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220

分节阅读 22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个月后再开课吧,让这些小丫头们温习一下。”赵与莒也笑道:“阿妤是当先生当成了瘾啊。”

“听闻婉儿在流求当女先生当得如今尚未嫁,她比奴只小三岁,如今也是二十五了。”韩妤婉转地说道:“陛下,女孩儿过了二十便不好嫁了,婉儿之事,你还须过问才是。”

这话让赵与莒很有几分尴尬,耿婉地心思,赵与莒也好,韩妤也好,都是一清二楚,就是杨妙真也在流求没少与耿婉打交道,对她的心思也是知道。赵与莒皱着眉,韩妤不会无缘无故提及此事,想来是耿婉给她写了信吧。

“此事你与四娘子”说到这里,赵与莒又觉得这是将自己的责任推到妻子们身上去,便闭了嘴,沉思许久,却也找不着办法。他待义学少年不同,这些人都如同他学生一般,故此他不会象对那些没有什么感情的宫女一般,为她们指个人嫁去便算了。

“奴倒是有一个念头。”韩妤与杨妙真交换了一个眼色。这是她们姐妹二人的秘密了,这后宫中粉黛无数,想要阻拦是不可能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将知根知底的人引进来。倒不一定非要荐与赵与莒枕席,至少宫中她们的亲信耳目多了,这些人鬼心大的小丫头们地一些花招也好应付些。

“嗯”赵与莒道:“说啊,吞吞吐吐地,好象我有那么凶一般。”

“呵呵,官家天威。小女子自是畏之如虎啦。”杨妙真笑着插嘴道。

“奴想,陛下常说,教育要自小而起,咱们两个宝宝,旁人只怕教不来,官家自己未必有时间,倒不如将婉儿调来,陛下封她一个女官,一则为宝宝开蒙,二则宫中这些小丫头们。奴教不过来时,也有一个帮手,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赵与莒没细想太多。心思全在两个孩儿身上,听得韩妤之语后笑道:“你想得倒远,这连周岁都不到,便想着发蒙之事了也罢,婉儿总放在流求也不好,便调她回来。至于流求的学堂,就另选合适之人吧。”

赵与莒囊中之人并不少,学堂虽是百年大计之所,但比起更为复杂地官场来说,算是个简单地职务,选出一个人来并不难。

听得要召一个名为“婉儿”的女子入宫教她们,谢道清等人都是好奇,周淑娘、贾元春心中多少有些不服气。

“陛下,时间到了。”

谢道清看了看怀表。向赵与莒道。她现在负责安排好赵与莒每日行程,她也异常负责。事情都是一丝不苛,如今虽然天子与两位妃子其乐融融,她还是催促道。

怀表是流求产的新物什,因为加工精确度的提高,原先很多需要手工制造的程序,现在都改为机械了,这让老工匠费沸颇有些感慨,不过他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如何让流求的机械更为精密,成了他现在与徒弟们努力地方向。虽然初等学堂出来的工人个个能写能算,但论及实际操作,还要在他们这般巧匠面前甘拜下风。

“朕先过去,要见见那个大食使臣,你们莫要再使小性子乱跑了。”赵与莒向二妃交待道,然后起身跟在谢道清身后离去。道清任事,一丝不苛。”韩妤在杨妙真面前赞道:“这些时日,也多亏了他。”

杰肯斯凯是外国使臣,自然不能在后宫中见他,天子又不能随意出宫,故此赵与莒是在万松岭的天章阁。当赵与莒到时,杰肯斯凯已经等候多时,他比较熟悉大宋,只是这几年未曾到达,让他耳目一新罢,故此一见赵与莒,也不用旁人指点,立刻拜倒行礼称臣叩首。

赵与莒赐他座位之后,笑着问道:“贵使远来不易,路上风波险阻,想是经历不少吧,且与朕说说这一路来的见闻。”

杰肯斯凯偷偷看了赵与莒一眼,大宋皇帝的年轻让他吃惊,他将自己此行经过细细说来,才说得一半,谢道清又在外边说道:“陛下,崔相公求见。”

“请他也来听听吧。”赵与莒倒不惊讶,崔与之有事没事都爱往宫中跑,有时是来奏对,有时是来混吃混喝,有时是来陪他说聊天,这段时间里干脆就是为了他的那两个宝贝孩儿而来。

这是个妙人,赵与莒觉得自己挑他来任丞相,实在是挑对了。

崔与之听得杰肯斯凯说起大食之事时听得很是仔细,特别对阿拔斯王朝与蒙胡的战事,还不时提出问题。杰肯斯凯毕竟离了大食一年有余,故此对具体情形也只能说个大概,倒是对这一路沿途物产风俗甚为熟悉。当他说到巴格达城中的穆斯坦西里亚学校时,还离座向赵与莒行礼:“在我们国家建成这座伟大的大学地同时,在遥远地东方,一位圣明的君主也扩建了他地大学,收藏了无数珍贵地典籍。小人必须为此事向圣明的大宋皇帝致敬一个皇帝的疆域只能传给儿子,可是他留下的学问可以传给世人”

这话让崔与之悚然动容:“你黑衣大食之君,竟然有此之志”

赵与莒扩建国子监,将太学建得又大又漂亮,花费地都是内库之间,故此朝臣都未曾反对。在他们想来这是兴教传道之举,是天子做的大善之事,但杰肯斯凯地话让崔与之惊觉。天子所谋并不仅于此,否则那太学为何会如此之大,倒有大半区域如今都是空着

“说起此事,朕闻贵国人好收藏书籍,朕有一事要委诸贵使。”赵与莒道:“贵使若是回国之后,将贵国大学、图书馆中藏书尽数给朕寻来,朕必不吝重赏。”

杰肯斯凯惊讶地看着赵与莒。一时间竟然忘了君前失仪。

这才是赵与莒接见他地真正原因,这些年来,赵与莒通过种种渠道,主要是孟希声的贸易网络,从大食收购书籍,但是所获甚少,一则路途遥远的缘故,二则是大食商人一般不愿意贩书来,不仅所耗时间精力太大,而且利润也不保险。

在赵与莒看来。唐、宋都是相当开放的,但这种程度的开放还远远不够,随着大宋实力的发展。特别是宋金盟约之后,大宋上下“天朝上国”的想法又开始抬头,如何让这些自信得有些过度地士大夫们放开眼睛看世界,最好地办法就是让他们意识到,世界上原来还存在着可以与大宋相纰美地文明。那些促进科技发展的知识,他可以自后世带来。强行教与义学少年,但那些哲学智慧之书,则不是他这般一知半解地便可以开宗立派了。于今之计,便是将西方诸哲的文章翻译过来,这就如同赵与莒一向认为的那般:所谓学问,自数学开始,至哲学终结。

“如何”见杰肯斯凯半晌不语,赵与莒笑道:“朕将我大宋丝绸的三年专营权交与你,可换得这些书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