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再世权臣 > 第206节

第206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二、三段“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好似夕阳落尽,空山悬起了一轮银月,江风习习卷动岸芷汀兰,幽香与月色一同

映照在水面,波光摇曳,层迭恍惚。

周围听众不由自主地屏息,唯恐呼吸太重,吹散了暗香,吹碎了月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宽阔而渺远的景色于第五段“水深云际”中油然而生。琵琶声渐快,犹如江面白帆点点;洞箫悠长,由远而近,是越发清晰的渔歌,逐浪而来。

紧接着琵琶扫轮而奏,恰似渔舟破水,桨橹齐下,浪花飞溅,掀起千雪拍岸,激动人心。旋律层层推进,在第九段“欸乃归舟”中,全曲进入高潮。

达到情绪的顶峰后,乐音戛然而止,又回归了柔婉细腻的意境。花枝弄影,波心荡月,轻舟渐渐消失于水天交界,春江的夜空静谧而安详。飘渺悠长的尾声,使得听众成了流连忘返的游人,沉醉在这春江花月夜中不愿醒来……

一曲终了,乐师长出一口气,抬袖擦拭额角细汗。

弹奏琵琶的女乐见众人毫无反应,嗫嚅道:“这曲子旋律多变,移易音区、换头合尾,更兼水波、桨橹等拟声,奴家生怕一个弹不好,毁了如此精妙的曲谱,故而有些紧张,指上也生涩了许多,还望诸位大人莫怪。”

“……好曲子啊!”人群中爆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

“真真的好曲子!如清丽闲雅的山水长卷,意境悠远,引人入胜。”

“光是琵琶与洞箫合奏,略显单薄,若再加上其他器乐,便能于清雅中更添气度。此曲稍加丰润,可堪传世!”

“融入唱词,想必又是一番新光景。”

“边大人,原来这般曲子,在你们太常寺被称为俗乐?”

“倘若这是俗乐,那我等听得如痴如醉的,岂不是比之更俗的俗人?”

边月羞得满面通红,没好意思多看苏晏一眼,更无颜面君,向御座伏地道:“是臣孤陋寡闻,对苏大人的佳作出言轻率,贻笑大方了……”

“边大人谬矣,《春江花月夜》并非本官所作,乃是偶闻记之。”苏晏再次强调。

边月扭头问:“那么请问作曲者是谁?”

苏晏讷讷地说不出名字,心道:这是经典中的经典,两百多年来层层加工、步步演变,光是曲名都换了好几轮了,我哪里知道作者是哪位……算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吧?

边月叹息:“苏大人越是虚怀若谷,就越是凸显本官之前嘴脸傲慢……本官受教了,此后定当谨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苏晏辩白:“真不是我作的!我只是个历史的搬运工……”

哪里有人信,他的后半句淹没在如潮的赞叹中。

皇帝起身走下御座,众官员当即收声敛行,退回队列里去。皇帝走到乐师面前,亲手拿起曲谱本子,含笑对苏晏说道:“爱卿这份寿礼,深得朕心,朕要赏赐于你。回头散朝后,来养心殿领赏。”

苏晏对赏赐相当感兴趣,但不知为何,皇帝唇角的笑意竟令他心里有些莫名地发毛,只能低头拱手:“臣领旨谢恩。”

皇帝将曲谱收入袖中,转身走回玉阶上,问:“寿礼都送完了?送完就散了罢,万寿节按例休沐三日。二月十七再上朝。”

蓝喜被这话提醒,左右顾盼后,碎步走到皇帝身边,低声禀道:“太子殿下还未到。”

皇帝看了看天色:“这都快午时了,他还没来,看来是不打算来了。”

苏晏心悸了一下,觉得不对劲——如此重要的日子,朱贺霖为何没有到场?莫说身为太子,只身为儿子也不可能不给父亲祝寿啊!定是出了什么意外,把他绊住了……

此举万一被人抓住把柄,攻讦他目无君父,不臣不孝,那就麻烦了!

苏晏很是焦急,就想着早点散场,自己好去东宫找太子,若是不在宫里就去宫外市集上找,一定要让他赶在入夜前回来祝寿,哪怕私下磕几个头也好。

正在此时,一名內侍急匆匆小跑入殿,连礼仪都顾不上了,扑通往御前一跪,喘气禀道:“皇爷,皇爷,小爷出事了……不是,是灾民出事了……”

景隆帝皱眉,沉声道:“说清楚到底是谁出事,出了什么事!”

第217章 刀口日亡天下

那內侍战战兢兢伏身,将事情一一道来。

原来就在今晨,义膳局施粥后不过半个时辰,灾民们就出现了大面积的呕吐、腹泻乃至发热抽搐,个别症状严重的昏迷濒死。义善局是由太子牵头户部与兵马司,为了赈灾临时成立的,太子听闻此事后,当即出宫去了现场。

病倒的灾民数百之计,医师没有足够的人手进行救治,现场哭声与呻吟声响成一片。太子带着侍卫队伍到场时,有人叫了声“他是赈灾总理”,于是灾民们纷纷涌上前,攀扯马身求他救命。

东宫侍卫唯恐混乱中伤及太子,阻拦隔离时误伤了几人,于是灾民们的情绪更加激动。其他几处安置点的灾民听闻后也都冲了过来要说法,太子被围在恐慌愤怒的人群中,如陷沸汤。

其中一名侍卫匆匆赶回皇宫上报,当值的內侍知道事态紧急,不得已进殿禀报,冲撞了皇帝的贺寿礼。

景隆帝霍然起身,忖立片刻,又缓缓坐回龙椅,皱眉露出不快之色,说道:“太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倘若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还能指望他什么?”

看样子,是不想管这事了,看太子如何摆平。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带着诸多复杂神色窃窃私语。内阁辅臣杨亭率先站出来,劝皇帝以太子安危为重,派兵前去镇抚乱民。皇帝沉默不应。

见此情景,便有几名朝臣出列,颂扬皇帝对太子的磨砺与考验乃是琢玉之举,十分圣明,反过来劝杨亭不可因妇人之仁,耽误了太子殿下的历练。

杨亭则反驳,琢玉也得用相应的工具,要控制好力道,否则就是碎玉了,坚持请皇帝下旨。

景隆帝冷淡地道:“万寿圣节,普天同庆百官献礼,太子献给朕的寿礼却是一场民乱,怎么,还要朕亲自领兵前去接收么?”

杨亭被反问得无言以对,只能以太子太傅的身份,替太子向皇帝谢罪,同时再次恳求皇帝以父子情分为重。

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说太子行事鲁莽,激发民变;有说太子生性机敏,相信他能处理好;有说事发蹊跷,灾民中有人借机生乱,须得派兵镇压;有说百姓先灾后病,如雪上加霜,得着紧征召大夫前去医治……

苏晏默默旁观,发现无论众臣各自是什么意见,从立场上隐隐分成了两派。

说来太子以前因为贪玩厌学,没少挨文官与言官们的骂,但昔日那般情况,与眼下显露出的苗头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平日里与卫家走得近的那些官员,如今更是从皇帝的当下表现中汲取了力量似的,一个个话中有话,对太子的态度与其说是“谏过”,不如说是“攻伐”。

最后还是因为身体不适,提前回文渊阁休息的首辅李乘风闻讯赶来,在大殿上直接问皇帝:“万一太子殿下有失,陛下过了气头之后,可会后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