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322

分节阅读 3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冯雁亭便又沉默了,这一次受难的并不只他一人,吴文英也被打伤过,而那些死于矿难者更是尸骨不全,他们的亲属还在悲痛欲绝,与他们相比,他冯雁亭算是幸运的了。

这夜冯雁亭与吴文英都没有睡好,远在临安,赵与莒同样也没有睡好。

一个接着一个的梦,折腾得他时卧时起,最初地时候,他地梦里还是好的,他梦着大宋建成了他理想中地国度: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充满活力地市民阶层,稳重而重视荣誉的皇帝,三者在大宋政局上达到了平衡。但很快,他的梦就被一个个悲惨的事件淹没了,他梦到所有的官员都贪腐成风,市民都麻木不仁,百姓对于国家没有了忠诚,而他自己也迷失于权力之中。

梦境的最后结局,是近卫军的背叛,李邺与李云睿,带着近卫军开进皇宫,要将他推上断头台。他清楚地记得,李云睿在梦中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若你不知进退,便唯有如此方能救我华夏”

他抱着腿坐了起来,看着在身旁熟睡的耿婉,长长吁了口气。

那毕竟只是一个梦,他如此安慰自己,但心中却明白,那又不仅仅是一个梦,而是这些年来发生的一切事情的总和。

以文治武功而论,他如今可以算得上史上第一流的,他也知道自己,除了身为穿越者的优势之外,最大的长处便是始终自省,处理国政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种谨慎让他看起来没有别的皇帝那般独断专行,有时甚至显得软弱,但也正是这种谨慎,让他保持住自己的本心,而不至于真正迷失于权力,成为权力的奴隶。

虽然在科技之上,大宋遥遥领先于这个时代,而且智学的推广,使得这种领先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离开而失去,但是这个世界上科技领先实在是靠不住的东西,比如说蒸汽机,倭国人的一群巧匠便已经能够仿制出可用于矿井汲水的蒸汽机了。再比如说火炮,除了工艺上尚不足与大宋相提并论外,周边的大一些的势力,如蒙胡的两部和西夏,都装备上了他们自产的火炮。在他穿越来的那个时空中,华夏子孙同样曾在科技工艺上领先于世界,但还是被别人追上、超跃,最后打得鼻青脸肿一败涂地,若不是在一百五十年的血雨腥风中不断出现那种真正的天才伟人,国家便永无再振之希望了。

所以,科技上的优势不足以恃,哪怕他凭借这个优势将全世界都打下来变成大宋的领土,结果也只是让这个帝国崩溃得更早一些。

唯一能留给后代的,不过是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制度。正如他穿越来的那个时空中的美国,开国的华盛顿之流算不得什么天纵奇才,但一群中人之上的家伙相互扯皮的结果,却给后代留下了西方文明下最具活力的制度,于是才会有后来的美国出现。

他能留给后代的,希望是一种东方文明下最具活力的制度。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四零、集风雷

这几年来,随着大宋财政的宽裕,皇宫也多少增加了一些建筑。虽然比起前代君王宫殿非华美不足以威服四方的奢侈浩大,还算是节俭的,但新建的花月阁,还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精致建筑。

花月阁其实是一座以玻璃暖房为核心的院落,其名取自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诗名,有水、有花,加上透明穹顶的玻璃暖房,即使是冬天,暖房中仍有鲜花怒放,实是养性怡情的好去处。赵与莒建这个暖房的本意原是试验冬季蔬菜栽培,但发觉成本太高之后便改为花房,从而成了大臣们冬天最喜欢的去处之一。

这已经是芳菲殆尽的四月底了,原本不是来暖房的时节,不过赵与莒爱这里的风致,乘着暖风熏人,便来这里走走。去年有一批宫女们新进入宫,这些才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们给宫中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她们对于皇宫里的一切都是好奇的,而这处处花开的花月阁,更是她们最喜欢的去处。

杨太后薨逝之后,作为地位最高的后宫妃子,杨妙真成了后宫的女主人,但她基本上不太管事。因此,这些宫女的规矩是谢道清管教的,日常生活则是韩妤安排,比起杨太后在世时,她们少了些拘紧,多了几分灵动与活泼。看着她们蝴蝶一般在花丛中穿绕,赵与莒原本紧皱的眉头也不禁舒缓开来。

整个园子里都是她们留下的芬芳气息,这也是赵与莒拼死拼活想要保护的。

“陛下,这等大逆不道的言论,臣实在惶恐,不知陛下为何会容忍”

跟在赵与莒身后的是洪咨夔,他板着脸。面上神情甚为不悦,手中抓着一份大宋时代周刊。

最近周刊之类的报纸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京西行省发生地大案之上,几件安子纠缠在一起,产生了几个让报纸关注的热点。随之而来的,是各家的评论,象周刊最近的评论,分别由赵景云、张端义等人轮流执笔。

让洪咨夔愤怒的。正是这二人的文章。

张端义在文章中很指出,造成奸商草菅人命地根本原因,就在于朝廷的重商政策,而洛阳府官吏们之所以胆大妄为,只是为了追求地方的经济增长,而不顾忌民生疾苦。他极是悲愤地写道:“此变人为兽之政也,故此官、商皆化身为兽,以人为食。大宋八百万江山,一处处矿洞,都是那些被压迫被剥压被奴役的矿工骨架所支撑。工厂、铁路乃至高楼大厦,处处皆是这些矿工冤魂之呻吟此情此景,天子难辞其纠”

“张端义的白话文仍旧犀利啊。”赵与莒回头看了洪咨夔一眼道。

自从张端义写了铁屋之后。这种近乎口语、通俗易懂地文体便流行起来。身为先驱地张端义更是当仁不让。在一切文章中都使用这种方式。听他这不知是夸赞还是愤怒地话语。洪咨夔板着脸:“官家便是再宽厚。也不能让他这谤议朝政之语泛滥”

赵与莒笑了笑。没有回答。

“还有这赵景云。更是大逆不道”洪咨夔见赵与莒不回应。继续说道。

最初看到文章时。他在要不要弹劾赵景云上微微动摇了一下。毕竟这人乃是当今丞相魏了翁地弟子。而且相当得官家重视。这些年来。赵景云身无一官。却周游天下。无论是在大宋本土还是在海外都立了不少功勋。天子对他也算是另眼相待。不仅允许他直接上奏天子。甚至还多次表示要提拔重要他。可他这次却在报纸上发表如此大逆不道地言论

让洪咨夔恼怒之至地事情。便是赵景云在评论京西行省连串大案时地话语:“此等惨剧竟集于一处。矿工求矿主不成。求官府不成。求报社名笔又是不成。何也此世之上。救世之圣君、济民之贤臣。自古未曾有也。仙佛官府。皆不可靠。唯开民之智。使民知、民有、民治、民享。虚其君于上而实其民于下。则官吏不唯媚上以图贵。商贾不唯损人以自肥。小民不唯束手而就缚。上下平衡。内外相持。方可保民安民。成万世不移之福祗也。”

赵景云此文一出。当真是让人目瞪口呆。较之张端义质疑天子地政策。更是将矛头转向最为根本地东西。

魏了翁坐在马车之中,浑身在不停地发抖,他的手中也抓着当日的大宋时代周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