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203

分节阅读 20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要在既有的基础上把事情办好,以前那种推诿扯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勾当都先暂时放放。

仅在洛阳呆了三天,四月十八日,洪承畴就动身向陕西的西安府赶去。

―――――陈海平是四月十七日到的解州。

由于解州毗邻河南和陕西,与河南府的陕州、灵宝、弘农卫最多也不过两百里的距离,又是盐池重地,所以这里驻有重兵:一个乙种兵吕和两个丙种兵旅,他们都属于上党师,都是原先的铁匠兵。

一路上,相比刚刚离开北京时,陈海平已经冷静多了。到了解州之后,陈海平并未急于行动,他只是把申喜仁召到了解州。

申喜仁干的不错,当流寇当的有声有色,在三十六营当中也是有字号的,实力能进入前十名。

按照陈海平的指示,申喜仁这几年一直活跃在延安府靠近山西一侧的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

这么安排既是为了打造一个以后进入陕西的前哨,也是为了防止意外。陈海平自然不担心大明朝的军队会突入山西,但不能不防备这些流寇,他们可不会管他陈海平是何方神圣。

陈海平没有大动作,因为现在的懿安皇后不是那个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以懿安皇后最近的表现来看,陕西的事儿也肯定不会循着以前的老路走。

四月二十五日,综合各方面的情报,陈海平终于得出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他最担心出现的,但还是出现了,懿安皇后就是懿安皇后。

现在陈海平很后悔,但他不是后悔放懿安皇后和太子去南京,如果事情从头来过,他还是会这么做。因为,他最根本的使命是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痛快去海上耀武扬威,或是把什么俄罗斯给灭了。

实际上,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正是因为懿安皇后的出色表现,才使得他改造这个国家,改造这个民族的根本目的进展的更深入了。

陈海平后悔是没有看一看懿安皇后长的什么样,要是早知到懿安皇后这么了不起,那他一定会去撩拨一下这位大皇后,弄点暧昧出来,但可惜,他竟然连懿安皇后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现在,陈海平感觉世间最有趣的事儿就是把懿安皇后按在腿上,扒去衣服,打几下懿安皇后的屁股。

要是如此,那真是此乐何及了,但可惜,这么好的愿望怕是这辈子都不可能实现了。

就是这番顿悟才让陈海平彻底平静下来,他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好,至于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要看天意如何了。

顿悟是一回事,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国家一统最好还是在自己的手上实现为好。

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是不会太平的,而等到这些人羽翼丰满之后,还是会成为懿安皇后的心腹大患的。

现在没必要插手,物竞天择,看看到底谁才是陕西最后的王者陈海平传下令去,令申喜仁继续控制延川、延长和宜川一带,如果流民大军不是因为官军而陷入危险的境地,那就坐山观虎斗,先看着,待局势明朗之后再说。

四月二十八日,陈海平启程,率军回师北京。

原本是要去归化看看的,但没时间了,袁崇焕和那位布木布泰公主的婚期定在了五月二十八,要想参加,那就必须往回赶了。

五月十三日,陈海平回到了京城。

第二百四十章 鼓劲

第二百四十章鼓劲

陈海平回到京城时,京里的大人物就剩政务院总理孙传庭和军务院副总理陈启立两个人了,其他人这会儿几乎都在山东呢。

山东,现在是土地改革的最前线。

没有人比陈海平更清楚土地改革意味着什么,往轻了说,土改是他的权力稳固与否的基础,如果农村的土改按预期的实现,那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在这三省之地,他的地位稳如泰山,没有人可以挑战一分一毫;往重了说,那这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奠定了繁盛的基础,这就如同在那一世,如果没有伟人成功领导的土地,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

对土地改革,陈海平不仅慎之又慎,也力求完美,不愿有一点瑕疵。在原本的计划里,是让陈奇瑜在京城附近的怀柔县先搞个试点,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由近及远,由北直隶慢慢推展至山西和山东。

土改完成的时间,原先的预计是两年。

计划变更之后,试点不搞了,新的决定是先在山东全面推开,然后顺次是北直隶和山西。

之所以如此决定,有两个原因。

头一个原因是因为相对而言,毗邻河南和南直隶的山东局势最不稳定,而土改是稳定局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先在山东搞土改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但相对大局这是小问题,而在山东一旦完成土改,不仅大局底定,更会给南明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移民。归化方面需要大量的移民,而山西正好又土地越来越贫瘠,生存条件日益恶劣,所以从山西移民是最合适的,因而就要把山西放在最后进行土改。

这是千古未有的大变,为了把事情尽可能地做好,也因为这件事繁琐之极,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京里凡是能抽调出来的人都去山东了。

本来,徐光启、成基命和鹿继善等人是不用去的,但“耕者有其田”自古就是徐光启这样的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所以这种事又怎会愿意错过何况,又经过陈海平的谆谆教诲之后,他们都对“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有了更深的体会,就更是非去不可了。

陈海平告诉他们,“耕者有其田”其实是两句话,但人们从来只敢说头一句,所以“耕者有其田”虽然自古就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但要是说不出下一句,那第一句就绝无实现的可能。

“耕者有其田”的下一句是“不耕者无其田”。

话说出来总是容易的,但要把话变成现实就太难了。“不耕者无其田”绝不是一道政令就能解决的,所以徐光启等人的眼珠子都想绿了,山东自然是非去不可。

――――――对于权力,对于很多很多的权力,陈海平一向的态度是强迫自己放弃,他绝不做诸葛亮第二。

诸葛亮智慧超人,但却不是个合格的领导者,他管的事情太多也太细了。如果以那一世的观点来看,诸葛亮是有病的,有着某种精神方面的病患。

诸葛亮简直太强了,他是整个西蜀的大脑,还有着无尽的触须控制着西蜀的方方面面,但正因为如此,一旦诸葛亮这个大脑死了,那西蜀也就完了,因为诸葛亮已经把西蜀变成了他自己的躯体。

信制不信人,这是陈海平所致力追求的,所以他必须学会放弃。让追随者放弃一部分思维的能力,这在早期是必须的,但长远而言,这是应该注意避免的。所以,他必须得放弃,他越少把国家变成自己的躯体,那也就意味着他越成功。

对于山东正在进行的土改,陈海平始终一无所知,他不让人把山东的情况传递过来。这么做倒不是真有什么必要,实际上,这是陈海平在跟自己较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