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仙侠修真 >梦入红楼 > 分节阅读 220

分节阅读 220(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我的儿,难为你还念着她。”

薛姨妈笑着道,接过东西,然后命她的丫鬟同喜收着。

自从收到薛逍的信之后,她就没再使唤香菱了,这次过荣国府,也没带她来。

上两章,确实有一定不合理之处,我也认真考虑了一下,在两处不甚合理之处做了简单修正。将书下架再上架可见修改过的内容。感谢书友们提出评阅意见。

第三八七章 议国朝盐政

大明宫之内,贾清的陛见还未结束。

“好了,既然你也看出了盐商之富,那你有何看法”

贾清听着正庆帝的话,揣度着正庆帝的意思应该是对这种既定状况不甚乐意,因此道:

“既然陛下相问,微臣少不得也只有把那浅薄的看法说一说了。”

见正庆帝点头,其他人也静穆聆听,贾清接着道:

“盐商之富,在于盐业之重,首重在人,次重在利

首先是人。自国朝建立以来,大楚的百姓已经历经近百年的太平盛世,人口何止两万万而人,岂有不食盐的道理

微臣粗略估计,咱们大楚百姓一个百姓每天消耗的盐,包括吃的和浪费的盐,平均一年的消耗不会低于十斤

如此算的话,每年就是二十亿斤的盐消耗量。而据微臣所知,如今市面上的官盐普遍在六十到七十文一斤,以六十文计,那就是一千二百亿文,折合下来,刚好差不多一亿两白银

其次,虽然盐卖价很高,但是其生产成本却低的可怜平均一斤盐生产出来,所费人工成本不到三文钱盐也不谈什么原材料成本,取自大自然

如此算下来,不过三四百两的成本消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这足足一亿两银子,可以说就是盐业的纯利润何等暴利

而微臣还听说,往年朝廷征收的正课税银,一年不到一千五万两如此,也就难怪盐商们能集成堆山填海般的财富了。”

正庆帝等人静静的听着,在座之人对于盐业暴利,都是有了解的,只是哪怕了解,再一次听人如此阐述出来,依旧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一个行业造就一亿两银子的利润,何其可怕

崔文龙曾经在户部历练过,虽不在盐司,当对于盐业的了解还是要胜过他人。

“贾将军的估计已经算是保守的了,事实上,盐业利润之重,肯定不止一亿两白银

不过,正课盐税已经不低了。每年朝廷在盐业上的岁入也不低了。一千五百万两,已经远远超出包括铁业在内的所有税种,仅仅只在农税之下。再多,就是与黎庶夺利了。

朝廷要做的,其实也不是再增加正课盐税收入,而是要想办法压下盐价。

六十文以上一斤的盐价,对于穷苦百姓而言,还是过重。”

降低盐价太难了

朝廷的盐税正课是一引三两银子,一引三百斤,也就是一斤十二文左右,加上成本,本来也不多,才十五文

但是,为了完全控制盐业,在各地的盐道衙门不是盐政衙门,一个是管事的,一个是做事的可是养了大量的盐吏的盐吏们的雇佣银子,朝廷可是不管的。于是,盐道衙门就可以额外再向盐商收取一些税银维持盐道衙门运转,称之为杂课,这是合法的。

这且罢了,重点是,为了得到盐引,这个表示官盐身份的玩意儿,盐商们还得向九边之地运送粮食,送的多的,才能得到更多的盐引,称之为捐输,此其一。其二,每年盐商们还得向各种“权贵”孝敬银子,这是暗里的规则,每个能做大的盐商都得遵守。其三,某些地方还设有关卡税,这个因地方而异。其四,将盐从盐场运送到特定地方进行销售所费的运输、销售成本。其五,盐商所需赚取的银子

凡其种种,造就了官盐的高价没办法,官府若是要求降低盐价,保管很快就会私盐横行而官盐却卖不出去,因为,没有赚头的事谁也不会干

事实上,就是如此,民间的私盐也是屡禁不止的这一点朝廷也是心知肚明。毕竟,就按保守估计,朝廷每年入账的正课银两的理论值也该达到二千万两一斤抽十二文,其他的哪里去了肯定是私盐那里漏掉了嘛

“崔大人说的是,只是,想必崔大人也明白官盐的价格为何会如此高,要想降低官盐,在下官看来,根本不可能,除非”

听贾清说到除非二字,其他人无不凝神向他降低盐价的难度,众所周知,不然朝廷盐业也不会维持几十年不变了。可是,听贾清的意思,莫非他还真的有办法

连正庆帝都忍不住道:“除非什么”

要是别人问,贾清或许还敢卖个关子,可是正庆帝发问了,他只得老老实实的道:“要想改变盐政的现状,除非打破盐商们垄断经营的现状”

“打破垄断贾将军的意思”

“现在盐业之所以沉疴难除,无非就是因为在盐商行当之间形成了一块一块圈划好的地盘,为了守住各自的地盘,盐商们不得不向各地权贵、官府送孝敬银子但是,自古言,羊毛出在羊身上,花了本钱,岂有不加倍捞回来的道理

当然,打破这个垄断状况不仅可以抑制这一个导致官盐价格变高的因素,更关键的是,它可以有效的压制盐商们的利润只要一个县,一个州府,甚至是一个省份不再只有一家或是几家商铺可以卖盐,而是每一个商贩,只要愿意,都可以从盐场拿到盐,然后又可以随意到缺盐的地方进行售卖,盐价,自然就下来了”

贾清说的轻松,因为他深深的知道,只有竞争,才是最合理的市场调节方式

盐业暴利不假,若非如此,朝廷也就不会将其列入官营行业了说白了,朝廷就是盐业垄断的发起者,是盐价高的主导原因。

这一点且不论,贾清可不敢说让朝廷放弃这一个钱袋子。但是,挤压盐商们的利润,那就毫无问题了,也是正庆帝等人所想之事。

崔文龙皱眉道:“若是人人皆可以贩盐,朝廷又该如何管辖,到时候岂不私盐泛滥”

贾清摇摇头道:“用特定的盐商去贩盐,解决不了私盐的问题就算全天下只有一家盐行,只要朝廷还要收盐税,就免不了私盐的存在

况且,又不是说改变盐业官营这个制度。所有的盐,还是要实行民制,官收,商贩这一个流程。朝廷只需要强制要求所有的盐都要从由官府管辖的盐场去拿,只要去拿,就会纳税,也并不会对盐税的征缴有何不利的影响。”

崔文龙皱起眉头,贾清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只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是一个智者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得让人好好想想

清朝盐商确实一度豪富冠甲天下,这是历史史实,非为情节需要杜撰。

第三八八章 回府

“若是免去了那些盐商们的特权,那每年边关之地缺粮的事情又该如何解决”

崔文龙说的这个问题,也是盐商集团最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朝九边,屯军近百万,且大多都是贫寒之地,每年都需要朝廷供给粮食。又因为地域南辕北辙,运输极为不便。

后来,朝廷就想了个简单省事又省钱的法子,瞄上了盐政。盐业不是利润大吗那好,你若是想要从这里面捞一把,你就给我每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到九边去,由此获得从盐场取盐到指定区域售卖的资格。

反正对于朝廷来说,让谁来售盐都是一样的,如此豪不费力的就解决了边军缺粮的问题,岂不是善政

这还是太上皇在位初期定下的事情了。原本也确实没什么不好,那些商贩们争相往边关运粮以获取资格,当时确实解决了边关缺粮的问题。只是如今几十年下来,由于各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