服呢,更别提他们在学业上的花费了,单是每年一家人的笔墨纸砚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至于平时交际应酬的来源都是靠他和简薇的俸禄来维持,所幸他唯一需要“上供”的对象是阮郎中和詹员外郎,其他的同事几乎是有来有往,能相互抵消。

他没有用自己的权力去开源,也不接受黑色收入,家里最大的还是他的炭敬等心照不宣的收入。

当然现在还多了一样,就是他的话本和算学书收入。还有这两年,王家骏家里送来丰厚的节礼。

不过等到他所合伙的船只回来,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的话,那笔钱肯定能赚回更多的利润。

鼻端闻到汤的香气,他暗暗摸了一下肚子,的确是饿了。之前他在翰林院做编修时,还曾经到厨房跟进过殿试的伙食,知道眼前的食物用料是极好的,用的材料都是上等水准,厨师的手艺也还不错。

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把馒头吃完,顾青云想起以前考试的艰难,只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了。回想起这些年的奋斗,虽说不是有很大的成就,可他已经尽力,算是问心无愧。

想到这里,顾青云忍不住露出笑容。

被人监视着去茅厕回来后,顾青云开始写最后的两道题——诗赋和策论。

诗文暂且不理会,顾青云看着那道策论题,嗯,很普通的题目,用两句话总结就是:目前国家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他平时就有收集过这方面的信息,顾青云仔细考虑了会,很快就有了切入点。

他想到如今商贸的红火,夏朝的茶叶、布匹、瓷器等传统的出口商品销售良好,为商人们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如此一来,江南等地的农民就大量种养蚕桑,比起以前种粮食的收入高多了。这不是不好,事实上,如今的布匹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商人们还四处鼓动,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种养蚕桑,所有人都进入他们的纺织坊干活。为此,那片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全职的纺织工人,要不是技术和原料跟不上,布匹的产量肯定比现在增加。

对此,朝中还有大臣忧心忡忡,觉得江南地区的人道德沦丧,一切向着利益看,不安分了。

这些事还轮不到自己操心,顾青云只是想到同年信中所说的事,这几年邻近省市的粮食价格比以前高,大大小小的人都能在这种商贸的盛宴中得到一部分利润,虽然最底层的农民得到的利益很微薄。

眼看着时间快不够用了,顾青云连忙写下自己的策论,他在策论中着重提到了纺织产业要进行技术革新,让纺纱机更加先进,能进一步解放人力,提高生产力。对此,提出的建议是可以向全国的人尤其是匠人用重金悬赏更先进好用的纺纱机。

他隐约记得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改革纺纱机开始的。

顾青云总认为,只要金钱的诱惑更大,这片土地上的人这么聪明,应该会有人能发明出一种更为先进的机器。

除此之外,对于本朝的造船技术,即使已经好到一定程度,他回一趟林溪村也只需一个多月,可十几年过去,船只的技术还是没有明显提高。

写到这里,顾青云又重申自己的海权论,只是相对于殿试的那篇,经过多年的思考,今天的这篇写得更为完善,更适合如今的环境。

洋洋洒洒的,顾青云看着自己写下的两页纸,又看了眼最前面的漏壶,决定还是先誊抄上试卷,最后一首诗留到最后写,免得时间不够用。

不过经过写话本的锻炼,他写字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耳边传来沉重的呼吸声,顾青云侧头不经意看了下,发现是龚凤鸣正在奋笔疾书,四月的天不冷不热,很是舒适,他的额头却布满了一层细细的汗珠。

顾青云皱皱眉,难道今天的试题很难吗?没再多想,他用最快的速度誊抄完这道策论题,再看时间,还剩下不到半个时辰,用来写一首诗,差不多足够了。

经过这些年的锻炼,顾青云写过各种类型的诗句,送过无数篇给别人,其中的质量有好有坏,不过只要没有正式出版过,没有送过给别人,自己还可以再用。

抓耳挠腮,凝思苦想,还有一刻钟考试时间结束,顾青云终于已经写好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