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230

分节阅读 23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果没有这个等级制,那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

田秀英问出口,也呆住了,陈海平温厚地笑了笑,道:“我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但至少女人的地位不会像现在这么低下。”

这时,向彩英问道:“少爷,那这跟您剪发又有什么关系”

陈海平道:“等级制绝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所有的层面,而发式和服装就是这个等级制度具体而微的一个缩影。比方说,穿短衣和裤子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每天都要干活的平民百姓,而穿长袍马褂的一定都是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

“我们要废除帝制,如果不能把等级制这个帝制的根子给拔了,那就绝对会有死灰复燃的那一天。而要想拔掉帝制的这个根子,就是要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认为,帝制是大逆不道的东西,是绝不可以接受的。可天下太大,百姓太多,就是我们磨破嘴皮子,每天不停地说,也影响不了几个人。但是,易服色就不同了,它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影响到全天下的老百姓。”

向彩英吃惊地问道:“少爷,您还要改服装”

陈海平点了点头,笑道:“想不想看看”

向彩英和田秀英都赶紧点头,但陈海平却又道:“现在还不行,现在就让你们看了,到时候没什么震撼感了。”

不说向彩英,就是田秀英都把眼睛瞪了起来。

见两位美女都把眼睛瞪圆了,陈海平又赶紧摆手,笑道:“开玩笑,开玩笑,衣服还没做呢。”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对向彩英也是,少爷似乎是越来越随和了。

三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向彩英和田秀英起身告辞,但她们刚要转身离去,陈海平忽然对田秀英道:“秀英,我的那笔字见不得人,你是书法大家,有时间能不能指点我一下”

田秀英一听,身子都木了,脑袋晕晕的,但就是没忘了点头。

机会来了就一定要抓住,这是田秀英告诉了自己无数遍的话。实际上,这等于是田秀英给自己催眠了,所以才会有这种反应。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一路上,田秀英都是迷迷糊糊的,等清醒过来,就看到向彩英眼中的笑意,田秀英大羞。

二百七十七章 手笔

二百七十七章手笔

十月十一日,陈海平到了号称“一览众山小”的五岳之首-山东泰山。

在泰安城西北五里。一座恢弘壮阔的寺院已经初具规模。

这座新建的寺院不仅宏大,而且金碧辉煌。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方面,这座寺院都是拔泰山诸寺之冠。

这是一座喇嘛庙,也是整个山东的第一座喇嘛庙。

山东巡抚徐从治这次陪着陈海平一同到了泰安。

对兴建喇嘛庙,徐从治自然是赞成,这是经略藏地所必须的,但对于这座寺院的规模,徐从治多少有些意见,因为花的钱太多了,多的让人眼晕。

钱全部是由中央政府出资。

实际上,陈海平建的喇嘛庙不仅仅是山东这一座,还有北京和山西五台山各一座,它们的规模同样宏大,同样金碧辉煌,花的钱同样是天文数字。

没有人知道,陈海平之所以如此不惜工本,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理亏。

当初在归化,陈海平答应迈达里胡图克图、希迪图噶卜楚和罗桑吉坚三个大喇嘛,他允许黄教在藏地施行政教合一,但仅仅在西藏。其他地方绝对不行。

后来,陈海平才知道,原来这个时候政教合一的体制在西藏还根本没有出现。

如此一来,陈海平又怎么会让政教合一这种怪胎在自己的手里出现,所以这个信是必须要失的,不失也得失。

好在,当初就是那么一说,只要自己不予承认,那影响就有限。加之,自己采取的诸多措施,笼络黄教的上上下下,自然会把不好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谋万世的大事儿,与之相比,钱又算得了什么何况,他们有的是钱,而且这也是好事,投资促进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发展。

说实话,陈海平不愿意来,但还是那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便以陈海平今时今日的地位,他同样也不可能免俗。

这次来,陈海平是来留墨宝的,是来给这座喇嘛庙题写匾额的,但陈海平对自己的那两把刷子实在是觉得惭愧。所以他极不愿留什么墨宝。

实际上,陈海平的字还算可以,至少算得上中等偏上,但他每日里接触的都是什么人啊所以,经常看那些人的字,让陈海平不惭愧也惭愧了。

领政大人亲自来题写匾额,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扩大影响的所以,诸位高僧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他们把能安排的最强阵容摆了出来。

三里长街,超过三千的大小喇嘛肃立,迎候陈海平一行。

场面庄严肃穆极了,身处其中,任何人都会受到影响,陈海平也一样。

仪式繁琐之极,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没人觉得繁琐。

巳时整,坐床大喇嘛贡丹僧布活佛把一支尺许长的大狼毫双手举起,恭恭敬敬交到了陈海平手中。

迎着朝阳,陈海平提笔在手,凝神片刻,一挥而就。在宽大的宣纸上题下“泰召寺”三个斗大的大字。

陈海平写毕,自己仔细打量,也不觉有些得意,这些日子的苦工没有白费。

两个黄衣喇嘛把宣纸高高举起,登时鼓乐齐鸣,欢声雷动,颂歌如潮,陈海平晕了。

----

既然到了泰山,那不上去溜达溜达实在说不过去。第二天,陈海平登泰山,陪同的官员很少,大多都是和尚喇嘛。

对陈海平,喇嘛们就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和尚们,对陈海平之恭敬甚至都超过了来泰山封禅的秦始皇和汉武大帝。

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陈海平掐住了这些和尚的命根子-钱。

当初那道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的政令,不仅没收了地主的土地,也包括寺庙的庙产,而寺庙的庙产数额也是极其巨大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