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再世权臣 > 第281节

第281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事情演变到这个局面,身为皇帝,再不发句话表明态度,就说不过去了。

景隆帝长叹口气,说:“朕……头疼得紧,望诸卿体谅。先退朝罢。”

“体谅”二字,是皇帝对群臣释放出的前所未有的示弱信号,也像一支强心针,扎进了“易储派”的血管里。

一名御史大声疾呼:“既是大事,一拖再拖,何时能解决?望皇上早下决断,以免重蹈前朝覆辙!”

这里的“前朝”是个泛指,指那些因为没有及时确立太子、或是立太子时摇摆不定的皇帝,最后导致天家兄弟阋墙、朝堂人心背离的恶果。

此言大失臣礼,有逼君之嫌,连久经风雨的蓝喜蓝公公,听得脸色都绿了。

但说话的是御史。言官特有的“谏诤封驳、以匡人君”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在御前直言不讳。

景隆帝的脸色极为难看,吩咐左右锦衣卫,将这个冒犯龙颜的御史廷杖三十,随即起身离座,拂袖而去。

蓝喜趁机宣布“退朝”,追着御驾去了。

奉天门广场上,意犹未尽的朝臣们迟迟不散。

“易储派”们当场商议决定——这次绝不能就这么不了了之,得拿出点决心毅力,把这事儿定下来。况且像今上这样素来极有主见的皇帝,对待此事的态度却显得暧昧不明,可见内心深处未必没有“废太子”的意愿,只是过不了父子情分这道坎儿。他们得帮皇帝,把这个坎儿给过了!

于是,他们一边赶到午门前的金水桥旁,拦住想要回家的朝臣们,劝说众臣回来集合;一边将那名被廷杖打得血肉模糊的御史,平放在广场台阶下,抚身大哭,抢地而呼:“言官怀忠义而谏君王,何以遭此重惩!”

由焦阳与王千禾带头,数十名官员跪成一片,悲泣声连绵不绝,个个泪洒衣襟,呼求皇上明辨善恶忠奸,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

不知是受这股气氛感染,还是有些官员本就摇摆不定或是握注待投,眼见“易储派”气势如虹,担心皇帝一旦被说服,下旨废太子,他们这些两头不靠的什么也捞不到。

慢慢地,加入哭谏队伍的官员越来越多,最后乌泱泱一片人头,足足有百余个,就连当日朝会上轮值的锦衣卫过来赶人,也赶不走。

官员们哭天抢地不肯离开,锦衣卫未得皇命,不敢擅自使用暴力驱赶,除了劝离只能劝离。

如此跪哭了一个时辰,不少人哭得声音嘶哑,几近虚脱。有文官跪伏着爬上玉阶,膝行至奉天门的廊下,苦求皇帝出面听取臣子们的谏言,不要闭门不见。

另一些文官纷纷效仿,玉阶上红印斑斑,皆是膝盖磨破后染出的血迹,奉天门朱漆划痕道道,皆是指甲掀翻后留下的血痕。

群臣哀号恸哭之声,回荡在奉天门广场上空,竟然穿透宫门朱墙,传到了在文华殿就近休息的皇帝耳中。

这简直是把皇帝架在火堆上烤。

若是苏晏在场,必会跳出来再一次痛骂他们:“群体歇斯底里!大型道德绑架!”无奈此刻人远在南京。

日晷从辰时走到了巳时,广场上的哭谏声依然不断,跪地不起的官员们,终于远远看见了从宫门内走出的蓝喜的身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司礼监太监就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蓝喜的出现,让这些“易储派”看见了胜利到来前的曙光。

蓝喜不远不近地站在人群外,尖声道:“传陛下口谕——‘太子虽有过失,然父子之情乃是人伦,诸卿何以逼朕至此。都散了罢!三日后朕再给诸卿一个答复。’”

在场臣子们反复琢磨皇帝的回复,意识到这番话的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父子之情乃是人伦”,而是“太子虽有过失”。

前者再深厚,也会因猜疑、疏离与形势所逼而消磨殆尽;而后者,才是皇帝心底的那根刺,哪怕再小再细,也会扎得他日渐疼痛,最终不得不拔除。

“易储派”们满是泪水的脸上放出了激动的容光。

有人小声问:“既然皇上答应吾等,三日后给出答复,要不……就先散了罢?”

焦阳与王千禾同时转头,盯向说话那人。

那人一凛,不敢再吭声。

焦阳起身,朝蓝喜拱手:“并非臣等不识礼数,对皇上不敬,正是因为忠于君、忧于国,才迫切希望皇上不受奸人蒙蔽,早日拿出决断。皇上素来果决,唯独此事拖泥带水,臣等再等三日无妨,只怕皇上因此又心生犹豫。”

蓝喜甩了甩拂尘,叹气道:“皇爷也很为难啊。”

焦阳道:“别的我也不再多说,请蓝公公代我问皇爷一声——既然下不了决心,是否立刻下诏,召太子回朝?”

蓝喜微微变了一下脸色。

这个细微的表情被焦阳等人捕捉到,更是确定了:皇帝的确不愿意召太子回朝,只因往日父子情分一丝尚存,一时不忍废之。

“有劳上公。”焦阳躬身拱手,低姿态地说。

蓝喜拱手还礼,转身走了。

于是群臣继续跪着,将日晷的长针从巳时跪倒了午时,仍坚持不肯散去。

蓝喜带着一队內侍,再次出现在了奉天门的外廊上,手中捧着个木盘。他走到焦阳与王千禾面前,将盘中叠起来的帛书递给他们。

焦阳与王千禾打开帛书一看,上面一片空白。

“皇爷说了,那么多请求易储的奏疏,他看不过来,也不耐烦看。因此着诸位大人言简意赅地写一篇,要能说服朝堂上其他大臣、能说服天下百姓的,以免到时朝野非议。另外,请所有坚持易储的大人们在此书上签名,以示人心所向,并非朕一意孤行。”

这是……让他们草拟废太子的诏书啊!焦阳的眼睛亮了——由此可见,皇上最在乎的是什么?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朝臣们的意愿,而是自己那近乎完美的圣誉清名!

就像李乘风六次请辞,皇上才放他离开一样,眼下就需要这么一场跪门极谏,好证明皇帝依然慈爱、宽仁,是太子实在不得天命与人心,导致天怒人怨,这才遭至废黜的下场!

在这瞬间,焦阁老如同醍醐灌顶,彻底明白了皇帝的用心。

他接过內侍手中的笔墨,大声道:“我来写!”

焦阳翰林出身,文辞辩丽横肆,下笔洋洋洒洒,顷刻成就一篇无可挑剔的文章,与其说是请愿书,不如说是檄文,字字句句把太子打进了“善无微而不背,恶无大而不及”的万丈深渊。

末了,他不乏得意地吹了吹墨,在下方首位签上自己的大名。

帛书放在案上,官员们排队签名,有的毫不犹豫地立刻签了;有的犹豫不决地还是签了;有的临下笔前又反悔,一脸羞愧地掩面而走,被身后的同僚骂成狗也不敢回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