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209节

第209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根据后来发生的农民大暴乱来看,这些朝廷精锐的官军力量,一大部分都流入到流寇那边去了。

为避免这段时间精锐军事力量的迅速流失,卫所制度的取消,在未来的天启三年内,势在必行!

但问题来了,卫所是大明自建立起延续至今的基本军事制度,这样的军事制度如果想要取消,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替代品。

这个替代品是什么?

营兵制!

其实,卫所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军营,不是战时组织,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

朱元璋这样做,的确很适合明初刚刚建国时,大明强敌环伺,四处用兵的局面,可日至眼下,这种制度已经落后了。

营兵制,是最接近现代军营的军事制度!

卫所军屯的形式,直接导致兵将分离。

其后果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武将在军中丧失威信,所以才会发生某地兵变,游击将军前去安抚,反被乱兵吊起射死这种奇葩事。

明初这种军事建设的蓝图,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特别是九边重镇这些地区,临时性的调兵遣将更是家常便饭。

宣德年间,开始针对卫所制度有尝试性的改革,但都是点到即止,很少有太平皇帝肯去碰这种东西。

直到嘉靖年间,卫所制度才收到了第一次冲击。

先是山西、陕西两地总兵变成常设,而后,又将广东、广西、贵州、湖广原本的两名总兵,增设为四名总兵,改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

万历年间,增设总兵于临洮、山海关。

在天启元年,朱由校也曾增设登莱巡抚,专为东江镇提供物资支持,相应的,登莱总兵一职也在几月后登场,这些都阴差阳错造成了军事制度的改变。

其实到现在,经过宣德、嘉靖几代帝王的努力,明代的卫所军事制度,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总兵官已然取代原来都指挥使的地位,成为地方最高武职官员。

“洪永以后,边患日棘,大将之设,遂成常员。镇守权重,都统势轻,卫所精锐,悉从抽选,于是正奇参守之官设而卫所徒存老家之名。”

这种制度一些史籍称之为镇戍镇,但朱由校觉得,这就是经过近百年来的尝试,发现可以代替卫所制度的营兵制。

只不过历史上很可惜。

终明一朝,营兵往往只是用罢即裁,精锐营兵自卫所抽调,战后复归于卫,这只起到了缓和作用,没多久依然会造成这些精锐军事力量的流失。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把嘉靖朝出现的营兵制度加以改善,和后来鞑清的绿营兵制结合,组成一种全新的军事制度。

最后,再把这种营兵,变成如当下卫所一样的全国各地常设军事据点,而不是用罢即裁。

这种崭新的营兵制,将取代现有的卫所制度,将大明的军事实力推上顶峰。

当然,现在朱由校只是有一个构想,还没有成为现实。

卫所在全国各地的数量太多了,这可是个庞然大物,需要找到各种有才能的文臣武将,为自己出谋划策。

一旦轻动,遭遇挫折,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南巡,一是为了打破现有的地方制度,为将来的天灾人祸做足准备,二来,也是在为接下来全国范围内声势浩大的改革造势!

舆论造势!

皇帝亲巡,斩杀贪官污吏,地方上重新洗牌,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针对卫所制度的大改革,朱由校必须要做,当然这肯定也会引起全国范围内的波动,因为裁撤卫所,影响的人太多了。

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多地的暴乱!

但是这些都不算什么,不打破旧有弊端,谈什么新生?

说白了,这次南巡,就是因为朱由校已经利用阉党,在朝堂上“说一不二”,干什么都有一大批人喊着皇帝圣明。

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塑造人设,大行改革。

第二百七十五章:为生民做主

阵阵春风掠过金陵城下绿色的护城河水,皱起层层鱼鳞似的波纹,使得倒影在水中的人影都在轻轻地颤抖。

魏国公徐宏基、抚宁候朱国弼、镇守太监杜升、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衔王永光等人正怀着各异的心思,翘首以盼。

今日一早,众人都得到消息,说是御驾即将抵达南京,要他们准备銮驾,迎接天启皇帝的巡幸。

可是眼下,已日上三竿,却仍未见勇卫营的明黄色旗帜。

天启二年十二月的南京,天气虽已稍微凉爽,但是每当午时、午后的两个时辰之间,依旧闷热难耐。

等了半个时辰,众人都是颇有微词,不断擦拭汗水。

作为相传最受信任的内守备官,杜升自然免不得在这种时候遭受众人的频频侧目。

原因无它,他是当朝权阉的干儿子,皇帝要是改变路程或者时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杜升很无辜,他的确是不知道。

面对众人的指指点点,杜升也只得继续硬着头皮等待下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