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太子养歪攻略 > 第106节

第106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说起来,刘据住到了谨欢那里,可至少还在一个皇宫里呢,朝阳宫距离椒房殿也不是很远。而平阳和儿子呢?都不住在一个地方,一旬也不定见上一次面呢,毕竟平阳还得顾虑到现任老公不是。

平阳拿刘据说事,卫子夫就用曹襄来回敬她,两人半斤对八两,也算是正正好了。

平阳怒发冲冠,可是卫子夫还是眉不抬眼不跳的,甚至还有闲心着人给自己重新泡了杯茶。“殿下这是说得什么话,我胆子不大,也不禁吓唬,只是听陛下的话罢了。”卫子夫绵里藏针回应道。

在她面前摆什么威风呢,有意见,跟刘彻提去啊!

早在看清楚刘彻对二人的态度,刘据又被送去谨欢那里之后,卫子夫就摆正了自己的态度。她知道,她在这宫里看似高贵,实则比起刘家那些人,她是最不堪一击的一个。她之所以能一路走到今天的地位,除开别的因素,不就是因为她听话嘛?

既然陛下对定国长公主更好,那么她也自然要摆明自己的态度。至于说平阳是她的旧主?呵呵,这些年她仗着这个捞的好处也该够了吧。再说了,当年她入宫之后一年无宠,怎么也不见得平阳助她一臂呢,若非……等到她生下据儿,被封皇后,倒是知道来讨要好处了,晚了。

那位殿下摆明了不待见她的这个亲姐,皇帝又是个拉偏架,偏心眼儿到没眼看的,为了据儿好,她该怎么做,这一点,卫子夫早就想通了。

谨欢可不知道椒房殿里的明争暗斗,她正教导刘据识字呢。

要说刘据这孩子,真是跟他爹妈都不咋像,哦,脸还是像的,不像都不是亲生的了呀。

可是这性格嘛,也着实太过于温吞水了一点。不过没关系,扶苏那样的软糯小白兔她都给掰成了钢牙兔,再来一回,她保管能养出一只成功的黑心黑肺黑肚肠的小狐狸来。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养出一只黑心狐狸,第一步,选好启蒙读物。

什么《楚辞》《诗经》,都先闪一边儿去,这是日后装逼要学的,至于现在,最好的启蒙读物,必须是《孙子兵法》和《韩非子》啊!

刘彻看到桌上摊着的书本,险些没绷住脸上的表情,圆瞪着眼不解问道:“姐,这是你自己看的?”

谨欢嫌弃地瞥了刘彻一眼,“我看这玩意儿干啥啊!”

平时娱乐就是看韩非手撕各家的是嬴政,又不是她。她要是想拿韩非找乐子,直接上去摸两把小脸就好了嘛,还能顺带着看敢怒不敢言,气得团团转的李斯呢。

“那这是给据儿看得?”刘彻觉得他要疯。

第179章 大汉长青

自从元光元年, 刘彻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献上《天人三策》,刘彻随后采纳了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方案,君权,神权,父权, 夫权被进一步强化,而这同时也意味着, 女性的权利进一步的被弱化和缩小。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陛下,这到底是为了这大汉江山好呢, 还是为了儒家好呢, 又或者说, 这是为了他董仲舒好?”谨欢嘴角含笑, 轻飘飘问道。

刘彻心下一凛,扯了扯嘴角道:“阿姐既然问出这话, 心中应该也明白才是。”

是,这个办法, 固然使得董仲舒扬名天下,受尽了儒生爱戴,但是最终的受益者, 仍旧是皇帝,仍旧是汉室。

经历了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董仲舒提出的方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君权,既顺应了政治思想的发展形势,又固化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就目前的形势来说,是绝对的利大于弊的。

当然了,明面上采用了董仲舒的提案,并不代表刘彻本人会尊崇儒家。

一本《韩非子》流传千古,直到清朝,依旧是皇子们的重要启蒙书。由此就可以知道,对于皇族来说,儒家只是他们披着的一层外衣,而内里,他们遵循的依旧是法家。刘彻也是如此。

就像现在,谨欢拿《韩非子》给刘据启蒙,刘彻完全不觉得有问题,他疯狂的点只是在于,这么大点的豆丁,他听得懂《韩非子》吗?阿姐,揠苗助长也不是这么拔的呀,他连字都尚且还不识得,又怎么能解其中真味呢。

