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动漫 >六零年代好家庭 > 第411节

第411节(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单老师还有些不好意思,“小同志,我们年纪大了,恋旧,这桌椅换一套就腰酸背疼。”

周明愈看过,这套桌椅应该是红木的,有不少年头,被两位老人摩挲得都出了包浆,油光水滑的。

他假装不懂,只道:“那咱们就拉过去,到时候放在两位宿舍。这可比俺们自己做的好,起码不磨人。”

老两口看他这么好说话,就觉得以后日子有盼头,臻臻给他们找了个适合养老的地方。

坐着拖拉机,突突突地到了先锋大队,先安置老两口。

房屋有限,宿舍也就是办公室,教室也可以当办公室,至于开伙,他们可以自己做饭,如果自己不想做,那就去大队食堂吃。

为了照顾这些老师、医生们,先锋大队的食堂又开起来,日常村里社员有不爱做饭的,也可以去打饭吃。

大队食堂司务长还是何桂兰做,她也让张翠花等人给她帮忙,因为张翠花爱干净,她管着几个妇女,那些妇女手脚勤快干净,这食堂就讲卫生。没耗子、没蟑螂,这才符合要求,否则怎么招待城里来的大夫和老师,那不是打自己大队的脸么。

虽然上面要求复课闹。。,主要就是斗校长、老师,带着孩子们去干活儿,但是先锋大队自成一格,反正公社和县委也不来管他们,他们乐得自在。

城里来的医生和老师们,也过得舒坦,没挨斗还吃喝不愁,又能四下里散散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想劳动就帮着社员们管理一下菜园、果园,还能组织孩子们举办几个节目来娱乐一下社员们。

节目自然要让周明愈把关,一切可能和资产阶级沾边的都不允许,只能演唱符合当下价值观的,比如《东方红》《m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社员是个向阳花》《学雷锋》等等。除了唱歌,还可以跳舞,忠-字舞、儿童舞,以及还可以表演话剧《白毛女》等等。

有这些老师们带领,学校一下子活跃起来,每天社员们下工回来,晚饭后,都可以免费来学校欣赏学生们的表演。

这一年的春节,以为有城里老师和大夫们的加入,过得格外热闹。

不少人建议,“队长,咱们年夜饭都去食堂吃吧,好些年没一起热闹了,俺们想得很啊。”

“是啊,我们各家出肉处菜出面,咱们包餶餷、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

“家家户户按人口出份子,愿意一起的就一起,怎么样?”

“俺们加入,俺们加入……”

于是这一年春节,先锋大队又吃了一次大锅饭。

吃年夜饭的时候,照旧要先向m主席请示,感谢伟大领袖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有丰盛的年夜饭吃。

早请示晚汇报,也是去年开始的规矩,从上到下都要如此。

表完忠心大家互相祝福,做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提一下意见,督促社员们互相进步。

子女可以称呼父母为同志,父母称呼子女也同志,拜年不用再磕头,而是“爸爸同志好,妈妈同志好。”

别的大队不知道,反正在先锋大队,社员们是万分虔诚的。

毕竟外头的世界他们不懂也不知道,眼前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自己家的的确确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是中央领导有方。

吃了年夜饭,老师领着学生们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社员们一个劲地叫好。

大年初一是互相拜年热闹的时候,社员们继续往年的娱乐节目,踩高跷、扭秧歌、唱茂腔,今年因为有师生们的加入,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载歌载舞,拉二胡、打快板,热闹不断。

……

今年各大学校陆续开始复课,但是困难不小,有的春天复课,有的秋天下学期才复课。小学原本66年停课时候的三四五这三个年级,有少数学校让他们复读,多读几年,而还有一大部分则直接让学生升入初中去,就读初一初二初三。原本初中高中各三年时间,现在全都改成两年,甚至直接把初高中连起来叫做连中。

因为复课以后要求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

学生们虽然复课,却根本不能专心学习,也学不到什么,毕竟还是以闹。。为主。而且从前的旧课本不能再用,要求学习新的简化的知识,这就要制定新的教材。

但是时间过于仓促,全国上下各地,教材一时间拿不出来,就让各地自己编教材,但是一定要附和教育部的教育改革。

如今小学只学语文和数学,再加一门生化课。

语文就是请社员们讲家史,要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不过社员们绝大部分没文化,讲着讲着就讲最苦的三年时期。

数学则是老师带着学生们跟生产队下地,帮着生产队长和会计计算工分,分配粮食等。

生化课更简单,老师带着孩子们割草、挖土、打扫牲口圈,然后帮着积肥,同时还要种学习开辟的菜园。

初中的学生们原本也只是小学没毕业呢,哪里学的了初中知识?物理化学英语这种课,一堂课开个头,下一堂课学生们又忘光不理解,还要继续讲。结果有些学生连中毕业,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也没学全。

在学校里混两年,直接高中都毕业。

学生们因为毕业以后就下乡,自觉没有前途,也不肯好好学,都是磨洋工混日子。城里学生混日子,乡下学生一看学习也是回家种地,那更不乐意上学,生源直接锐减一大半。

这时候各大城市还有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因为各大院校、工厂这三年都整顿恢复而没招生招工,所以中学积压了数量巨大的生源。

为了解决这部分生源带来的社会威胁,规定66、67、68这三届的初中高中生,集体毕业,毕业以后就开始动员,要求自愿奔赴全国各地农村,去更广阔的天地建设祖国。

各大城市,多半是去偏院乡村,中小城市,则以就近下乡插队为主。

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青年下乡的热潮。

这部分青年,说实在的,也就高中毕业生有点水平,其他的还算不上知识青年。

毕竟大部分人的真实水平连初中都没毕业!

哪怕后来的几届,也基本都是个小学水平,混初高中文凭。

所以后来70年代各大院校工厂又开始招生招工,他们就算进去,水平也不够,很多拿着高中毕业证的工人,却被要求参加工厂内部举行的初中培训班。

因为他们的实际水平,被耽误的连初中都不到!

68年的先锋大队,也迎来知青下乡的高-潮。

高进县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本县的,下乡就是直接回家自行安排工作或者跟着生产队下地,如果家里有点关系或者能找到说话管用的人,差不多能在小学谋个老师的职位。

再往上一级,区和市的各大高中初中学生则需要下放附近农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