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异宋 > 分节阅读 184

分节阅读 18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南看上去更弱呢这世界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征侧知道发牢骚也没用,便将精力全都集中到应付眼前的危局上来。

南洋的混战虽然激烈,但对赵国本土影响有限,赵抗更担心的,是敌对势力对赵国的渗透。首先是各大宗教,本来赵国已经基本禁绝了宗教,但是如今赵国迭逢大灾,百姓都处在惶惑不安之中,急需精神上的寄托,而这是一个小小的武庙所无法满足的。比起祭拜英雄来,佛教等成熟宗教对百姓来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在如今的非常形势下,赵抗已经无法再用暴力手段进行压制了。

但是如果轻易就让步的话,那些宗教人士只会得寸进尺,进一步扩大传教范围,甚至将官府中人也卷入其中也是大有可能的。再考虑到赵国与宗教界一向势同水火,如果任其坐大是很危险的。赵抗苦思良久,终于拿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首先,他放开各大宗教在赵国传教,但是所有信徒还是必须在官府进行登记,以利于控制。而且这样一来,宗教势力就自然得分成了强硬派和妥协派,赵抗只需集中力量对付强硬派即可,甚至还可以对妥协派进行拉拢和收买,比起一竿子打倒一片要容易得多。

然后,赵抗及各级官吏都增加了拜祭武庙的频率,以增大其影响力。要知道,君主的行为喜好对其臣民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正如赵抗喜欢穿素衣,淡水一带就少见染坊。有他们这些上层人物带头示范,百姓中相信武庙有灵的比例一定会不断增加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举措是,赵抗将依附军队而存在的宣传队组织独立出来,成立宣传部,陆游成为第一任宣传部部长。赵抗希望依靠宣传工作来对抗宗教对民众的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引导民意,以配合赵国的各项制度举措的推行。宣传部的成立只是赵抗对内阁改革的一部分,包括宣传部在内,赵抗新设了三个小部,另外两个分别是情报部和后勤部。情报的意义就不用说了,设立情报部本来就是早晚的事。而由于敌人对破解“蝗群战术”越来越有心得,赵军对后勤的依赖也迅速加大,专设一部以加强后勤工作,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后勤部在和平时期,还同时负责境内交通运输的管理,到战时才会暂时将其移交给农工部。

在三小部设立的同时,新的内阁制度也建立起来,分为和平内阁与战时内阁两种情况。和平内阁也就是原先的内阁形式,赵抗前不久已经正式让虞允文开府,和平内阁向开府相国虞允文负责,而虞允文再向赵抗负责。六部部长有权撤换其除副职以外的其他下级官吏,而虞允文有权撤换六部的正副部长,赵抗则可以撤换相国,并授予其组阁的权力。而那三个小部则直接对赵抗负责,平时不参与内阁决策。但是一旦到了战时或者像这次的大灾难时期,战时内阁将会取代和平内阁的功能。战时内阁由三小部与六大部中的海军部、陆军部和财政部三部组成,因为外交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外交部只是按命令执行,并不参与战时内阁决策。战时内阁向总参谋部负责,而总参谋部的构成有了重大改动,由身为君王的赵抗、开府相国虞允文以及一名军方代表组成,实际上完全是控制在赵抗手中的。这也是正确的选择,战争时期玩分权,一般来说会死得很难看。

在赵抗三管齐下之后,虽然各大宗教还是成功在赵国扎下了根,但是并没有脱离赵抗的控制,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依靠着虞允文的努力,他将赵国对宗教放开的无奈之举说成是有意为之,赵抗的威望便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 祸下

宗教界领袖们虽然也明白实情,但是难得有个机会,也要给赵国一个台阶下不是在他们表示只是想要增加信徒,对世俗权力并无野心之后,赵国朝廷与宗教界的关系缓和了一些,至少赵抗不再是所谓的“佛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倒是为后来攻略吐蕃诸部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不过此时能想到这么长远的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由于日后需要更多地与宗教界人士打交道,赵抗便压下自己的厌恶,进一步研习了各大宗教的典籍。他这才发现,原来各大宗教初期的思想中,有很多暗合陆仁所说的“天道”,但是为了利于宗教的推广,这些精髓都被湮没在大量具体的清规戒律之中。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赵抗还发现了很多令他哭笑不得的情况,比如按照佛祖释迦牟尼的思想,佛教应该是无神教才对,只是用来让人纯净心灵,脱离苦海。所以说佛只是表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根本就无所谓什么神通,其实是“大彻大悟的人”而已,而佛教信徒也根本不必去拜任何神明。可是,佛祖入灭后还没多久,他的塑像就被当作神灵来崇拜,而佛教的经典也被加入了大量妖魔鬼怪的内容,以方便传教。不知道释迦牟尼若地下有知,究竟会作何感想

为了从迷雾中找出真实,赵抗对各种宗教的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概念。赵抗将宗教思想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教义”,也即是宗教思想中暗合天道,并提出主旨的部分第二部分是“个人意识”,也即是创教者及对该宗教发展有重大推动的人物自己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三部分是“诱惑”,没错,是“诱惑”,也就是以种种好处引诱人们相信该宗教,这一部分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烙印,因为如果不放下身段,主动适应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外来宗教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

这样一来就很清楚了,只要“核心教义”相同,无论另外两部分差异多大,都还是一种宗教。可笑世人往往拘泥于那些外在的不同,同一宗教内部争论不休,反而影响了宗教的传播,也使得信徒陷入迷惘,岂不愚蠢之至

不过赵抗对此倒是颇为理解,因为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只能看到眼前与近期的事物,而看不到内在与长远。而那些教祖们在找到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思想后,又实在很想让更多人理解。可他们理解不了,怎么办好,那我就加些故事,打些比方,效果一下子就好得多了,但不知不觉中,原有的思想早已是似是而非了。就算这样,对于生存压力很大的普通民众来说,这些高深又而对现实没多大用处的宗教并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所以宗教的传播还是很慢。于是有些急功近利之人,便想出用“诱惑”来吸收教众,因为人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宗教的传播迅速加快。但是这样一来,当初的精髓还剩下多少,那就难说得很了

其实并不是没有别的途径,而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依托暴力而发展,用国家强制力来推行宗教,是屡见不鲜的。这在西方较多见,比如那些宗教战争,虽然背后往往还是为了利益,但都带着清除“异教徒”的原始目的。而赵抗并未到过西方,陆仁当初也只是粗略地讲了一下,所以赵抗并不是很了解。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比如黄巾军起义和天师道,但是全都失败了,而且它们的世俗化倾向太过明显,不具备典型特征,所以不足为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