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1895淘金国度 > 分节阅读 764

分节阅读 76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似乎还达不到威胁国家战略安全行业的程度。

借助此次机会,不只是受灾严重的关东平原,就是日本其他地方也没有避过狼爪,几乎日本各大城市都受到了一瞬间打开大门,蜂拥而入的阿拉斯加企业的照顾,不只关东各城的企业,就是名古屋,大孤,神户,九州等其他城市的企业也多少被阿拉斯加企业控制或参股甚至完全购并的。

这些企业多是属于战后因阿拉斯加刻意限制而走入困境的企业,特别是比较依靠外来自然资源支撑的重工业及一部分主要做进出口业务的工商企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被黄金城贸易收购的总部分设在东京和大阪的丸红商社,这也被称为黄金城贸易从单一的进出口贸易转向国际批发零售及仓储物流的综合商业集团的先兆。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被马钢联兼并的日本民营较大钢铁厂富士制铁,做为全球第一大钢铁集团,马钢联资金充足,并没有给予日本方面股份,富士制铁这次是被整体收购,富士制铁被收购之后被改名为马钢联日本钢铁公司,后世新日铁的主要成员之一的富士制铁至此不复存在。

不过拥有富士制铁的日本安田财团还是在此次购并中得到了一些补偿,即因此与马钢联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安田财团旗下企业在未来的钢铁材料需求中都可以得到供应保障。也算一个较为不错的结果,反正这些年来,富士制铁受原料限制,效益已经日益滑坡,靠安田财团自己,这家制铁企业怕是撑不了多少,就此卖出去,又能为旗下其他企业赢得钢铁材料供应保障也算不错的结局。

不过其中最著名的,或者说此次日本投资热潮中手笔最大的还是属于与安德森一样在欧战后开始介入钢铁行业,并与安德森合组了海兰泡钢铁的晋华工业集团。

1923年12月17日,在日本东京,晋华工业集团联合阿拉斯加育空储蓄银行与日本政府签订初步协议,晋华集团从育空储蓄银行融资一亿七千万阿元,将日本官营的也是日本最大钢企八幡制铁整体并入晋华工业集团新组的亚洲钢铁,而日本政府除获得一亿七千万元的现金收购款外,还因此而获得了在亚洲钢铁当中占有30股权收益的成果。成为此次系列购并案中,占有阿拉斯加企业股份最多的一次。

八幡制铁位于日本南部九州岛的福冈市八幡区,是日本最大钢企,其生铁,钢产量一直以来都几乎占据全日本半壁江山,最高时曾占全日本70以上钢产量,如果历史没被改变,甚至在后世两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人言,只要将八幡制铁夷平,几乎就可以让全日本的工业陷于半瘫痪,可见八幡制铁在日本工业中的地位,而实际上后世著名的新日铁就是以八幡制铁为核心而组建的。

不过在这个时空,自1919年战后,日本丧失几乎所有海外权益,包括原矿石材料都受到限制,一直以来主要依靠中国湖北大冶铁矿为主要铁矿来源的八幡制铁效益与其他日本制铁所一样一落千丈,虽然不至于像普通制铁所那样举步维艰,从去年以来也开工量不足,开始走向大幅亏损,现在经济困难的日本政府有些难以支撑。

甩掉这个庞大的包袱,换取在资产优良的亚洲钢铁占据30的股权,又能获得高达一亿七千万的现款,对于现在财政拮据的日本政府无异于一剂救命药方。

此前的亚洲钢铁,其实只有海兰泡钢铁的50股权和前年国营钢企拍卖时由晋华集团拍卖下来的一家中型钢企即费城钢铁厂,原总资本实际上连现在的八幡制铁都不如。

亚洲钢铁之所以可以拿下八幡,关键在于八幡制铁在1919年大轰炸时受到特别照顾,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加之战后阿拉斯加刻意限制日本重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导致八幡制铁订单不足,最重要的是矿石来源不足,债务越来越沉重,在这种情况下,除去将要承担的债务,再付出了一亿七千万现金给日本政府,凭日本政府在八幡制铁剩余的股份看上去连亚钢25的股权都不到,现在能够得到30,在日本人眼中,是一个难得胜利也就难怪。

不过正在日本官方,民间各界大呼再次迎来一次难得的胜利时,亲手完成此次收购的晋华工业集团老板,亚洲钢铁董事局主席徐纲也在窃笑。

在徐纲看来,钱花得多点,股权让得多了点,但这都不是问题,八幡制铁的那些工程师和众多日本钢铁技术人员才是最大的财富,这将极大的补充在技术实力上有所欠缺的亚洲钢铁,凭借这次收购,亚洲钢铁在规模上可能还比不得太平洋钢铁,但在技术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连叶枫都在亚洲钢铁完成此次收购后,给正在日本的徐纲发来贺电,盛赞此次收购极具战略眼光,八幡制铁几乎集中了日本近半的钢铁技术人才,拥有这些人才,未来的亚洲钢铁便具备了长足的发展潜力,甚至比马钢联的潜力也不会低到哪里。

当然这封贺电最重要的还是暗示了徐纲将这些日本技术人才一锅端的断根之举才是真正符合国家最高利益的。现在八幡制铁并入亚洲钢铁,而亚钢总部在阿拉斯加首都费城,其目前的几个生产基地也都在阿拉斯加本土,未来来个乾坤大挪移,将这些日籍技术人才与其他基地的阿籍人才逐渐互换,日本政府又能有多少干涉力度

当然,阿拉斯加经济实力雄厚的工商企业不少,有实力走出国门的也不少,在日本的行动可不只这么几家,实际上从11月份之后,陆续有上千家阿拉斯加工商企业共在日本投入了足有数十亿的资本,或新建,或购并了大量企业。涉及钢铁、造船,食品,纺织等各种工商业项目,当然各大金融机构也没有放弃这种开疆拓土的机会,似乎一夜之间,还差不多是废墟的关东平原甚至整个日本都成了阿拉斯加资本看中的香饽饽,一点也不比对资源丰富的本土省市的吸引力低到哪里。

而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一是日本拥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二来因为战争和灾难,现在的日本市场空间很大,三来,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发展了数十年,其工商业基础实际上还是很不错的,比基础薄弱的亚洲省市要强得多,只是因为战争和战后阿拉斯加的限制,导致一大部分企业走入困境,不得不寻求外来资本的挽救。第四嘛,则是因为这是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的,是跟开发亚洲省市一样受到国家鼎力支持的投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