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极品少帅 > 分节阅读 381

分节阅读 3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西汉初的燕臧荼、东汉初的燕彭宠、十六国时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和后燕、唐末的燕刘仁恭,未出现等等。以赵命名的政权有战国时的赵、秦末时的赵武臣、楚汉之际的赵赵王歇、十六国时的后赵等等。此外,还有十六国时的魏冉闵、北朝时期的东魏和北齐、隋末的夏窦建德等等。

建立于东南的政权,有春秋时期的吴、越、三国时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唐初的吴先后由李子能和杜伏威所建之吴、宋辅公祏、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吴越、南宋皆未出现、元末的周张士诚、明初期和太平天国等等。

建立于四川的政权中,虽未完成过统一天下的大业,但是,没有一个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四川地区会不出现独立的割据政权。在四川建立的政权有战国时的巴和蜀、东汉初的成家政权公孙述、三国时的蜀汉政权刘备、西晋末的成汉政权李雄、东晋时的蜀焦纵、五代时的前蜀政权王建、后蜀政权孟知祥、北宋时的蜀先后有李顺和王均民建之蜀、元末的夏明玉珍等等。

四边之地虽综合条件不如四角,但纷乱之际也易于凭借其地理形势形成割据势力,建立割据政权,而且,因其与周围地区联系便捷,往往容易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像山西、山东这样的地方。山西处关中、河北之间,俯瞰中原,且其地接塞北,少数民族容易透入造成影响尤大。山西的割据政权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所建。历史上,在山西建立的政权倾覆中原政权者屡见不鲜,如匈奴刘汉之亡西晋、后唐之亡后梁、后晋之亡后唐,等等。山东地处南北之间,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后,更是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联系的衔接地带,割据山东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

随着历史大势的演变,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是有变化的。中国政治重心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即说明了这点。政治重心处于关中的时代,关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摇摆之后,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关中地位下降,而河北地位上升。这一变化给其它地域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在政治重心位于关中的时代,湖北是西北与东南之间衔接的纽带,地位比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后,随着关中地位的下降,湖北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东则成了南北之间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的枢纽,地位举足轻重。

这是就大的趋势而言。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当时政治、军事整体形势的不同而不同。

眼下的实际情况是,河北和关中政治地位都不及中原,而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无论河北还是关中,只要得到中原,则必然立刻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之中。对此云铮自然十分清楚,所以云家的中原攻略,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此时唯一的问题是,在这个时候,周家会有什么样的动向。是出兵河南,力挺林旭,与云家对抗到底,还是趁四川官贼鹬蚌相争,而忽然出兵南下渔翁得利占据巴蜀,继而以西抗东与那时候可能已经取得中原的云家东西对峙,此时不得而知。

云铮现在对于周家的动向,颇有些听之任之。你若南下攻取四川,我则速取中原,以立霸业之基。你若东出函谷,我又何惧之有在关中不出,你据山河四塞之险,我以现在的兵力或许尚不能取之,你若真离了龟壳出来,我岂有不一并拿下之理北疆军野战之力,我云铮自信天下再无敌手

卷五 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45章 中原攻略二

前人在论建都之所时,比喻建都长安为建瓴之势;建都洛阳、开封为宅中图大之势;建都北京燕京则为挈裘之势。

关中山河四塞,地势高峻,居高临下,故称建瓴之势;洛阳、开封处中原四通八达之地,可向四面扩展,故称宅中图大之势;挈裘则为提衣挈领之意。

建都燕京,是顾祖禹所说的:“据上游之势,以临驭六合。”故称挈裘之势。读史方舆纪要中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连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实甲天下。”

若要更迷信一点说,云铮更觉得天下王气,当兴于燕京。在原先那个时代,自宋以后,元、明、清三朝,均都于北京。其中明朝先都于南京,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之后,迁都北京。若再往后看,民国都于南京,终败于毛太祖之手,而毛太祖则正是都于北京。

当然,以云铮这样一个出身后世,不信鬼神之人而言,王气之说实不可靠,他信的,还是天下战略。

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整体趋势是自西往东移动,其中也经历过一段摇摆。秦、西汉定都关中,西汉末年的动荡致使关中残破,于是,东汉、曹魏和西晋定都洛阳。十六国北朝时期,统一北方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来也迁都洛阳。隋唐再度统一天下后,政治重心又移回关中。唐末的动荡又使关中破坏很大,于是,大魏定都洛阳。而在前世历史之中,北京的王气,却是直到元朝重新统一后,政治重心才真正移到河北,并一直延续下来。

但这其中是有理由的,并且以云铮超前的战略思维,足以把这些优势提前发挥出来。燕京地处河北,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之所以也称“据上游之势”,不缘于它本身的地势,而缘于它跟周围地区的关系及由此而形成的在整个中国地理格局中的地位。

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东面是浩淼的大海,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延绵千里,环绕其西、北两面。河北境内的几条主要的河流均发源于这两条山脉,切穿山岭,形成交通孔道,也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险要关隘。正因为这个位置,也才有前面的“衣领”的意思。

云铮的信心满怀,绝非仅仅因为占据了这个“衣领”,而是因为在河北在手的情况下,云家完全掌握了“两山”。两山,指的是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

燕山山脉将河北与内蒙古草原联系起来。内蒙古草原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驰骋之地。塞外游牧民族强盛之时,常南下扰掠中原。河北为其南下的一个主要方向。塞外游牧民族入据河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辽河流域而来,一是自蒙古草原而来。辽河流域与河北之间的往来通道是辽西走廊,山海关扼其咽喉,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为重镇。蒙古草原进入河北的一条便捷的路线是出大同盆地北部山地低口进入大同盆地,再由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进入河北,居庸关、紫荆关等关隘扼其咽喉,大同、宣化、怀来、张家口等地为重镇。燕京作为河北北部的一个重心,可以同时应接这两个方向。在燕京外围环燕山山脉,还有松亭关、古北口、冷口、喜峰口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其它几条交通孔道。

所以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秦汉经营渔阳、上谷、右北平,隋唐经营范阳、平卢,明代经营宣府、蓟镇,都是意在扼守燕山险阻,以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五代失幽燕之地,丧失北方国防险要,到北宋时,朝廷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吕中说:“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道出了这片地域对于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意义。

而现在云家不仅将燕云十六州稳握手中,而且新得了辽国中京道和西京道大片领土,对于北方的防御,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回旋余地,再加上燕山诸关以及天下最为善守的云山帅坐镇燕京,别说辽国衰落而蒙古尚未崛起,即便当真有一强敌也无大碍,如此优势之下,北方大势岂能有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