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乱明天下一根钉 > 分节阅读 146

分节阅读 146(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以茅元仪就记住了卢象升这个人。

孙承宗点了点头,道:“他们二人都是卢大人的亲兄弟,元仪,今后你要与他们多亲多近,好好相处。”

茅元仪今年十六岁,而卢象升只有三十岁,卢象升的兄弟自然更小,孙承宗怕茅元仪怠慢了卢家兄弟,是故特意点了两句。

茅元仪知道自己的短处,也知道承宗的意思,他点了点头,道:“大人放心。”

卢家多慷慨忠贞之士,哥卢象升如此,兄弟卢象同、卢象晋、卢象坤同样如此。今年三月,卢象升因入卫有功,升右参政兼副使,负责整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天雄军。

国家积弱,百病丛,卢象升心怀壮志,有此良机,一展胸中所学,自然热血沸腾,但要想打造一支雄师劲旅又谈何容易

万事开头难,卢象升又急,而这最难就是人才,人才难求,尤其是能与自己同心同德的人才更难求。

为此,卢象升冒了一次险,他把三个兄弟都招了来帮自己,想等基础打好之后,再让三个兄弟回家,但没想到,三个兄弟刚到不久,京里就出事了。

当北京协议送到大名府之后,卢象升置之不理,但好在那方面也没有派军队强行接收。

清楚了京里发生了什么事,知道太子即将去南京安国,卢象升自己不敢离开,他就派两个兄弟象同象晋去迎接太子,让太子一行来大名府,由大名府进入河南。

大名府离河南开封很近,把两个兄弟把发走之后,卢象升又同开封取得了联系,让河南方面做好准备,迎接太子。

此时还有这等忠贞之臣,众人自是又心安了不少。此时非比他时,讲规矩是要条件的,周皇后亲自出面,对两兄弟极尽勉励嘉许。

周皇后为什么这么做,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刚才,卢象同卢象晋两兄弟看见了懿安皇后训斥那些皇亲国戚的场面,他们都惊讶之极。

懿安皇后本就是绝世美人,在夕阳的余晖里,威仪凛凛,说的话又掷地有声,简直帅呆了卢象同卢象晋兄弟俩的年纪和张嫣仿佛,他们惊讶之后,立刻就成了懿安皇后的铁杆粉丝。

兄弟俩来了之后,和茅元仪倒是很对脾气,看着他们推杯换盏,气氛融洽,孙承宗心中很是欣慰。

酒宴结束之后,送走了卢象同卢象晋兄弟俩,就剩下孙承宗和茅元仪,两人品茗闲谈。

茅元仪问道:“大人,明后天就能到鹿大人的家了,您不去看看”

茅元仪说的鹿大人指的是鹿善继,住在定兴西南二十里的鹿家庄。当年随孙承宗督师辽东的,除了袁崇焕、茅元仪、孙元化,还有鹿善继。那会儿,茅元仪和孙元化还嫩点,袁崇焕和鹿善继才是孙承宗的左膀右臂。

鹿善继非常了不起,鹿家更是了不起,鹿家三代在整个士林都拥有极高的威望。如果要在大明朝选一个以忠正节义著称的家庭,那就非鹿家莫属。

鹿善继祖父鹿久徵一生为官,始终伉直任事,勤政爱民;父亲鹿正,终身不仕,能急人之难,至于激于大义,虽毁身弃家亦在所不惜。阉党肆虐之时,残害东林党徒,士人避之不及,而鹿氏父子却大施援手,毫不畏惧。

鹿正的年纪比孙承宗大不了几岁,但孙承宗见了,也得尊称一声鹿太公。

到了鹿善继这儿,更是集祖父父亲之大成,人品学问概莫如是。

萨尔浒一战,明军丧师三路,努尔哈赤乘势攻陷了重镇开原、铁岭,进逼辽沈,窥伺中原,形势十分危急。但就在此时,辽东竟然缺饷少粮,大臣数请万历皇帝发帑救急,但万历皇帝根本不予理会。

在这种的情况下,鹿善继向户部尚书李汝华建议,采取扣留金花银的办法解决辽东战事的急需。

所谓金花银,就是立国之初,为了防备万一各边塞有急用而准备的备用金。以前,金花银都是送到太仓存起来,后来边塞无事,用不到金花银,就改送内府,被宫中视为私钱了。

这么干自然会触怒万历皇帝,而户部尚书李汝华之所以敢同意,是鹿善继一力承担的结果。

此后,除了在孙承宗麾下干的时间长些,鹿善继大都辞归故里,专心治学授徒。

鹿氏家学宗主陆王心学,至鹿善继而达大成,鹿善继在陆王学派内有着极高的地位。

这样的一位人物,当此国破家亡、重整山河之际,朝廷自然是极为需要的,所以茅元仪才向孙承宗提到了鹿善继。

但茅元仪没想到,孙承宗却摇了摇头,轻轻叹道:“太公已经年近八旬,老人故土难离,如果他们愿走,自然就会来的,如果不愿走,那我们就不该去打扰老人家。”

茅元仪肃然起敬,点了点头,道:“大人,是元仪欠考虑了。”

第一百九十章 商团

是靠精气神撑着的,老人尤是。现在,成基命成老:好了,人也年轻了至少十岁。

一开始,成基命心情好,是因为国事稍安,但这之后,心情好还得再加上心里暖和、舒服。

不管顶着什么名头,陈海平实际上就是皇帝,但在陈海平面前,成基命很容易就忘了这个,而且一忘了就不容易再想起来。

和陈海平在一起,说话越来越随意,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思量再三。

不思量再三,不是说说话可以不经大脑,而是心态不同了。和陈海平在一起,大家就是一起商量事儿,而感觉不到身份上的差别。

和陈海平都如,那其他人自然就更不必说了,这种感觉真是太舒服了。

大名府的家人都来了,是海平安排的。一开始,成基命对此是很有顾虑的,但陈海平笑着跟他说,这儿是没有伴君如伴虎这一套的。让家人都来,既是为了让他安享天伦,更是让他不要因为思念家人分心,好好干活。

人老了,随时可能驾鹤西去,谁不想儿孙们朝夕在一起但此前,这是不可能的,不为别的,经济上就不允许。

现在,所有的问题都不存在了,他奉银比徐光启低,但每年至少也有四千两,养活几十口子人完全不成问题。

何况,人都是有私心,成基命也不例外。要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为儿孙光明正大地谋福利,成基命不会拒绝。

成基命现在负责地这块是研究各:衙门地架构。不。现在不是衙门了。应该叫政府。

成基命清楚为官为吏。过那种朝不保夕地情况再也没有了后在政府部门里有一份差事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按照陈海平提出地架构。现在可以说是人才奇缺。如果儿孙都来京城。那不用特权。他成家地儿孙都是人才。在政府里做事是完全够格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