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极品少帅 > 分节阅读 187

分节阅读 18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朕以为都只是开源但是光开源是不够的,更重要,并且更紧迫的,是节流。”

他扫了几位相爷阁老一眼,侃侃而谈:“开源节流,开源使朝廷收入增加,节流使朝廷支出减少。这两条朕觉得都不能少,朝廷既然国用窘迫,那就只能大胆变法,这个法怎么变,无非开源节流罢了。然而节流比开源更难,节流从何而节,朕想诸位爱卿也都清楚我大魏朝廷国库的银子都花在哪去了,军饷、官俸,两只大老虎啊。”

秋临江有些激动,他哪里是不知道节流的重要,实在是觉得难度太大,哪怕他在上万言书的时候就已经是打算“豁出去了”,可仍然觉得节流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所以才没有提。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看军饷、官俸,这两笔钱是谁拿的。

拿军饷的,看似是全国各卫所的兵丁,实际上是内外军阀,“外”军阀不必说,四大边镇是也,“内”也不是没有,许多时代从军的豪族,他们在中央军中的影响力也不可觎,而且中央军内早有吃空饷的“优良传统”,多的军饷归谁拿了还不是那从都指挥使、指挥使到百夫长这一批高中低各级军官

要在军饷上做文章,那就不能不考虑到国朝上下这一百多万大军的军心,不能不考虑到四大边镇甚至是中央军的几大都指的态度。说句不客气的话,大魏朝内的任何一件事,只要是中央军的几大都指和四大边镇一起反对,别说他秋临江,就算是万昌天子自己也只能顺着他们的毛摸,要不然这洛阳宫还坐不坐得稳只怕都难说了。

军饷不好动,那就只能是官俸了。但是官俸也不是他秋临江说动就能动得了的。太祖皇帝建国之初,为了表示对文人士子的看重,全国上下官吏的俸禄都普遍定得颇高,这跟武将的高级将领俸禄很高而中低级军官俸禄低廉不同。这样一来倒也的确很是讨了文人士子们的喜,使得当时刚刚建立的大魏朝廷很快便巩固了统治,但是随着恩萌、科举两百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却成了一把刀子,每年都要从国库剐上狠狠地一刀。

所以,这是祖制,并且是一项天下士子都齐声赞颂的仁政。这大魏朝的人,哪个大得过“太祖”天下间的事,哪样大得过“仁政”殊不知天下间谁人谁事的好坏,都是掌握在天下士子们的嘴上的吗一个寒门出身的官员可是想方设法去让名门官员得不到好处,一个名门出身的官员也可以肆无顾忌地排挤寒门士子,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可是没有哪个官员能一竿子把国朝上下几十万官吏全部打翻那完全属于政治自杀。

然而秋临江想提而不敢提的“节流”,现在竟然被万昌天子御口金言地提了出来

秋临江身子都有些微微颤抖了,嘴唇动了动,最后却只说出来四个字:“皇上圣明。”

“呵呵。”林宥呵呵一笑,一摆手:“圣明不圣明且不去管,诸位爱卿且来为朕分析分析,看这节流该怎么个节法。”

林宥此言一出,文华殿瞬间安静了下来,一眨眼便是落针可闻,沈城恢复了一贯的白睡半醒状;顾恒垂下眼帘,好像正在观察地下的蚂蚁;秦霆轻轻抚摩着一卷文书,好像那是王羲之的真迹,让他爱不释手;杜凡看着自己的茶杯,似乎正在欣赏那上面纤毫毕现的小桥流水图;方谦然皱着眉头,似乎忽然想到了今年治河任务之艰巨;余众乐愁眉苦脸,好像又被各衙门和几位大帅催钱了一样。

秋临江看着明明微微皱了皱眉却又马上恢复平静脸色的林宥,心里一阵发凉,又有些发堵,皇上怕也经常强颜欢笑吧

“臣以为,欲要开源,四字足矣。”秋临江强忍着心中那股苦涩,奋然出列,昂然道。

林宥眼中精芒一闪,精神大振,短促有力地道:“说”

秋临江完全是豁出去了,原本就挺直的腰杆挺立得越发笔直,目光坚毅,声音一字一顿,犹如金石相击:“精兵,简政”

卷二 坐看长空飘乱雪 第141章 精兵简政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百度大神。

秋临江当然不会知道千年后的那个神奇执政党才是“精兵简政”四个字出名的源头,但他此刻却是毫不犹豫地提前抢注了,而且几乎是报持着一种决死的心态才说出来的。

事实上,朝廷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等弊端,固然与朝廷的职能定位不清、未能及时跟上全国形势的真实变化、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或者管事效率低下等因素有关,但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目前的人浮于事局面已经形成,人太多,“兵”不够“精”。

如果说前者是“事杂”导致“人多”,那么,后者就是“人多”导致“事杂”,这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兵”不够“精”的情况下,很多衙门的官员无所事事,按照曹参的理论,这么多官员无所事事,就很可能要“生事”,就是总要干点什么来显示他们是在做事。

同时,人太多也使得衙门内部人际关系、部门关系更加复杂,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导致文山文海,产生“事杂”的局面,而为了应付这一局面,就必须增加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进而导致恶性循环,于是机构臃肿膨胀在所难免。

可见,“兵”不“精”也是导致“政”不“简”的重要原因。不简政就难以精兵,而不精兵也同样难以简政。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自我复制,最终甚至可以导致变法越来越积重难返,拖得越久,变法的难度就越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精兵”和“简政”之间就是一种“鸡生蛋”和“蛋生鸡”的糊涂关系,而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伴生、寄生关系,一种情形的出现必然导致另一种情形的出现。所以,秋临江所谓的精兵简政,并不只是说要裁军、要撤官。他心里的深意,用后世的词语来说,其实是想推行一种管理体制改革,想要双管齐下,“简政”的同时必须“精兵”,“精兵”的同时也不能耽误“简政”。

就当前而言,秋临江气势更认为,“精兵”更具有突破口的意义,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终归都是由人来建立、靠人来执行、被人所维持。也就是他早先万言书中所说的官员选拔的问题。实际上他也不是不知道,说到底,朝廷的新法最关键的并不是制度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因为,制度层面的新法实施方向其实已经很明白,也很容易明白,真正的难点在于有没有“人”愿意去、敢于去、能够去推动这样的新法。

他口中的精兵简政,不仅仅是裁军和撤官这么简单,他的“精兵”思想,突出的就是落实“人”的责任,它意味着那些掌握实权的人,有职责、有义务主动推动、配合新法,实现“简政”,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而不是成为新法的阻力。

而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的冗官,该清退的就要毫不留情的清退,该退到闲职上去的就要坚决地让他们退到闲职上去。另外那些有显贵爵位的王公侯伯,爵位上的俸禄既然减不掉,那么其兼任的一些七七八八的闲杂职务,该撤的也就应该去撤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