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223

分节阅读 2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火枪。在台庄大捷期间,敖萨洋就已经制造出了可以用于实战的火枪样品,但从其寄来地信件中描述的来看,赵与莒对于这种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左右的原始火枪还是不满意。在他看来,改进了火药配方和其余诸如线膛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完全可以让这火枪的杀伤范围更大。不过造火枪与造炮时不同。他不能在旁边亲自指挥,只能就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信件进行指点,加上敖萨洋自己的摸索,从敖萨洋的上一封信来看,他离成功已经很近了。

火枪出现后,兵制也要随之相应变革。而且有了火枪兵和与之相适应的战法战术,在边疆上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了。赵与莒估计,火枪定型再到生产出足够的枪枝弹药,需要大约半年地时间,而训练出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火枪作战的部队,又需要半年时间,让这支部队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

“都是四十以下,其中有二十八人三十五岁以下。”李邺又是脱口而出。

赵与莒在郁樟山庄时。曾不只一次强调。他们若想成就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便是毁于细节,千层之台起于垒土,便是成于细节。李邺功业心强,不象是李一挝那般已觉得志得意满,故此对于细节尤为重视。

“名单与我瞧瞧。”赵与莒伸出手来。

李邺向后一望,然后招了招手,一个年轻地近卫军士兵满脸激动地跑了过来,先是向赵与莒行礼,然后向李邺行礼,最后才是向赵善湘行礼。赵善湘笑了笑,心中暗暗感叹,由这个士兵便可看出,近卫军对于赵与莒个人是最为忠诚的,其次是禁区卫军中的将领,而对于朝中兵部主官,反倒没那么敬重。

“国朝向来以文制武,高宗中兴时四大名将势大难制,高宗尚设法去其兵权。这近卫军兵权倒要提醒官家了。”赵善湘心中暗想,但念头一转:“崔与之也是晓知兵事的,葛洪同样也是,他们二人身为宰臣,乃文臣之首,都对此事装聋作哑,我若出这个头,会不会让官家厌恶”

有着这个顾忌,他没有把话说出来。

那个近卫军将名单递给赵与莒,赵与莒扫了一遍,当看到孟珙的名字时眼前一亮。

“孟珙多大了”

“三十二。”

这个年纪让赵与莒很满意,三十二岁,恰值壮年,他的军事才能在自己穿越而来地那个历史上是被证明了的。

但是赵与莒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然后又将名单交回给那个近卫军,笑着问道:“你姓字名谁,今年多大”

“臣姓郑,名冠群,字子希,流求初等学堂一期、义学第七期出身今年二十一岁”

“郑冠群”赵与莒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想了想,然后笑道:“你不是在江南制造局么,朕记得当初战报中有你名字,赵曼卿还夸你临机果决慷慨能任事,有古之良将风范,怎么又回近卫军了”

“臣在华亭战后,发觉还是军中最适合臣,故此向近卫军报道”郑冠群笔直地道,听得天子不但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记得自己的事情,他心中血气翻滚,只觉得无比激动。

赵与莒看了李邺一眼,李邺挠着头,嘿嘿笑了声。郑冠群二十一岁,算起时间来,他当初到流求时应该只有十一岁,十年时光,一晃便过去了。他已经退过役,那又回到军中,定然是李邺帮了忙,不过这首先得他自己符合条件才成。

“我记得你们这一期中有个叫李锐的,如今他在何处”赵与莒想起那封血便又问道。

“阿锐如今在徐州,正在秦参领处任职。”郑冠群道。

“好好跟着李汉藩做,莫要学他那些小滑头。”赵与莒拍了拍郑冠群肩膀,然后示意他退下,郑冠群又行了礼退了下去。

“陛下这话说得,今后这小子必然不好管了。”李邺抱怨着说道:“臣哪里有小滑头了”

“若没有小滑头,你家中娇妻自何而来”对于李邺“抢亲”之举,赵与莒多少有些不满,又拿出来敲打他道:“对了,你家小子快一岁了吧,几时让你家娘子带入宫中,让四娘子与阿妤也瞅瞅,当初一期里最不老实的李汉藩家小子是什么模样。”

“臣不敢。”李邺挠着头:“陛下,臣家犬子比臣那时还要顽皮,宫中规矩多,怕他”

“滚你的,朕何时要你们讲过这种规矩”

让赵善湘很是尴尬,赵与莒竟然当着他的面骂粗话,他眼睛在李邺面上扫了过去,李邺不但没有露出尴尬神情,反而很是高兴的笑了起来。

“这些人都是天子年少时手把手教出地,如今天子御宇,基业稳固,他们前途不可限量,自然忠心耿耿毫无二意。瞧着天子待他们模样,也如同兄弟子侄一般,亦庄亦谑,非比一般臣子。”赵善湘心中想。

“李汉藩,这军校之事,朕就交与你了,今后每周朕都会亲临一次讲课,时间便定在周二下午。”赵与莒又道。

“是”李邺挺胸站直,响亮地答道。

离开陆军学校之后,在回程途中,赵善湘被赵与莒邀至车上,两人就兵制之事又谈了许久。才到宫门,赵与莒便看见魏了翁青着脸前来相迎,他心中登一跳。又有麻烦事了,只不过这次不知道这麻烦又是从何而来。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三七、君子因仁远庖厨

长江中下游的五月份,天气已经很是闷热了,虽然水网密布,但是这并未让人感到清凉,反而使得空气更闷。

赵景云背着背篓,停下脚步,靠在地上长长喘了口气,又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然后向前面道:“汉云先生,请歇上会儿吧。”

被他敬呼为先生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也和他一般背着背篓,同时还别着一只小锄,听他如此说话,笑嘻嘻地转过身来:“赵曼卿,你不是说要与我比试脚力么”

“学生服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