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我教的纨绔篡位后 > 第116节

第116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最终来到了蜀州。

李善识最看不惯这些事情。他不在乎自己的政绩,将流民容纳了进来。

沈清容听闻消息,对李善识道:“这些流民我愿意处置,可否先从李大人手中借些钱粮?”

粮食自然是保住流民性命,钱财则充当奖赏。

蜀州虽然安定,但周遭山林密布,发展大都局限在平原和低谷地区。沈清容将流民分作两类,一类力气大、长得结实的负责开荒种地、采集石材,另一类体型瘦弱、头脑灵活的,负责建造房屋,并将开垦出来的木头进行加工,借着他的名头运往南疆与大理进行交易。

大理不缺粮食。而为了应对战事、制造攻城器械,他们对木头和石材需求量极大。他们用多余的木头石材换他们的粮食和财富,没过多久,沈清容便把从李善识手中借来的钱粮偿清,甚至还多收获了好几倍。

这些事情他交给扶松负责。为了调查民情,他偶尔装成平民去打探情况。众人皆不知沈清容的身份,聚在一起闲聊时,还曾鬼鬼祟祟议论:“听说了吗?蜀州好像来了几位大人物,是当年沈将军带的‘那些’人。”

流民们有不少是经历过两朝的中年人,一提沈将军,立马知道是在说天锋军,纷纷凑成堆压低声,“是真的吗?”

“唉,都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也不知道流言是真是假。但有这么个希望,总比没有要强。”

众人纷纷叹息。有一人声音低沉道:“他们都以为我们是因为水灾才成的流民。可即便没有那水灾,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每年一打仗,收税就要提高。北疆好不容易平定下来,上面却说要囤粮,赋税半点没见减少。”

“就在水灾前一年,我媳妇生了病,正想要抽出些钱给她治,官吏就堵在门口,说不交税就要赶我们离开北方。她说自己只是得了风寒,能扛过去,让我拿钱交税。我不肯,她就背着我偷偷交了所有的钱。”

“那后来呢?”

“后来她没扛过去,留了一个半岁大的孩子,也被饿死了。”

听者无不感慨。

另一人却嗤笑,“这些啊,都比不过我们村里。水灾之后,大家都没得吃的,把山上的野狗都快吃光了。最后村里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没了办法,听说哪一家的人快要饿死了,就成片成片蹲在他们家门外。等他们一咽气,整个村的人都去抢着吃。”

这话引得流民们倒吸凉气,更有甚者怒道:“吃人?你们还有良心吗?”

“良心能当饭吗?”那人反驳着,“你不吃人,就要被饿死,就要被别人吃!横竖都是死,能多活一日算一日。”

“......”

沈清容静默地听着。

“你们说,他们忽然冒出来,是不是要出什么大事了?”流民继续低声讨论,“我听闻是南疆的一位大人物复出了。现在南疆这么乱,乱世出枭雄,该不会真的......”

他没有听完,对扶松道:“替我照顾好他们。”

待流民们开垦出一定的地盘、有了居所之后,扶松就安排他们种地,靠着石料继续同大理交易赚取钱财。

钱财和屯粮慢慢丰富起来。

剩下的,就是兵力了。

沈清容主动联系到了天锋军将领:“现在最好的办法,不是让大家聚拢在一处,而是想办法去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百姓取得联系。行伍出身的兵士虽占少数,可若将百姓凝聚起来,力量不见得比天锋军弱。”

由此,天锋军以三十人为一队,奔往西边、南边的不同州县,并试图与楚州的残部取得联系。

当年天锋军解散之后,曾有一人在兵部中混迹成了高官,作为重要支援潜伏在兵部中。天锋军首领与那人重获联系,借着权势,将一些能力强、关系稳固的兵士安排在各地民兵之中。

天锋军出来的人功夫不会差。

这些人很快在民兵中崭露头角,混迹成了哨长甚至总长。

另一队与沈成业熟络的,借着刘承望升任之际,西去关州,与当年的关州太守重获联系。

原本留在南疆的兵士,则被他差遣了一半从不同地方北上,同四夫人的军队会合。

最终,铁板一块的天锋军,被沈清容分成了细沙,潜伏散步在了各处。

沈清容也没闲着。

他又换了一个假身份应征入伍,在队伍中培养着自己的势力。

但是,圣上身边不缺耳聪目慧的鹰隼。

天锋军的动作极快,可不代表没风浪。市井中的流言很快被圣上的眼线捕捉到,并带回了朝廷之中。

圣上大为重视,隔日便下谕旨,遣人前往蜀州,查探到底是怎么回事。

郑祥吉左手握着控诉张公子的上书,右手压着调查蜀州的谕旨,看向黎云书,“选一个吧。”

黎云书在两者间权衡。

对于去蜀州到底要调查什么,谕旨说得很模糊,她也不明白圣上的意图。

而另一方面,她若想肃清朝堂,光靠一人是不够的,得多结交些正直之辈。张家是个清廉之家,又身处兵部。倘或能够同他们取得联系,想必会助益颇多。

于是她道:“我与那姑娘有一面之缘,张公子的案子就给我吧。”

郑祥吉微不可查地松了口气。黎云书瞧出他的情绪,打趣般侧首:“大人是不想我去蜀州?害怕我走了,案子没人办?”

“......滚远点更好。”

郑祥吉冷脸抛下这句话,带着蜀州诉状去找另一个新上任的员外干活了。

其实郑祥吉确实这么想,但他不愿说。

黎云书虽身在蜀州清吏司,刑部的其他案子却没少办。她来了之后,整个刑部的效率都提高了许多,蜀州清吏司更是因她被圣上屡屡赞扬,得了不少奖赏。

何况她做事靠谱,连审问犯人的功夫都深得郑祥吉“真传”,案子交给她,郑祥吉能放一百个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