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277

分节阅读 27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店主人夫妇又兼为伙计,立刻上来殷勤问候,等待众人点菜。

除了赵与莒与他的侍卫外,店里原本便有二十余个客人,虽是小店,却也有一间包厢,用帘布与外间隔开,赵与莒与杨妙真来时恰好空着,二人便进了去,隔着布帘听得这些客人家长里短地说道,二人面上都浮起了轻松的笑意。

“五哥,最近码头上的活儿可好”听得离包间最近的一桌上,一个年轻男子问对面的大汉:“小弟在车站处倒有些门路,若是五哥在码头上活儿不怎么顺了,不妨与小弟一起去做。”

“十一弟,码头上的活儿也多着呢,每日装货卸货,忙得不停,我寻思着,再攒下些钱来,便去盘个店面,自个儿当老板,免得每日风吹雨打地,还要累死累活。”那大汉道。

“五哥与小弟想到一块儿去了,如今只要有个店面,便是卖纸也可养家糊口。”那年轻人笑道:“五哥还在买抓彩么”

“自然,期期都买,上回中了一注,得了十五贯钱的意外之财,你嫂子原先最不喜欢我买的,从这之后每月都提醒我去买,哈哈”五哥笑道。

自从两年多以前,耶律楚材提出以抓彩等形式筹募资金用于国家建设之后,魏了翁便奏经赵与莒批准,在户部下增设了一个监管此事的“彩务司”,原本民间便有各种抓彩。官府出面搞的彩头丰厚,又有国家信誉为担保,故此深受市民欢迎。平均每年能为国库增加三百万贯左右的资金,赵与莒在欣喜之余。也不禁为民间赌风之烈而忧心。

那二人谈起彩经来便眉飞色舞,倒是忘了正经事情一般,赵与莒不再听他们说话。把转注力转得另一桌上。方才进来时他注意过,那桌上为首之人看上去满脸横肉孔武有力,赵与莒虽非以貌取人之徒,但也觉得这人不似善类。与他同坐的也都是精壮地汉子。共有六人,听他们口音,并不是临安人。

“老八,我告诉你,门路我是打通了,但咱们没有海图,便是买了海船也是多的。”那满脸横肉的压低声音道:“所以,咱们与乌贼合作。势在必行,咱们弄得到抗风浪地大海船,他弄得到海图,若是能将他地那个兄弟寻来,甚至还有一个现成地向导。”

“大哥,风险如此大,乌贼是出了名地贪,我只怕到时咱们冒了性命之险,却什么都未曾得到。”那老八瘦精精的,目光闪闪烁烁。看起来就是一个精明地人。

“这你放心。我从流求人那听得了,十年前的远航。他们足足拉回半船黄金”

赵与莒原本不关注此事的,但听得这一句时,他耳朵便竖了起来。紧接着,又见那大哥自怀中掏出一本书来,放在了桌子之上,得意地笑道:“见着了没有,这是秋爽所著东游记,虽说书里不曾讲他们在东胜洲发了大财,但沿途风土人情尽在其中。半船黄金,便是拳头大那么一块,便足以买咱们的性命了,这险如何不值得冒”

赵与莒微微低下头来,听这汉子地口气,显是想要组织一队冒险者去东胜洲寻找传说中的黄金了。这让赵与莒心中一动,自从近十年前林夕、秋爽等人的远洋探险之后,大宋再没有派出远洋船队前往东胜洲,赵与莒的主要目光始终是停在本土和南洋上,东胜洲太远,往来又不便利,故此才会被忽略掉。

“只凭着一本书,一张图,一个自吹曾去过东胜洲的人便往那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赶,大哥,这风险也太大,还须谨慎才好。”那老八又道:“咱们如今又不是过不下去,何必如此”

“咱们虽过得下去,但如今这日子哪里痛快了除非咱们重操旧业,在南洋去抢他娘的,否则便只得给那些商贾打下手,赚些苦哈哈的老实钱。”那大哥声音压得更低:“只是如今南洋水师剿海甚急,去做海贼也没有十年前地逍遥日子可过。老八,我今年讨了两房妾室,又添了两个儿女,总得为他们赚下份家当,别的不说,这临安的房子,总得给他们买上一套对不,可凭咱们老实巴交地干活,积攒一辈子也赚不足这钱”

大哥这番话打动了老八,那老八沉吟许久,这才又道:“大哥,我上岸有一年了,往日的手艺有些生疏,只怕帮不得大哥什么忙”

“扯,谁不知道你刘老八是最好的木匠,海上若船出了些什么状况,就全要靠你了。”大哥见说服了这个刘老八,声音又大了起来:“如今这世道,谦虚没饭吃,多少人尽靠一张嘴吹得天花乱坠,偏偏你刘老八还总是谦虚得紧”

赵与莒正待再听,可接下来这伙人谈的便是些海上的轶事,虽然他们压低了声音,却也不刻意避开众人,这应当是伙在自己登基之后上岸从良了的海贼,既然他们不再做那为非作歹的勾当,赵与莒也没有兴趣为难他们这般小人物。或许他们曾经有过罪孽,可所谓民不举官不究,若这点小事都要他一个天子去处理,那百官岂不太闲了些

杨妙真噗的笑了声,压着嗓子道:“官家,怎么象一个小女子一般喜好听人说悄悄话”

“呵呵,你也不一样。”赵与莒反唇相讥,他们在宫中憋闷得太久,便是听些家长里短地百姓闲聊,也觉得心中欢喜。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九二、国势飘摇雨打萍

还都、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困扰着赵与莒,让他觉得甚为棘手。还都问题还好解决,葛洪回去后不久,便在大宋时代周刊上撰文,详细分析还都利弊,指出现在不是还都汴梁的最好时机。

他的理由主要有四点,第一便是国库尚不丰盈,还都汴梁,仅宫室营建花费,就有数千万贯之多,必将拖累大宋的经济;其二是汴梁准备不足,还都汴梁,不是喊喊就能办到的,那些全力鼓噪还都的人,都未曾想过,还都之后包括天子、宗室、百官、护卫、禁军等足足有四五十万人要迁到汴梁,这四五十万人住的问题如何解决;其三,此时还都汴梁,铁路未通,中原粮食尚不能自给,漕运压力骤增,必然会导致新问题出现;其四,原先还于旧都的重要理由便是要在此对抗金虏,如今金国已灭,蒙胡也被打得不敢南窥,还于旧都已经没有当初的紧迫性。

当赵与莒看完这篇文章时,还是骂了一句老滑头。葛洪虽是决意替他将北地大儒的怒火都接过去,但还是耍了个小手段,不曾明确提出不再以汴梁为都城,而是聪明地说汴梁暂时还不具备作为大宋都城的条件。

至于何时汴梁才具备作为大宋都城的条件,那自然是由朝廷说了算的事情。

葛洪此文出后,并未产生太大争议,虽然那些北地地儒生免不得给他寄信。骂他是投机取巧,但舆论普遍支持他的观点。他将绝大多数人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话说了出来,如今朝廷中的官员几乎都是来自南方,谁都不愿意迁到北方去,至于北方的儒生。他们地想法虽然写成了文章。却找不着报纸发表,在全国有影响地报纸无一例外都是南方的,北方的几家报纸,其投资人也是来自南方的大商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