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桓侯再生 > 分节阅读 396

分节阅读 39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为“试举”只是作为“察举”补充,并没有从根本上触痛士族门阀,加之确实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最终才得以将这项新颖的人才选拔制度保存了下来。待到庐江朝廷成立,越来越多的中原、河北士人南下扬州,并入朝为官后,针对试举制反对声一度又曾高涨过。

所谓常见则不疑,若是以改制一事作为幌子来掩饰其他的企图,倒是再方便不过了。

不说其他朝臣,就以这里的六人来说,大哥、二哥、我,甚至包括徐庶、庞统在内,似乎都被这道幌子给蒙蔽了,若非有诸葛亮点明,恐怕短时间内是不会想到权势之争上去。

倒不是说徐庶和庞统的智计比不上诸葛亮徐庶是关心则切,对试举制过于重视。让他失去了冷静思索的立场。庞统则是介入朝争过早,其后便一直在协助徐庶与那些力主改制的朝臣舌辩,加之近几日从襄阳传来庞德公身体欠佳的消息,心分几用的庞统也不会有时间去思索多余的事情。这么一来。徐、庞二人便有如当局者迷。

相比较之下,诸葛亮这几日一直冷眼旁观,没有介入。以局外人的身份,他自然可以抽茧剥丝一般地透过种种假象,准确无误地抓住事情地本质。

“张永文太史令张进是兖州人,与刘孔才司空刘助、许文休许靖皆颇有旧交”庞统挑了挑眉头。突然笑了起来,“现在想起来,当日韩德高廷尉丞韩嵩弹劾张永文时,好像就没有人为其申辩求情。

太史台虽然失职,但并非谋逆大罪,纵然上书为其申辩几句,也不至引火上身。”

庞统的这几句话,直接指向了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太史台事先究竟有没有预测到日食的到来。如果的确是未能预测,倒也罢了;反之。假使业已有所察觉,却故意隐而不报,此间的问题就大了。不能及时预测“日食”这等影响力巨大的天象,身为太史令的张进肯定要承担极大的过失。最严重可能会被处斩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例子,最轻也会被罢官。

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去无缘无故地承担这样的罪责,除非他受到了利诱或是威胁。

那么,有谁会利诱威胁张进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张进是兖州东郡人士,通晓经易,在青兖士人中名胜颇显。去年十月时,他才自兖州南下,并于十二月入朝为官,出掌太史台。是实实在在的“北臣”。同时,如庞统所说,他与司空刘助、宗正卿许靖关系相当不错,联系上这几日来的朝争的进展

诸葛亮的分析,实在是让人无法推翻。

自去年六月庐江朝廷成立以来,朝中官员的构成情况越来越复杂,除了原先的荆、扬士人外。越来越多地中原、河北士人进入朝堂。其中有不少人更是在孝恐皇帝一朝时,担任朝中要员当然多半也是虚职。

这些人在进入庐江朝廷后。通常都出任六百石、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其中更有司徒卢毓、司空刘助、奉常卿伏德这样的三公九卿级大员。刘璋死后接任宗正卿的许靖,尽管多年避居交州,却与青、徐、兖、豫士人关系紧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属于“北臣”一系地。

然而,北臣担任的官职虽高,爵位虽尊,手中的实权却是有限。便如掌管教化之权的司空刘助、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的司徒卢毓,其实际职权也已被分离。位列九卿之首的奉常卿也是名过于实。诸如大司农、廷尉、卫尉、光禄勋、大鸿胪等实权职务都由诸葛亮、张昭、徐庶、蒯越、孙乾等人执掌。

或许是因为在曹操手下压抑得过久,或许是因为大哥看起来过于温和无害,或许是因为北伐大胜之后社稷一统已非遥不可及,又或是因为诸般因素的综合,位高却权虚的“北臣”们,再不甘于现状,遂以这场“日食”为契机,精心设计了一条夺权之计。

大致地理清了思绪后,我将目光投向了大哥。此事关联重大,处理起来必须谨慎臣们未必真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们的名声颇盛,关系极广。若处理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对大哥地名望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更会庐江朝廷的稳定产生莫大的影响,以至危害社稷。

结束了沉思,大哥缓缓抬起头,对我说道:“三弟,辛苦你走一趟,即刻请异度、子布、子敬、公佑、子仲、宪和、孝起过府议事。尽量不要惊动人。”

“恩”点点头,我立即起身离厅而去。

半个时辰后,蒯越、张昭等人相继赶到大将军府。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所请的七人中,鲁肃、蒯越在我的亲兵造访时居然都衣冠整整,似乎预料到大哥会邀他们议事一般。

“改制只是借口罢了,朝争之本,其实在权”在大哥询问蒯越等人关于朝争一事地看法时,鲁肃开门见山地说道。

原来,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看透了事情的本质。初听这一结论的其余六人,表现却是大相径庭蒯越、张昭神色微动之后又迅速恢复了正常,孙乾、简雍四人却是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了诧异。

这几日里,与诸葛亮相似,鲁肃、蒯越、张昭三人也没有参与到改制之争中,看来他们都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出了些异常,不过透彻程度似乎稍有差异。鲁肃是直接抓住了关键,蒯、张二人略差一些。

待诸葛亮将先前的分析,再给新到的七人做了描述后,他们同样也神情凝重,并没有表现得异常激动。

“权势之争,本是朝堂上最寻常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张昭轻捋着颔下长髯,沉声说道“若在太平时候,权争虽易致内耗,倒还无伤社稷根本。但方此社稷沉沦待兴,国贼肆虐害民的紧要时刻,权争只会祸及大汉社稷的兴复。

此风断不可长若不能勒止,后患无穷”

“张公所言甚是”鲁肃点了点头,“不过,虽要勒止,却也不可随意”

庐江

宗正卿许靖深夜拜访司徒府。

书房中

“张子布、蒯异度天下名士,才学深厚,堪任廷尉、光禄勋之职。但那徐庶、诸葛亮、庞统是何等人”许靖相貌清癯,气度儒雅非凡,此刻他表情激动,慷慨沉辞地说道,“徐庶,一介苦囚徐庶少年时曾因杀人被擒,并遭酷刑游市之罚;诸葛亮、庞统,年未及而立的黄口孺子,学不成,名不盛、德不立,何以竟能窃居九卿重位

欲兴社稷,必振朝纲,欲振朝纲,必正国制。想我朝自高祖以来,向以征辟察举取仕,方维我大汉社稷400余年。徐庶、庞统之徒居然欲行所谓试举之法,视祖制祖法为无物,丧德至此。

留此等人在朝,只能是社稷之祸”

顿了顿,许靖诚恳地对司徒卢毓说道:“子家卢毓世代忠诚社稷,先尊子干公卢植更是前朝擎柱。若子干公见朝政败坏如斯,恐怕九泉之下也难瞑目。

改制关乎国体,但若无子家,恐难成大事。还请三思”

卢毓轻捋着颔下髯须,在许靖的注视下思索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