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宋金手指 > 分节阅读 122

分节阅读 12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番呢。”赵与莒牵住她地手,低低地说道。

“若是被小官人听着了,又要说你乱许诺,说话不算了。”心跳得极厉害,但是韩妤很舍不得赵与莒手掌心处传来的温暖。

抓着韩妤的手,赵与莒指着天空道:“我却不是在乱许诺呢,可惜人生苦短,若是给咱们一两百岁寿命,便是带你上天入地,那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上天入地”韩妤缓缓靠在赵与莒身上:“奴记得小时候,见过大官人制的热气球,萧先生便是被这个热气球给骗到咱们庄子里来的呢。大官人说的上天,便是乘这热气球上天了”

“嗯对极,若只是上天,用这热气球上去,倒无须百年。”赵与莒沉吟道:“日后我便用这热气球,带你到天上去看看。”

韩妤抿嘴一笑,却是不再回话了。

他们在里面窃窃私语,连守在门口的龙十二也只是听得一句两句。龙十二在夜幕之中瞪着眼睛,月光透过云缝,照在他地脸上,他悄悄移动了一下脚步,面上却仍是那副毫无表情地木讷。

他简单的心中想不了那么多事情,他只知道,守好这道门,莫让任何不怀好意者进去。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一二九、南海又闻风波起

大宋嘉定十六年丙辰月辛丑日,西历1223年三月三十一日,清明节。对于流求而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日子。

因为流求开港而引起的骚动,虽然弹压得当,被暂时安抚下去,没有出现最坏的局面,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抚。自流求利益而言,便是今后真正可与陆上往来,也不希望这么大量的熟练工人返回原籍。返回原籍之后,他们不过是一个自耕自食的小农,可在流求,他们却能创造大量财富。

他们更是赵与莒播下的火种,将来要点起燎原大火的。

故此,如何安抚他们对乡井故土的思忆、对祖先的敬重,便成了流求执政者的一大难题。最后,还是总惹义学少年白眼的方有财想出了主意,那便是公祭。

由杨妙真以流求之主的身份,公祭移民祖先,全套礼仪下来,花去了足足一个时辰,便是杨妙真这体格,也弄得香汗淋漓。不过想到这便是只有自己能为赵与莒做的事情,杨妙真便按捺住心中的焦躁,依着全套章程,将所有仪式都做完。

与此同时,基隆是赵子曰,宜兰是陈任,也同样完成了这般祭祀之举。整个礼仪过程,耶律楚材看了直摇头,他精通史家典籍,这套动作原本是他按着古礼拟成的,可是方有财又自作聪明地添加了不少他认为好地动作。而执行者杨妙真同样也弄了些她喜欢的花样,于是乎,在庄重肃穆之余。也颇多了几分娱乐色彩。

祭祀之礼完成,不少移民都是大哭了一场,不过思乡之情也在这大哭之中得到了渲泻。

上午是祭祖礼,下午便是祭谷礼了,这同样是一套礼仪,不过有了上午的经验,这套礼仪被简化了。杨妙真先是执犁,象征性地在田中耕出一垄。然后又绕着桑树转了三圈。这种祭礼,让耶律楚材再次摇头,不过他不是那种不知变通地人,只要意思到了便足够,过多的繁文冗礼,反倒耽误事情。

之所以有祭谷礼,是因为流求对农业的重视。工商为流求带来了滚滚财富,如今流求银行深埋于地下的水泥金库之中,存放着金元宝足有五万两之多,银也有十万两以上。这使得流求发行的金元券得到有力的支撑,甚至在一些与流求贸易的海商之间,他们相互也使用流求金元券结帐留易,这不仅便捷省事,而且远比大宋的楮币交钞要可靠。但是,流求地义学少年也好,方有财也好,耶律楚材也好,各方人士都深知粮食乃万事之重,流求出口工商产品。::::甚至仍然再出口少量的武器甲胄,唯独粮食,除了拿去和红袄军换人外,便没有出口过。

这些粮食。如同那些金银一般,都是保持金元券稳定坚挺的储备。

义学少年们带来了这个时代最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大量的紫花苜蓿这样的牧草种植、专门的兽医照料,使得这几年来,流求的耕牛数量激增,仅淡水农庄,便有耕牛五百余头,而宜兰数量更是远胜于此。在南方水田之中。耕牛不惧浸泡。吃苦耐劳,所需饲料又不象马那般精贵。再加上做工精细、考虑到力学作用的铧犁,以及大量的人力,基本可以满足耕种地需求。

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建设,淡水、宜兰为农业配套的水利设施也已经相当完善,至少不会象初来时那般,只要遇着台风暴雨,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大量补种。一般的洪水,已经不能给流求的农业造成太大伤害了。

流求农业采取的方式,也与陆地上一贯的小家庭式的精耕细作不同。在流求,即便是得到授田的移民,绝大多数也是把田租给农庄,实行统一的大规模地耕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力闲置的情形,也便于集体应对台风、暴雨之类的自然灾害。在足够的粮食之后,目前淡水与宜兰有近四分之一地耕地被开辟出来,用与种植甘蔗、棉花、油桐、桑树等经济作物。

而且,为了开辟新的农庄,流求组织的探险队已经沿流求西海岸向南开拓,他们分陆海两路进发。因为与土人关系日渐紧密的缘故,陆路随行的还有一队泰雅人移民刚来到宜兰时,他们曾经与移民做过战,但被火炮与铠甲驱走,经过几年的试探和接触,他们现在也与宜兰保持一种合作关系。出草杀人只是他们的一个风俗,实际上接触久了,他们除了暴烈好战之外,倒不算是贪婪无耻。教而化之,为我所用,这是移民对他们的态度,毕竟在丛林之中作战,他们可以说个个都是专家。

越过作为流求唯一盐场地布袋之后,大宋嘉定十五年下半年,在后世地台南、高雄两地,移民们建立了新的据点,这两地土人也是平埔人,故此相对较好交流,以交易为主,杂以武力威慑,诱使土人接受移民地迁入。迁至此处者,都是这两年来新获授田的移民,他们人数约有一万五千人左右,随他们一起到达的,是两地各五百人的护卫队,加上常驻于布袋、不停轮换的护卫队,在这西南部,也有三千受过训练的护卫队员。

新的据点,按着赵与莒留的地图,被命名为流南、竹林。

这些护卫队员中夹杂了部分在耽罗岛与高丽人实战过的老队员,故此人数虽不多,却颇有战斗力。领导他们的,依旧是义学少年,如今义学一期、二期的少年,年纪都已经二十二三,最大的甚至有二十四,在淡水、基隆、宜兰,他们积累了相当丰富地政务经验。再加上淡水初等学堂来的毕业生,管理人手上,已经颇足使用了。

因为如今靠大宋海商为流求输送原料的缘故。流求自身地海船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加快移民输送,同时控制整个流求西海岸。

在建起这两个据点之后,嘉定十六年正月底,探险队又绕过流求岛最南角,在这个被称为南湾的地方,他们又设立了一个新据点,只不过这个据点还只有少量人员。而且狭窄的地形,也不支持大规模的移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