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123节

第123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可是京报呢,每个地方就那么一家才有,朝廷既然免费刊行,那就肯定还给了他们别的好处!”

“你以为跑商的都是傻子?”

听这话,那人无话可说,也转瞬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看着对街的人依然远远不绝,也是叹了口气。

这边冷冷清清,可对街那头的聚兴房,却是忙的不可开交。

黄华堂搓着手,心想这一单买卖做的值,从前还从没看过哪家报纸能引这么多人来抢!

这黄华堂和其它被选上的商人一样,必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善于经商,于地方商会有些影响力,这只是其一。

万历四十八年,饷司杨嗣昌曾奏,淮北各府大饥,黄华堂当时就曾带着人去接济难民,设粥棚施粥。

连杨嗣昌的奏疏中还曾提起一次他的名字,说是对官府赈灾的帮助很大。

西南造反,朱由校亲征那次,这个黄华堂又亲自跑到四川,自己出银给官兵运送军粮。

没过多久,朝廷改制京报的消息传出,恰好黄家的聚兴房,是苏州一带有名的报房之一。

没说的,黄华堂又亲自跑到京师,去和王体乾三番两次的商谈,表明了愿意为朝廷办事的心愿。

当然,王体乾也不是吃素的。

这俩人来来回回谈了几回,一个是内廷老太监,一个是商界老油条,都有真正目的,谁还不知道谁呀!

“东家,照这速度,这三千份今天就要发完了…”这时,一名小厮赶来,说话的空当,顺手擦了擦热汗。

“让报房都加快速度,今晚要加印三百份出来。”

小厮闻言,张大了嘴巴,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三百份?抄得再快也抄不完啊!”

原来因为京报以前不受重视,直到现在,大部分的报房还是以抄写为主。

黄华堂闻言,细细思索片刻,道:“去找聚隆房的赵东家,就说我要买印刷雕版!”

看着小厮离开,黄华堂脸色微微变得难看。

按照这个速度,手抄京报是不行了,还是要用雕版印刷,可是苏州没有雕版,制作一个新的雕版,最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

聚隆房是老字号,倒是有一个旧的印刷雕版。

看来,得让这姓赵的狠宰一手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银川驿卒李鸿基

哄哄人流,苏州一家酒楼的雅间之中。

一名穿着灰色绸袍的中年商人,背着手站在二楼栏杆边上,眺望苏州城的熙熙攘攘。

“黄东家来的早啊!”

一道浑厚的声音传入,听见话,黄华堂身子微颤,旋即,轻笑说道:

“谁不知道这苏州府第一家报房是你们聚隆号,赵东家可是贵客,旁人想见一面都难,能不上心吗?”

赵让默默听他说着,找了个位子坐下,静待下文。

感受到身后人端详的目光,黄华堂转过身来,站定未动,道:

“你聚隆是老字号,有现成的老雕版,这次就开门见山吧,要多少银子?”

“多少银子?”赵让好像听见什么十分好笑的事,抛开目光,玩味地道:

“黄华堂啊黄华堂,你也太小看我了。”

“那你想要怎么样?”

说话间,黄华堂心中腾起一抹不祥的预感。

赵让思索片刻,回道:

“今天是个大日子,不仅苏州一府,全国各处都在进行京报改制,没有先准备好雕版就揽了这么个硬瓷器,这不像你的风格啊。”

“黄华堂、不是我说你,你也是有头有面的大商人了,怎么能让我逮到这个机会呢?”

说着,他冷笑一声,复以反问的口气道:

“你觉得,我是能用个几千两银子就随随便便能打发的人么?”

黄华堂缄默,望向他一副得意洋洋的面孔,脑海里细细思忖所能接受的最低条件,轻笑一声,道:

“看来我还是把你赵东家想简单了…”

“说吧,什么条件。”

“聪明人说话,就是快人快语,那行——”

赵让将一只脚搭在另一副椅子上,大马金刀的为自己续了一满杯碧螺春,掰开了三根手指头,道:

“我要你这个数的利润。”

黄华堂眉头微蹙:“三成,太多了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