谨欢点头:“诚然,如陛下所言,就现在的形势而言,儒家的确是上上之选,可是陛下有没有想过,百年之后呢,千载之后呢?若是大汉得天之幸,远超周朝,得以绵延千年,到那时,这儒家,还适用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然还是适用的。但是这样的适用,却是以扼杀了其他思想的可能性为代价,以扼杀了其他人的自由为代价。这些人,死守着三纲五常,死咬着三从四德,努力排除异己,直到百家消亡凋敝,唯剩儒家独尊。

“自高祖册封孔腾为奉祀君,如今陛下又独尊儒术,我在赶路的时候听闻,孔家,已然成了天下间文人的圣地,若是长此以往,则朝廷皆是孔圣弟子,何来天子门生?”不管是大清还是大秦,儒家的影响都没那么大,尤其是在大秦的时候,百家争鸣,便是儒家势大,政事之上亦有法家抗衡,再有兵家掌兵事,墨家司百工,农事知农事等等等等,各得其所,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制衡。这在谨欢看来,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各家争鸣,则权集于君,与这独尊儒术相比,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吧。”

要谨欢自己说,她其实没那么明白,只是一直以来嬴政都是这么做的罢了。她司空见惯,此时自然张口就来。

刘彻被她这番话所震,但是真正关键的四个字,却还是“天子门生”。

“阿姐,你说天子门生,为何意?”

当皇帝的,一般都对这些词比较敏感,哪怕谨欢就是一带而过,刘彻依然抓取到了他所认为最重要的信息。

谨欢默默笑了笑,“自然就是陛下的门生啦。”她嘴上说得轻巧,心里实则已经哀嚎起来了。

要是皇帝真的信了她的邪,跳过九品中正直接玩科举,那,那——那也不是不可以嘛,就是现在还没啥实行的条件罢了。

要说现在的选官制度吧,仨字,“察举制”。啥意思呢,就是地方上推荐人才,然后这人才到中央来考个试,觉得你可以了,那就行,给你个官儿当去吧。但是这个制度之下,考试什么的,只是个辅助功能,真正重要的,还是这个“举”,说白了,就是得刷到好名声,找到人推荐你,有人推荐了,那基本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只是这样的制度要是真格儿论起来,其实是很荒谬的。并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品行好,孝顺父母,就能断定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官吧,要真是这样,那这世界上的好官儿可真不少。品行和能力,这根本就是两码子的事儿。

然而现在的大背景就是这样,要不然当初刘彻干嘛对着天下人下诏求贤问策,尽管谨欢认为这么招回来的董仲舒就是个麻烦,但是不可否认,这厮还是有本事的。

只可惜,公主殿下不喜欢啊!

甭管你有天大的本事,姑奶奶就是看你不顺眼,爱咋咋地吧!

“我前些年因缘际会倒是搜罗了不少好东西,前两天刚刚整理好,若是陛下有兴趣,不妨看看?”谨欢刻意岔开了话题。

科举制是一件长时间的拉锯战,甚至于当年隋朝的灭亡,跟这个也不无关系。大兴科举,影响到的必然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原本他们碗里的肉被皇帝分给寒门子弟了,他们能忍,那肯定得翻桌子啊。

虽说现在没啥能够抗衡的大士族,毕竟南北世家,五姓七望什么的,那都是以后的事,可是现行的条件依旧还不是那么足够,还是要慢慢来的。

刘彻见谨欢刻意岔开话题,也就不再追问,反正到了合适的时候,阿姐总是会告诉他的。既然阿姐说了好东西要给他看,那他就去看看吧。

“在隔壁书房,白露,去替陛下准备一二。”白露屈膝行礼,领着刘彻过去了。

谨欢轻轻呼出一口气,拍了拍胸口,自我反省到:“步子不能跨太快,会扯着蛋的。”

“蛋,蛋,蛋!”炕上被忽视的小半天的刘据听到了“蛋”这个字,顿时就重复了起来。

谨欢把明显圆润了许多的小家伙抱进怀里,顺便还颠了两下,“哟,听到蛋激动啦?”

“唔嗯,蛋蛋,好吃。”刘据宝宝点了点小脑袋,嘴角已经有了可疑的水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