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14节

第14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要时刻担忧自己的小命。

老魏说实话虽然得力,但毕竟分身乏术,历史上天启落水而死尽管没有他一份,但一个护主不力是跑不了的。

为了自身安危,朱由校需要内宫有另外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管控。

这个人朱由校还没有想好,但西李和郑贵妃是不可能的。

辽东方面,朱由校只能倚重熊廷弼,希望他现在开始搞还来得及,不然一旦辽阳、沈阳失陷,建奴也就彻底做大了。

五日以前,朱由校向魏忠贤提及一事,矿监到底该不该再设。

话虽如此问,朱由校自然明白矿监是该设的,可问题是现在的朝政情况,不是自己说再设就能再设的。

魏忠贤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该”还是“不该”,他只是推荐了一个人,说此人是人才,可解圣忧。

他推荐的人才,叫王在晋。

朱由校这两天一直都在回忆,这王在晋究竟是何许人也,老魏不会自找苦吃,没点真正的能耐,也不会推他上来。

王在晋,河南浚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

魏忠贤向朱由校推荐时,王在晋正以南京兵部侍郎衔督运京杭河道,颇为江南士子所诟病。

这个被江南士子所诟病,才是朱由校重点关注的地方,王在晋督运河道,肯定是干了点什么“好事”,才会被士子们私下痛恨。

魏忠贤推荐他上来,不出意外肯定是他们二人事先已经通过气了。

朱由校知道,魏忠贤一直在找机会把他的党羽安排进朝局,自己这么一问,早就勾搭好的王在晋也就顺理成章的出场了。

此番朱由校召刘侨、魏忠贤和王在晋入宫,是要商量一件东林党人极不愿意见到的大事。

第二十章:召见王在晋

“王在晋。”

朱由校手上拿着内廷刚刚沏好的杭州龙井,手指不断敲打在茶杯上,口中毫无感情的说了一句。

底下的王在晋低眉顺眼的向上看了一眼,发现朱由校正闭着眼睛品茶,忙道:

“臣、臣在。”

朱由校轻轻“嗯”了一声,不知对茶还是对人。

“魏忠贤向朕推荐你,朕倒想听听你对朝廷开源节流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说着,朱由校在卧榻上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将茶杯放下,从一旁拿起三国开始一页页的翻看。

见皇帝不再想喝茶,魏忠贤赶紧向门外一挥手,打了个眼色。

这边偏殿,三名司礼太监迈着小碎步走入西暖阁,一个奉茶而去,一个端上了一碗养气补血的枣茶,最后那个则是将一把椅子轻轻放在暖阁。

朱由校示意他起身,眼神仍不离手中那本三国。

待王在晋起身坐在椅子上,魏忠贤也就不再趴着,上前两步,站在朱由校身后,向前者打了个眼色。

王在晋没想到皇帝一上来就会开门见山的问这个,脑海中整理了下思路,小心翼翼道:“若朝廷要开源节流,首先要保障民生。”

“为何?”见朱由校没有吭声,魏忠贤轻声问。

王在晋顺势说道:“开源节流的根本,还是在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只有百姓活得下去,他们才会去考虑发展生产。”

“百姓恢复工、农生产,如此,大明才能富强,所谓‘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便是这个道理。”

“荀子·富国说: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听到这里,朱由校呵呵一笑,拿起枣茶浅尝一口便即放下,忽又问道:“具体如何实施?”

听到这话,王在晋心中兴奋。

皇帝这番话问出来,说明就是听进去自己方才所言,有戏!

他片刻不敢耽搁,忙道:

“想要具体实施,朝廷首先要有控制力,眼下厂卫刚刚起任,在京畿的影响大不如前,此处,需得仰仗魏公公。”

“其次,我大明国内资源有限,盐铁茶马矿,皆是暴利,这些早被各地商人瓜分,皇上需要将之收回。”

“是否需要清丈田亩?”刘侨听的一脸懵逼,随口问道。

王在晋连连摇头:“不可!首先清丈田亩,势必会引起各地乡绅不满!“

“臣建议,朝廷开源节流第一步,是要查到如今京畿各处,百姓手中到底有没有余粮,或是到底有多少余粮。“

“除此之外,各部院有司存银,太仓粮储,此为国本,皇上不可不查,需要尽在掌握才是。”

“臣建议先在京畿等处实施,以观成效!”

话音落地,朱由校一声没吭,手中拿着的三国也是突然掉到地上,吓得暖阁众人纷纷伏跪。

“嗒、嗒、嗒...”

朱由校的指甲敲打在桌案上,良久,才是拿起微凉的枣茶轻抿一口,淡淡说道:“魏忠贤,拟旨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