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257节

第257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位年过四旬的老年儒生,不知是被众年轻士子触动了哪根神经,一手抚须叹道:

“一帮小娃娃,都在笑什么呢?人各有志嘛!”

“当朝的次辅顾大人,不是也急流勇退,为反对改制自请归乡了?这就是常人难有的气节!”

这老儒生说的,就是阉党大员,当朝的内阁次辅顾秉谦,因为南京改制而自自请归降养老的事。

这件事,当时的确在官场、民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错,确是气节!”

陈明遇吃干净手中的白馍,也不知是认可还是什么意思,他转而放弃这个话题,朝众人笑道:

“诸位赴京以后,便就与我与敦厚兄寻家客栈,高朋满座,各言其志,我等或欲生财进宝,或欲为知州县令,都可畅所欲言嘛!”

“好!”

众人答应几声,顺着官道就朝济宁城里走。

正在这时,后方传来一阵哄闹,他们转头看去,都是震惊异常,只见远处正升起大明龙旗。

御前勇卫营的一队骑兵被刘元斌率领着提前赶到济宁,督促当地官府驱散了路上行人,便于官道两侧列队迎候。

众人互相对视,眼疾手快,抢了个靠前的位置,当即就把赶路赴京的事放在一边,做起了观看的打算。

毕竟,人生在世,除殿试能近距离接触皇帝以外,鲜少有什么其它的机会再能看见。

而且也不是谁都有信心,参加了今秋乡试后,也能在天启四年的会试中脱颖而出,得以参加殿试。

对很多人来说,殿试的举人出身,依旧是遥不可及的至高荣誉,如那名老年儒生,更是伸长了脖子。

他年过四旬,还在参加乡试,他心里明白,殿试被皇帝钦点为举人,这对他来说,也许根本就不可能了。

在各种情绪的议论声中,一身金色甲胄,骑着高头大马的朱由校出现在众人面前。

他凝眸扫视眼前,从陈明遇、冯敦厚一行人身上停留了不足一秒,便就稍紧马缰,当先进了济宁城。

城门处,地方的知府、知州、御史等官员,俱都在列,恭敬的侍候门外,静待大军穿济宁而过。

勇卫营的骑步兵紧随在他们的皇帝身后,虎目不断望向周围人群,浑身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

第三百三十八章:库伦部被灭

济宁城里,比平日更热闹。

除了行脚的商旅和来往士子外,还有外地的秧歌队、舞狮队,戏班子也在城中最为繁华之处摆起了一台戏。

这可不是一般的野台子戏,甚至不是州县府里的那些戏班子,这是山东最出名的聚隆班。

正是听见了天启皇帝返京将要穿济宁而过的消息,聚隆班才是放下了在登莱二府的行程,转而来到济宁。

聚隆班的东家明白得很,天子只是从济宁穿城而过,这济宁城却至少要热闹半个月。

济宁,本就因运河流通而发展成为山东最接近江南的繁华之所,这次朱由校返京,更极大促进了该地的商贸繁盛。

这半个月的济宁,是各种商人和文人骚客的聚集之所,搭台唱戏的收获也远比在其它地方要来的高。

朱由校及身后的一干文臣武将,俱都放缓马速,一手牵着马缰,自济宁的穿城官道走过。

既是享受眼前朝中少见的热闹情景,也是怕伤了沿街嬉闹的孩童。

朱由校的以身作则,让整个队伍中,从御前的管事牌子、内阁重臣,直到一名普通的护驾骑兵,都变得小心翼翼。

众人骑马或走在宽敞的街道中间,也都倍感荣耀。

街道两侧,四镇八村,各州各府,甚至是周遭百里的村镇,尽都一扫而空,百姓们都拎着椅子,早早地赶来占地方。

一是为了见识当今皇帝,二也是为了看聚隆班的大戏。

朱由校单手握着马缰,腰间挎着帝王剑,一进济宁城,居然听见了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的爆竹声。

爆竹声轰雷似的响在耳边,和着锣鼓声、唢呐声,还有城中的车马喧嚣声,买卖吆喝讨价还价声,呼儿唤女声,交汇成一片,直响到朱由校的马前。

由于此前曾有特旨,说沿途御驾经过,百姓、商旅不必行礼等待,都可各自行事。

朱由校见到的,皆是一片正经的民间繁荣景象,和后世教科书上描绘的清末截然不同,他们眼中散发着朝气活力,眼前更是一片的人山人海。

当然,紧张的就属各地官府了。

可是苦了济宁的军政大拿们,这次天启皇帝御驾经过这里,他们连续几日大会小会开着。

不仅要联络卫所驻军,提前清剿匪盗巢穴,更要在当日派出全部官差力量,竭力的维护秩序。

以免有些人进入队列,冲撞了御驾。

来到济宁城最为繁华的中央大街,聚隆班传统意义上的《招财进宝》、《开门见喜》的这类开场戏皆已演过去了。

朱由校来到时,见戏台上正演着《岳飞传》,随即也是一笑。

许是宫廷里的消息流传了出去,自己在宫时喜欢看岳飞的书,听岳飞的戏,这就在民间传开了。

不过这倒也不算什么事,岳飞抗金,正合当下的大明形势,培养一下民间对建夷的仇恨心理,这也是好事。

只这一笑,当地官员就把聚隆班这次的表现记住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