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395节

第395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关键是,从暗暗觉察自己要大难临头,再到张口认错,要散尽家财抵用粮饷的话说出来,崔呈秀实际上的思考时间没有多久。

也就是王洽说完最后那几句谏言的时候,崔呈秀就已经做完了全部的考虑,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王洽之前一直没有吭声,就是在观察崔呈秀。

现在看来,这人能被皇帝一直留着,也的确是在朝堂上有他自己的用处。

无论当年谄媚魏党,成为斗东林急先锋,还是现在这一手散尽家财,都不是一般人能果断出手的。

既然皇帝执意不办崔呈秀,那这篇也就该掀过去了,在这种事上和皇帝硬抬杠,只有那群为了搏名的东林群贤做得出来。

“臣也有愚见,九边所镇,皆为国之要道,不能再出现如今这种无兵可调境地,九边缺兵,要从它地调兵!”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

“如今各地,调何处的兵马充实,才能既不影响地方镇守,又能迅速补充九边的精锐兵力?”

王洽心里早就想好了对策,说道:

“臣以为,福建、浙江、四川、甘肃四省兵马过往战绩不错,民风淳朴,亦是当年戚继光、俞大猷等人选兵之处,可以北调。”

“再令塞北三卫、朝鲜各出兵两万、三万,勒令熊廷弼,增辽军新卒五万,就地募练,编为两营。”

“如此一来,可增扩新军二十四万,每岁增二百五十万!”

“臣问过户部的意思了,再过数月,今年征收的第一批山东盐税就要押运进京,今后仅山东一地的盐税,就足以弥补这二十万新军的粮饷。”

好家伙,这么麻烦才办完的山东新盐法,盐税在自己手里也就经转个来回,还没捂热乎就要直接送出去。

朱由校在心里翻了好几个来回,侧目问道:

“阁老的意思呢?”

魏广微也一直在想考虑,除了增兵扩军,南兵北调以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可想来想去,也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了。

“陛下,臣以为可行。”

到现在为止,满朝文武基本上定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基调。

兵部、户部和孙传庭之间的矛盾虽不算圆满,但总算是解决了,包括王洽和李邦华在内,都认为这仗打到这个份上,无论如何也不能打输了。

打输了,代价太大。

所以满朝文武讨论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意思,难事儿自己来办,西线那边,砸锅卖铁也要让孙传庭继续打下去,不过怎么能打赢,这也要靠他自己。

至于辽东,还是要继续倚靠熊廷弼,朝廷目前腾不出手来应付努尔哈赤。

现在的孙传庭,就是集整个大明朝廷之力,助他把这一仗打完,功过是非留到班师回来再说。

相比之下,熊廷弼则成了被放养的孩子。

朱由校对收复了半年多的辽东那边,现在除了一纸圣旨扔过去几个新的麻烦以外,委实也给不了其它的东西。

想到这里,朱由校属实觉得熊廷弼太难了。

这么久以来,他在辽东独木难支,应付后金的明枪暗箭,还要遭受满朝文武的非议和弹劾。

虽然后边给送去了个洪承畴,可这家伙老奸巨猾,坐在辽东巡抚这个位子上,居然也能两边讨好。

实际上这三年来,洪承畴对熊廷弼在辽事上最大的帮助就是互不限制,一个理政,一个治军。

两人关系谈不上好,却也不是很差。

朱由校斜靠着太和殿上的九龙御座,抚摸着金色龙头,第一次目光变得如此贪婪,皇帝这个位子坐到现在,他已经很难撒手了。

权利的滋味,实在是太过诱人。

“派缇骑出关,一定要将朕的原话带给孙传庭,就说全国这最后一批精锐,朕就交给他了!”

“战策诸事,让他自行定夺!”

闻言,众大臣再度行礼,山呼:

“陛下圣明!”

回到西暖阁,朱由校双眼无神,瘫软在了宝座上,就这么倚靠着,不断大口喘着气,半晌无言。

......

农历九月的朔方北国,早已是天寒地冻的节气。

熊廷弼正站在校场之内,看着亲自遴选出的两千名辽军精锐组成的督战队,信心满满。

督战队的出现,也是熊廷弼参考了孙传庭在大同镇城外为约束各镇军纪的产物。

熊廷弼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可以在辽军常设。

督战队必须选任精锐,还与他的督标营不同。

督标营在战时护卫,督战队则跟在大军之后,一来做最后的底牌,二则是震慑军士,斩杀逃卒,及时遏制颓势,借机反攻。

“杀!杀!杀!”

辽军督战队全员配备着雪亮的军官制式雁翅刀,在雪地中闪烁着数道寒光,极为亮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