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极品少帅 > 分节阅读 362

分节阅读 36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过是想与我大辽联姻罢了,和亲之事,原本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云铮既有此心,我大辽本就该宽容大方然则有些人,不顾朝廷大局,一味只以私心为念,怂恿朝廷与云铮开战。须知我大辽虽强,却也双拳难敌四手,既与女证争锋,又如何还同时与云家作战此战未战便已先败。而今一而再再而三的战败,原本可以与云铮和议的情况已然变化,若是云铮得势不饶人,则我大辽顿陷危局”

殿内众臣皆无言以对,萧太后便继续道:“为今之计,唯有惩办主战元凶,求得云铮谅解,同时答应云铮的要求,同意出嫁琼花郡主与其联姻,则我大辽与云氏顿成姻亲之好,罢兵休战才有希望。”

后族一派的众臣听后,立即纷纷上前,称颂太后英明。皇帝看了看自己的母亲,瓮声瓮气问道:“母后,若是我大辽如此退让之后,云铮仍然不肯善罢甘休,那又如何”

萧太后反问道:“云铮要我大辽割让西京道与中京道,我等眼下已成危局,若是答应这两条,或许云铮尚且可以通融。”

皇帝有些怒气闪过,看着自己的母后,道:“如此朕便要做一个守卫不住疆土的皇帝了。”

萧太后也有些怒意,盯着他反问:“那么现在皇帝就能守得住疆土了”

皇帝语塞,却仍然不忿:“朕可以迁都再战”

萧太后冷笑:“迁都再战皇儿你可知道,我大辽的军饷早已发不出来了,眼下我大辽所用之军饷军粮,还是上个月云家送来的魏钱所购。哀家听说如今米价上涨,其余物品的价格似乎也在上涨,我大辽原本就不富足,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困窘不堪而与云家继续作战,难道皇儿你还指望云家能提供这些军饷吗一旦他们断了这钱,我等去哪里弄这么多军饷去给前线将士届时前线四十多万大军没了饭吃,若是出了什么乱子皇儿,你可对得起你父皇对得起我大辽祖宗”

皇帝牙齿咬得咯咯直响,却是再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

萧太后便道:“若是皇帝再无异议,就按哀家的意思办吧。诸位卿家,眼下正是我大辽应该精诚团结之际,若非如此,不足以面对如今危局。传哀家旨意,册封琼花郡主萧芷琼为琼花公主。”

“北院大王,你且选五千精锐,护送琼花公主南下中京与云少帅会晤。并且,要尽快与云少帅达成和议。”

萧天佐上前一步:“臣遵旨。”

萧太后点点头,又道:“北院大王,你此去责任重大,不仅要让云家撤兵,而且一定要让他们继续为我大辽提供援助另外,若是能少割一些地方,你也要尽力争取。”

萧天佐怅然点头:“臣知道了,臣一定尽力而为。”

卷五 千军万马避白袍 第19章 秦晋之好一

中国古代一直就存在着一种传统,叫做“和亲”。提起“和亲”,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结为夫妻的话,叫做“永结秦晋之好”,这“秦晋之好”,就是“和亲”的产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似乎永无宁日,不论是歃血盟誓,还是别的什么办法,都不能保证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驴技穷之际,聪明人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您的国君的女儿姊妹嫁给我的国君,把我的国君的姊妹女儿嫁给您的国君,大家连络有亲,相互扯紧裙带,大概就不会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国君把我的国君叫姥爷,我的国君把您的国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来了。于是,春秋混战之际,秦国和晋国这两个紧挨着的国家就和起亲来,互嫁姊妹女儿,不让对方扩张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结“秦晋之好”。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晋两个国家是春秋时期打得最为激烈的冤家之一。这下子可就热闹了,国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国君的后头抹眼流泪地哭闹,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这裙带真是拧得七弯八拐,哪里还有一点亲情的味道。如果要从“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事实来想问题,那么,以此来祝福男女好合,简直无异于诅咒。

诸侯国之间和亲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亲”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统天下的时候,皇帝有许多女儿,但皇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皇帝的女儿们只有嫁到大臣的家里,皇帝也把女儿当作笼络大臣的一种手段,但是皇帝照样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样造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功臣被戮,也不会有权臣造反了。看来,裙带毕竟是裙带,以裙带的柔弱去缚那充满欲望的权力之手,是无论如何也缚不牢的。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亲”可以算是一朵独特的“奇葩”,蕴含着中原皇室的几多无奈,几多屈辱。可以想象,一个泱泱大国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当,这是何等地卑贱和可悲

汉武帝时代,国势不可谓不强盛,可也上演过“和亲”的悲剧:汉武帝的女儿细君公主,背负着和匈奴修好之使命,远嫁冰天雪地的朔漠。资质娇嫩的她,过惯了皇宫中锦衣玉食的日子,极不习惯胡地“毡为房,地为床”的游牧生活,郁郁寡欢,积忧成疾,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

隋朝的义城公主,派遣到突厥和亲,竟四次改嫁,也算十分不幸。可被大破突厥的李靖将军俘获后,嫌她“无耻”,将这位手无寸铁的公主斩首于路边,而她的丈夫颉利可汗却得到赦免。

在前朝唐代,“和亲”发生变化,再也不是软弱妥协的表现,而是大唐主动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一项举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非常注意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对他们恩威并重,一视同仁。

贞观八年冬,吐谷浑进攻凉州,太宗再次派大将李靖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统领大军去征讨,将侵犯大唐的吐谷浑兵马杀得落荒而逃。几天后,吐谷浑派使者上表大唐,情愿投降。此时,老国王已自杀,其子慕容顺被太宗下诏封为西平郡王,仍然统辖原来的部落。然而,慕容顺很快又被心怀叵测的族人杀害,他的儿子诺葛钵机智地躲过了一劫。太宗很快派大将侯君集前往,平息了叛乱,扶持诺葛钵做了可汗,太宗封他为河源郡王。这位年轻可汗感念唐朝的大恩大德,亲自到长安拜见太宗,并请求能和唐室结亲。太宗看他气概英武,态度恭顺,心生喜爱,更重要的是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便将女儿弘化公主嫁予他。诺葛钵如获至宝,千恩万谢地带着公主回国去了。至今,在青海湖北岸的一隅,留有一座名曰“黑城子”的故址,据说就是当年为弘化公主修的宫殿。吐谷浑本来没有城池,逐水草而居,为了大唐公主的到来,也开始有了定居点。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奉太宗之命远嫁松赞干布,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和亲”使者。唐蕃古道上,处处留下了她的芳踪,传颂着她的故事。而且云铮知道,即便是一千多年以后,文成公主“和亲”的佳话仍然历久弥新,广为流传,而那些血腥仇恨的记录,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尘封在历史的暗角里。

可见,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是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