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明朝]科学发展观 > 第135节

第135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可是如果……这些巨头想要发展的越大,就越要分更多的钱给更多的人呢?

他们发展的速度会被遏制,不至于突飞猛进,但是当地的人均生活水平又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最高工时为十小时,不论身份是奴隶还是平民。

虞璁心里清楚,短期内想要废掉这种卖身制度,基本上不可能。

但是他能让政府衙门去保护人民的利益——因为各地衙门的俸禄,也在一年前就有显著提升,可以养更多的官差来主持公道了。

南有徽商,北有晋商,这两大势力都得随着经济特区的设立往东北迁移,来平衡南北西三地的情况。

“王尚书,朕想问你,如今最为豪绅的商贾,大概持有多少的家产?”

虞璁问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略有几分忐忑。

他心里清楚,在奴隶实际存在的情况下,某些个别人的资本积累,恐怕已经很可怕了。

王守仁露出几分为难的表情,还是如实道:“老臣听闻这徽州大贾,有人以鱼盐为业,藏镪至百万者。”

百万银钱!

虞璁一愣,手指握紧桌沿,寒声道:“大约有多少人?”

“臣……不知。”

不,这个东西一定不能无视。

有这样的豪富,就会兼并土地,就会造成更多的社会不安。

他作为皇帝,要的是天下小康,而不是谁能够一家独大,独大到与朝廷能分庭抗礼。

“虞鹤,再拿纸笔来。”

“朕今天,要跟王大人聊聊……个人所得税。”

第74章

想要收缴个人所得税和商业税, 想要改善明代嘉靖朝的经济情况,必须要重视一个根本问题——官宦对国家经济的插手, 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明代最大的问题, 就在于‘投献’之风。

所谓投献,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主动把自己的田产送给官员。

乍一听好像不划算, 送几亩田人家又不会对一介小农民多看一眼,可是这个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在于避税。

虞璁在得知这个真实情况的时候,心理防线一度炸成烟花。

徐阶在历史上田产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还真没有多少是他自己主动买的——四十多万亩,四十多万亩啊, 大半以上都是人家农民屁颠颠自己送过去的。

唯一的好事就是, 虞璁穿来的时候是嘉靖七年,而且杨一清还没死。

东林党并没有形成——连党争都没有开始。

在这个时候能改革顺利,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话收回来, 再谈‘投献’之事,可以说是积弊已久了。

官员一家的地,都是免税的。

农民们把这些田产全部交给官家, 再向官老爷们交上私税,算是能勉强讨点生活。

王阳明和杨一清那都是在各省历练过的人, 可从来都对这些猫腻清清楚楚。

虞璁也着重跟他们强调过,从今往后,税收的重点是从农业税转到商业税上, 要不断地减轻农民的压力,同时与商人争利。

但这个地方,还真绕不开官宦阶层。

投献制度被王阳明想法子削弱和化解,现在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降低,农民们自己也清楚怎么样利益最大,当然不肯再送田给官老爷们了。

但是,官宦阶层对商业的插手,比对农业还要严重。

现代和古代在政治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一国之君这个位置的认知。

现代的首相也好、总统也好,总归清楚自己要争取更多的民意,不管政策是对是错,起码在上任期间都会老老实实干活,踏踏实实做人,绯闻都不敢有。

因为人家的工作,就是领导和治理这个国家。

但是古代的皇帝,可是有很多人把皇帝这个位置,单纯当成一个血统的。

整个明代真正专心治国,从头到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皇帝,连一半都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老朱同志制定的商业税政策,在一百多年以后都没有改变过。

所以虞璁的内心是崩溃的。

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整个国家才刚刚开始复苏。

元朝已经把这个国家糟蹋的差不多了,现在无论农业还是商业,都得想着法子扶持。

所以数学并不好的朱元璋认为,商品的定价不能太高,否则不利于百姓。

而想要商品价格不要过高,就得降税。

老朱爷爷一拍脑袋,说要不就不收了吧。

这听起来很荒谬,也实际上就这么发展了一百多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